明清时期山西农业生产方法的改进_农林学论文

合集下载

明代的农业与农民生活

明代的农业与农民生活

明代的农业与农民生活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也是农业发展的机遇之一。

在这个时期,农业产量和农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

本文将从农业技术与生产方式、农民的生活条件以及明代农村社会组织等方面对明代的农业与农民生活进行论述。

一、农业技术与生产方式1. 农耕工具与技术明代的农耕工具相较于之前的时期有了一定的改进。

传统的农具如犁、耧、锄等仍然在使用,但在形状和材料上有了改进。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新的农具,如种植鱼头葵的鱼头犁、种植水稻的水田犁等,这些农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2. 农田水利明代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大力发展水利工程。

修筑大型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灌溉条件,拓宽农田面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修建水坝、挖掘渠道等方式,明代使得许多荒芜的土地转化为了良田。

3. 农作物品种在明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推广。

如明代的农学家徐光启提出了“畦床四化”理论,推动了某些农作物的生产。

此外,明代还引进了一些外来的农作物,如土豆、玉米等,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种类。

二、农民的生活条件1. 经济收入明代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耕种和养殖。

随着农业技术的提升,农民的产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农民的收入并不十分稳定,受到天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大。

2. 居住条件在明代,农民的居住条件相对较为简陋。

他们住在土坯或者砖石结构的茅屋中,屋顶多以稻草覆盖。

这种住房结构简单,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3. 饮食与生活习惯明代农民的主食依然是稻米,但由于农业生产上的发展,他们的饮食也逐渐丰富起来。

豆类、蔬菜、水果等成为农民饮食的一部分。

此外,明代农民继续保持了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惯,如过年放鞭炮、踏青等。

三、农村社会组织1. 农村社区明代的农村社区以村庄为基本单位,以自然村为主要形式,注重集体行动和相互帮助。

村民们经常组织集体的农事活动,比如联合耕种、灌溉和灾害救济等。

2. 地方官府明代的地方政府管理者也非常关注农村事务,维护农民的利益。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清两朝时期的农业发展表现体现在基本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改善、多样农业结构的形成以及农业市场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首先,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粮食产量的增加,种植技术的进步,农业设备的改进和利用化肥和灌溉系统的兴起等方面。

例如,明朝时期,农业部颁布《种植名义》,引入了许多种植技术,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清朝时期,政府大力发展灌溉工程,在淮河、长江一带发展了大量灌溉工程;农业设备上,清朝早期引进了蒸汽、煤气、水力机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其次,明清时期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大改善。

这一时期,政府重视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路、河道和水库建设,以促进农业发展。

同时,明清时期的文物保护也促进了农业发展,例如清朝早期政府为保护渤海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有效改善了浅山粗壤地区的土壤质量。

再者,明清两朝时期农民劳动力质量也显著改善,清朝早期出现了许多农业科技发明,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例如明朝时,出现了米浆机以及清朝时,出现了农田灌溉技术等,都明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明清时期的农村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农民得到了收入以及技术上的支持,从而改善了农民劳动力的质量。

此外,明清两朝时期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农业结构,既有重视粮食生产的地方农情,又有重视多种作物种植的综合农情,还有重视蔬菜、瓜果种植的抗盐农情。

因此,农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利于农业发展。

最后,明清两朝时期农业市场贸易也取得了发展。

明清时期,政府推行了民族贸易法,建立了大批市场和酒楼,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此外,还出现了许多市集,以及政府进行的农业拍卖、国有物质交易等,这些都有助于农业市场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明清两朝时期的农业发展表现在基本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改善、多样农业结构的形成以及农业市场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

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

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分析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

一、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在明清时期,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主要有三种形式:自耕自食的耕地、官府屯田和地方富户的大田。

自耕自食的耕地是农民自己种植,也是当时最普遍的一种土地利用形式,主要种植粮食和蔬菜。

而官府屯田则是官方组织农民种植农作物,以保障粮食供应和国家利益。

地方富户的大田,则是由地方富豪通过收买官员、控制土地的方式获取的大片耕地,也是明清时期最典型的一种土地利用形式。

在农业生产方面,明清时期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包括稻、麦、粟、豆等多种农作物。

稻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因为其耐旱性较差,适宜种在江南水乡。

而麦、粟则适合种在北方干旱地区。

豆类作物则是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营养。

除了粮食作物外,明清时期也种植了很多蔬菜和水果。

蔬菜包括菜心、芥菜、茄子等,而水果则有葡萄、桃子、杏子等。

这些作物的种植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口味,还能够增加营养和保护健康。

二、农业技术与生产效率在农业技术方面,明清时期的农民和官府都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种植技术方面,明清时期推广了灌溉、田间管理和施肥等技术,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当时还出现了一些种植园、农业学院等机构,有利于农民和官员学习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农业机器,如水车、犁、马车等,这些机器能够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但因为技术水平有限,很少被广泛应用。

三、农村社区和经济组织明清时期的农村社区和经济组织是当时的重要经济基础,其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都非常丰富。

农村社区通常是由村长、村委会以及居民组成,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组织形式。

明清农具的改进措施

明清农具的改进措施

明清农具的改进措施引言农具是农民在耕种、种植、收获等农业生产工作中使用的工具。

在明清时期,农具的改进对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明清时期农具的改进措施,包括农具的材料、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改进。

1. 农具材料的改进明清时期,农具的材料逐渐从木质转向金属材料,这使得农具的耐用性和强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主要的农具材料包括铁、铜和钢等。

1.1 铁制农具铁制农具的出现,极大地改进了传统的木制农具。

铁制农具不仅更加坚固耐用,而且使用寿命更长。

铁制农具主要包括铁锄、铁犁、铁镰刀等,并且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铁制农具的种类和用途也不断增多。

1.2 铜制农具铜制农具主要用于水稻种植和水田管理。

相比木制或铁制农具,铜制农具更加轻巧,不会损害水稻的根系,而且在水田中耐腐蚀。

铜制农具主要包括铜镰刀、铜锄等。

1.3 钢制农具钢是明清时期新出现的材料,与传统的铁制农具相比,钢制农具更加坚固耐用。

钢制农具主要用于犁耕和收获作业,如钢犁、钢镰刀等。

钢制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农具结构和设计的改进在明清时期,农具的结构和设计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使农具更加适应不同的农业生产需求。

2.1 犁的改进明代的犁在结构上有了较大的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了犁耧,使得犁更加稳定。

- 增加了犁铧,使得犁在犁田时更加容易进而能够更好地翻土。

- 优化了犁铧的形状,使其在地里留下的沟壕更加规整,种植作物更加方便。

2.2 镰刀的改进明清时期,镰刀的刀刃得到了改进,使其更加锋利。

镰刀的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采用更高频次的锻打工艺,使刀刃更加坚硬,更容易割断作物。

- 优化了镰刀的曲度和重量分布,使农民使用起来更加轻松。

2.3 手推式农具的改进明清时期,手推式农具也得到了改进。

主要改进包括以下方面: - 增加了手推农具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使农民在使用过程中更加轻松。

- 通过减轻农具的重量,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

清代山西农业史

清代山西农业史

清代山西农业史清代山西农业史山西省地处华北平原以西(太行山之西)、黄河中下游之东、王屋山和砥柱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内)以北、蒙古的丰镇厅和清水河之南。

平均海拔800~1500米,称山西高原,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总面积为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024万多(按乾隆二十七年统计)。

其自然地理条件,从整体上看不算优越:境内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普遍气温较低,并且北寒南暖,全年南北气温平均相差10℃多。

地表水资源不足,尤其是晋北一带这些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

而且降雨量不多,旱多涝少(且雨量分布不均),不良的自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并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租佃关系。

土地总面积为700.8万余顷,荒山荒地众多,约为654万顷,森林覆盖率不高,只有2万多顷的山地林,耕地面积也仅有53万余顷[1],农业生产空间欠广。

农田以旱地为主,水田很少,仅占总耕地面积的5%。

境内北中部产玉米、谷子、高粱、莜麦、荞麦等杂粮,其中太原县还可利用晋水育稻。

晋南以产小麦为主,兼种棉花及少量水稻。

一、生产条件与耕作习惯省内北部地区,人稀地多,农田面积稍广,中部人地比例较为适中,而南部则显得人多地狭,不足耕种。

但北部耕种条件不好,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且山地坡地居多,水土流失严重。

中部地区,虽然平地、二阴地居多,但水肥资源仍然不够,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南部一带,相对而言,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

综观全省,农业经济呈现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晋南地方,农业生产搞得较好,晋中地区稍差些,北路农业则最为落后。

具体地讲,晋南的平阳府、蒲州府、绛州、解州一带,稼禾两年三熟,夏季收了春麦后,种一茬荞麦,或种冬麦,或歇休。

如种棉花,则一般为一年一熟。

故麦茬地可种花,或于花茬地种麦。

再如濒临黄河的临晋、芮城、永济等县,种麦之外,又往往中稻,收获颇佳。

割稻后立即翻耕,撒种菜籽,入冬可收油菜、芥菜等。

平、蒲地方,人口人口密度大,农户经营农田面积相对要小些,一般为30亩左右[2]。

明清时期的农业技术与生产方式

明清时期的农业技术与生产方式

明清时期的农业技术与生产方式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农业技术与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对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农业技术的进步在明清时期,农业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种植和养殖两个方面。

1. 种植技术的进步明清时期,农民开始使用耕种工具,例如犁、耧车等,代替了传统的耕牛和人工耕种。

这些农具的使用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耕作效率。

此外,农民还开始使用粪肥、石灰等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肥力,并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沃度。

在种植作物方面,明清时期农民开始广泛种植高产的作物,例如红薯、玉米等,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此外,农民还掌握了种植技术,例如利用斜畦水田、田埂水田等灌溉方式,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种植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

2. 养殖技术的进步在养殖方面,明清时期农民开始采用改良品种的禽畜和养殖技术。

他们选育了高产、抗病的家禽和家畜,提高了肉、蛋、奶的产量。

同时,农民也开始使用天然或人工饲料,增加家禽和家畜的体重和生产能力。

农民还发展了一些特殊的养殖技术,例如鱼塘养殖、蚕桑养殖等。

鱼塘养殖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也为农民增加了额外的收入。

蚕桑养殖则为丝绸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农业经济支柱。

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在明清时期,传统的自耕自足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1. 农业专业化明清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民经济状况的改善,农民开始选择特定的农作物和养殖业进行专业化生产。

他们发展了专业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益。

此外,农民还出现了一些专业的农民工,他们提供土地耕作、病虫害防治等务农服务。

这些农民工为农民提供了专业化的农业服务,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和质量。

2. 农业市场化明清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特殊化和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开始进入市场。

三晋地区明清时期的农具

三晋地区明清时期的农具
布 2 . 万 匹,在全 国各 司府 中位列 第 3位 。 《 首农 言 ・ 91 一 弓 织 事》 篇 中有 明万 历十九 年 ( 元 19 年) 寿 阳知县兰 尚质 公 51
从 陕西 引进棉花 ,并教 民纺织 的记述 。清初 ,山西棉花 生产
随着社会经 济的需要进一 步发 展 ,植棉 区已由晋南发展 到晋
产量高 、用 途广 ,很快就在 山西各地传播 开来。甘薯 ,原产
拉 丁美 洲 ,明万历年 间 ( 公元 17 5 3年 一 6 8年)传 人我 国, 11
具 近百种 ,几乎囊括 了山西地 区当时所能看到 的一 切农业必
称作番薯、朱薯、玉枕薯和红山药,清乾隆二十一年从河南 备用具 。
传 人 山西 。此外 ,相 继传 人 山西 的还有 花 生 、马铃 薯 、甜 菜 、烟草等 ,这些新 品种农作 物的引进 ,大大地繁荣 了山西
《 马首农言 ・ 器》 篇所记载 的农 具 ,种类 繁多 ,分类明 农 晰。除大量 的农具 ,如犁 、耒耜 ( 耙) 犁 、碌碡 、耧车 、镢 、
随着资本 主义 的萌芽 ,中国对外 开放 、交流 日益频 繁 , 栽 培作物 的交流 、引进也逐 渐多 了起来 。公元 1 6世纪 ,山 西棉花 生产和手工业纺织 就有相 当的基 础。明万历六年 ( 公 元 17 5 8年) ,官府 向农 民征收 的棉 花数额达 615万 ,棉 .2
当时全 国及 后世 的经济 、文化 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进
想。 “ 坐贾行商 ,不如开荒 ,湿耕泽 锄 ,不如归去 ,耕 而不
入清朝 时期 , 业生产在经过 短暂 的凋 敝后 渐渐复苏 ,这 主 农 要 与政 府采 取一 系列 的鼓励 垦荒 、兴修 水利 等农 业措 施有

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

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

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施种方式和农田管理得到了改善,农业发展呈现出积极的态势。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技术、农田开垦与管理、农业生产组织等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

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在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

首先,在农业工具方面,犁耙、铁锹等农具的使用逐渐普及,较之前有了更高的效率和稳定性,为农民的耕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其次,在农作物的种植方面,明清时期推广了旱田和水田的耕作制度。

旱田种植主要是以麦类作物为主,采用轮作制度,使得土地的肥力得到了更好地保持。

水田种植则主要是水稻,通过灌溉和田坎的建设,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农业科技的创新。

如种植技术方面,农业书籍逐渐兴起,传授农民科学种植的知识,并普及天象学和气象学的应用。

另外,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发明了田土干燥剂来解决水稻旱灾的问题,促进了水稻的种植。

清朝期间,农业考察和试验成为一种重要的潮流,农业科技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农田开垦与管理明清时期,农田开垦与管理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开垦荒地和耕地整理,扩大了农田的面积,提供了更大的生产潜力。

各级政府对耕地的划分和管理也得到了加强,确保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田的质量。

一方面,明清时期通过大规模的荒地开发,使得不毛之地逐渐变成耕地。

政府引导农民进行开垦,修建水道,开挖沟渠等,提高了可利用土地的面积。

另一方面,农田整理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措施。

政府组织农户对农田进行合理的划分和整修,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得以提升。

在农田管理方面,明清时期有着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

各级政府设立了官员负责农田管理,监督农民的耕作行为。

政府通过实行田亩制,按户定税的制度,确保土地的分配公平,并激励农民更加努力地耕作。

三、农业生产组织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组织日趋完善,农民之间实行合作耕作,以及租佃制度的推行,有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清朝的农业技术与改良

清朝的农业技术与改良

清朝的农业技术与改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时近300年,其间农业发展与技术改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农业技术与改良,包括耕作方法、灌溉系统和农业工具的创新等方面。

清朝在农业领域的进步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耕作方法的改良1. 种植制度的改革清朝通过改革耕地制度,推行均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这一制度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土地不均衡的问题,使农民有了更多的耕地面积。

此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还缓解了社会矛盾。

2. 推广旋耕制度在耕作方法方面,清朝开始推广旋耕制度。

旋耕制度通过轮换耕作的方式,减轻了土地疲劳程度,提高了土壤肥力。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农田的产出逐渐增加,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经济收入。

二、灌溉系统的创新1. 支渠灌溉清朝时期,为了改善灌溉条件,农民开始修建支渠来引水浇灌农田。

支渠灌溉的方式使得水源可以更好地分配到不同的农田,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这一创新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增长提供了基础支持。

2. 水利工程建设清朝注重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了对水库、水渠、堤坝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维护。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使得农作物有充足的水源供应,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三、农业工具的创新1. 农具的改良清朝时期,农业工具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良。

例如,犁、耙、镰刀等农具的制作材料得到提升,使其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清朝还鼓励农民使用水车、风车等劳动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2. 动力机械的引进清朝时期,西方国家的农业机械逐渐传入中国,如蒸汽机、拖拉机等动力机械的引进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这些农业机械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结语清朝的农业技术与改良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耕作方法、灌溉系统和农业工具方面的创新,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和农产品的产量,为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

清朝对农田的管理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加强,为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清武一品
清文一品
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乾隆霁青金彩海宴河清尊
经济发展的特点
清中期缠丝玻璃瓶 清乾隆搅玻璃瓶
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发展的特点
清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
经济发展的特点
商品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期,商业的规模、 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 资本的积累,都大大的 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 的水平。
开垦事帖
经济发展的特点
新品种的引进
新引进和传播推广的外来作物如甘薯、玉米、土 豆、花生等具有耐干旱的特点,不需要良好的水 土条件,使地形崎岖和干旱贫瘠的土地得到了利 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经济发展的特点
在农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就是商品化作 物的种植逐渐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它的重要地 位。
《常昭合志稿》卷四八《轶闻》 “谭晓,邑东里人。与兄照俱精心计,居湖乡田多洼芜, 乡之民皆逃农而渔,于是田之弃弗治者以万计。晓与照薄 其值买之,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最洼者为池,余 则周以高塍辟而耕之,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蓄 鱼,池之上架以梁为茇(ba)舍,蓄鸡豕其中,鱼食其 粪又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污泽则种菰茈、菱芡, 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皆以千计。……于是赀日益饶”。
科学技术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药物的 总结性著作
文化发展的新特色
宋英星《天功开物》
文化发展的新特色
科学技术
传教士陵园
利玛窦墓碑
文化发展的新特色
《数理精蕴》
文化发展的新特色
《皇舆全览图》
文化发展的新特色
王尔敏 《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
谢谢观看/欢迎下载
BY FAITH I MEAN A VISION OF GOOD ONE CHERISHES AND THE ENTHUSIASM THAT PUSHES ONE TO SEEK ITS FULFILLMENT REGARDLESS OF OBSTACLES. BY FAITH I BY FAITH

明朝的农业发展与变革

明朝的农业发展与变革

明朝的农业发展与变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农业发展与变革的时期。

在明朝时期,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改善,这对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在明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是农业发展与变革的主要方面之一。

明朝时期,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地理条件的改变,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例如,明朝时期出现了颇有影响力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这些发明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此外,明朝时期土地的不断扩张和新的灌溉系统的建立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还发明了很多新的农具和机器,如骨炭车、水车、鹤式钱庄和挂米器等,这些新工具和机器的发明和运用使得农业生产技术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二、农业经济的繁荣在明朝时期,农业经济的繁荣也是农业发展与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明朝时期,经济逐渐朝着繁荣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渐发现了农业生产和市场化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业的兴起,农业经济产值逐渐提高,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也开始形成,农民也开始成为市民。

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经济制度的建立,保护农民的利益,如光禄寺保田制的出现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农业文化的发展在明朝时期,农业文化的发展也是农业发展与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明朝时期,文化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包括农业文化在内。

这个时期,大量的农业书籍和农业技术书籍开始出现,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

此外,人们还开始开设各种农村教育机构和学校,以培养更多的农业领袖和专家。

这些措施增强了人们关于农业工作的认识,为农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社会变革的影响在明朝时期,社会变革的影响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明朝时期,社会结构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大量的人口从城市迁移到了农村,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由于明朝时期农村地位的提高,江河附近的水村和沿海地区的村庄得到了很大的繁荣,这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与创新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与创新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与创新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与创新。

从最初的手工种植到后来的农具推广,再到机械化农业的出现,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一、农业生产技术的演变由于气候和地形的不同,中国古代各地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因地而异。

而在整个中国的农业生产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也许就是青铜时代的出现。

当时,青铜农具的使用,无疑是那个时代最重大的变革。

青铜农具在工艺上的超前,除了能够改善农业生产,还能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

此外,汉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开始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如水利系统的普及、农具的改进等,这些变革,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这时期的农民,对于气候、土壤、植物的知识也更为深入,他们能够抵御自然灾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是由于农业生产环境与时代背景的变化而产生的。

例如,元朝时期的农业生产,走向了机械化时代。

此时,由于对于工具机械化的需求,机械铸造技术顺势而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机器利用率,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经济繁荣。

在明朝时期,掌握水文化的农民,开始尝试旱耕技术,由此建立了一种新的灌溉系统——沟渠灌溉系统。

这种新型的灌溉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耕作效率,而且可以防止洪水和旱灾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潜力,从而改善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

三、农业生产技术的未来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愈发突显。

我们不仅要做好传统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更要配合产业4.0,进行数字化、机械化农业生产的研究与推广。

这样既能发挥传统优势,又能适应时代背景。

同时,我们还应该把握市场趋势,优化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改革,发挥现代化生产手段的作用,挖掘农业领域的潜力,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是源源不断的,这种变革,不论是从农业文化还是农业技术出发,都具有巨大的意义。

明朝的农业技术明代的灌溉耕作和农业工具

明朝的农业技术明代的灌溉耕作和农业工具

明朝的农业技术明代的灌溉耕作和农业工具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农业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明代,灌溉耕作和农业工具的改进对农业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灌溉耕作和农业工具两个方面来论述明代的农业技术。

一、灌溉耕作灌溉是农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够解决干旱地区的水分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明代的灌溉技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改进。

首先,明代加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

他们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如修筑水库、修复大型灌溉渠道等,以保证农田的灌溉供水。

而且,明代还发展了地下排水技术,使得地势较低的地区不易积水,提高了农田的排水性能。

其次,明代注重土地水源的管理。

农田水源是保证灌溉正常进行的基础。

明代时期,出现了水源集中管理的模式,即设立水利管理机构,负责对水资源进行调配和分配,确保水源能够供给农田。

这种管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田水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再次,明代出现了灌溉农田的技术创新。

他们使用了喷水灌溉技术,将水源通过管道、喷头等器具喷洒到作物上,提高了水分利用率。

此外,明代还发展了间作灌溉制度,即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多种作物,通过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使灌溉水源能够更好地利用,提高土地的产出。

二、农业工具农业工具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利用率。

明代对农业工具的改进主要表现在耕作工具和种植工具两个方面。

首先,明代改良了耕作工具。

他们发明了铁犁、铁耙等农具,代替了以前的木质农具,提高了翻土效率和耕作质量。

铁制农具的出现,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改善了土壤状况,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其次,明代改进了种植工具。

他们发明了种子播种机、犁地机等工具,使得种植过程更加方便和高效。

种子播种机能够自动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农田中,提高了播种的准确性和效率;犁地机则能够迅速地解决耕地石块、杂草等问题,为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古代各个朝代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

古代各个朝代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

古代各个朝代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代各个朝代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引言古代中国历史上,粮食产量的提高一直是各朝代相关部门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

明代北方农村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明代北方农村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明代北方农村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变化的时期。

在明代的北方地区,农村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通过对明代北方农村社会的分析和研究,探讨明代北方农村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明代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明代北方农民通过劳动不断探索和创新,掌握了许多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如深翻土壤、早稻晚稻轮作、良种良草养殖等。

这些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2. 农业生产资料的改进。

明代北方推出了一些新的耕种工具,如盘耕机、耙子、蒸汽犁等。

这些工具的应用,使得农民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耕耘、播种、收获等农业生产活动。

3. 林业和牧业的发展。

明代北方的林业和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林业的主要作用是供给建筑和燃料的原材料,较大范围地进行了营造和保护。

同时,牧业的范围也逐渐扩大,特别是在北方草原地区,放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些农业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发展。

二、土地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明代北方农村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提高,还体现在土地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上。

1. 土地制度的变革。

明代北方地区的土地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实行的主要是官田制和私田制。

明代北方官田制度虽然继承了唐代和宋代的制度,在当时仍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而私田制度则成为了北方地区主要的土地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农民,他们可以自由买卖、供租、承包等。

2.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化,明代北方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地主阶层逐渐丧失了其掌控地位,农民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同时,由于私田制度的实行,一些原本是贫困的农民也逐渐成为了土地的所有者,农村的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郭松义几年前,笔者曾就清代的粮食生产写过些东西。

i[1]若干年过去了,现在重新回顾,感到不但在内容上有不少需要补充,而且在论点上也有修正的必要。

另外,鉴于学术界对明代的亩产至今触及不多,故又向上追溯,写了明代一段。

因为课题的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尽管笔者作了较多的思考,但一定还有很多漏洞,祈盼方家不吝指正。

一、粮食亩产记录计算粮食亩产量,从方法上说属于统计学的范畴,其前提必须有大量系统的数字资料。

遗憾的是在明清两代,这样的条件很大程度上并不存在,即使已经掌握的数字,也因各地的亩积或量器衡器方面的差异而难以做到精确划一,ii[2]出于如此等等情况,我们在计算明清粮食亩产时,只能根据现有条件,采取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作出大体匡估。

明清两代统共544年(公元1368一1 9 1 1年),其中明代276年(公元1368—1644年),清代268年(公元1644—1 9 1 1年)。

虽然那时的农业发展速度不像今天有现代化科技作后盾,可以十几年、几十年一大变,但是前后五百多年,毕竟不是个短时间,其中充满着治乱变化及诸如政府政策的调整、人口的增减、生态环境的改变、工商业的兴衰等等,都会对农业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反映在粮食亩产上,也会有升有降。

请先看一下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明清粮食亩产所持的看法,见表1。

iii[3]表1 有关学者对明清两代亩产的推算上述亩产数字,有的是照着这样的公式计算得出的:粮食耕地面积 =单产量由此得出的单产数字是每一单位耕地面积的单产量,而不是每一单位播种面积的单产量iv[4]。

也有的是根据当时记录的亩产量数字,再参照不同耕地的比例、复种指数等综合统计而成。

对于各人的计算方法,作者不想妄评,值得注意的是三组数字间有很大的差距。

当然,根据现有的资料,要得出完全相同的数字是不可能的。

但出入那么大,说明学术界对明清两代粮食亩产的看法并不一致,基于以上情况,我们也根据掌握的资料,试着作了一些评估。

明清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表现

明清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表现

明清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表现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农业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期间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各地农民根据自身土地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采取了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生产工具和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农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表现。

二、土地利用明清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1.森林利用:一些地区的农民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发展了山地经济。

他们开展采茶、采果、采药等经营活动,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水利灌溉: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农民大规模修建水利灌溉工程。

通过修建水渠、堤坝等设施,改善土地水分状况,提高土地的灌溉条件,从而增加农田的产量。

3.园地开发:在市区周边或交通便利的地段,农民开发了大片的园地。

他们种植桑蚕、茶叶、柑橘等经济作物,并通过销售换取丰厚的经济利益。

三、农作物种植明清时期,农民的农作物种植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

1.稻作种植:稻作是当时农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南方地区多采取水稻田种植方式,通过灌溉和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稻谷产量。

北方地区多采取旱稻种植方式,利用地下水资源满足灌溉需求。

2.经济作物种植:农民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种植了一些经济作物,如棉花、麻类、甘蔗等。

这些作物不仅满足了家庭需求,还可以用于交换获取其他日用品。

3.果树种植:农民在山区或副业经济中,大量种植了果树,如苹果、梨子、柑橘等。

这些果树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还可以销售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四、生产工具明清时期,农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1.简易农具:在经济条件受限的地区,农民使用简易农具进行农作业。

如犁具、锄具、镞、镰刀等,这些农具主要依赖人力完成操作。

2.提高效率的农具: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农民开始使用一些提高生产效率的农具。

如水车、石磨等,这些农具能够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农业革新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农业革新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农业革新在明清时期,科技和农业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革新,对于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明清时期的科技与农业革新为主题,探究其重要性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背景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发展的高峰,大量的科技成果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随着明朝的衰落,清朝的统治者清晋风刮过中国,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时期的清朝逐渐恢复了经济和科技的繁荣。

二、科技革新1. 农业机具的发展明朝时期,农业机具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随着杨应龙的发明,犁、耒等农具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

清朝时期则进一步改良了这些农业机具,农民们使用更加轻便和高效的工具,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2. 农业技术的创新明清时期的科技革新不仅局限于农具的发展,还涵盖了对农业生产知识的创新。

通过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研究和培育,农业科技突破了传统的种植方式和耕作技术限制,使得农作物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例如在水稻方面,明代科学家杨恪等人的努力,使得水稻产量提高了30%以上,为当时的粮食安全和人口增长提供了保障。

3.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清时期的科技革新也涉及到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明朝时期,陶瓷制造工艺有了显著的进展,瓷器生产技术的革新为中国的瓷器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朝时期,则在铁矿的开采和冶炼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提高了铁的产量和质量,为当时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农业革新1. 水利工程的建设明清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著名的项目如明代修建的扬州瘦西湖、清代大运河的修建等,不仅改善了水资源的利用,还增加了农田的灌溉面积。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2. 农产品交流与市场经济明清时期的官方和民间促进了农产品的交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明代的米市和清代的中西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贾和农民,使得农产品的流通更加便捷。

山西古代农业

山西古代农业

山西古代农业一、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与提高明清时期的山西农民针对山西省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的特性,对农业耕作技术努力进行了改进和提高。

明人吕坤说:“沁水农政,令人起舞。

大端多粪少苗,熟锄多耕,壅本有法,去冗无差而已。

其粟穗长可尺半,四五穗便可盈升。

……粪多力勤,八口饶养”,①因此吕坤得出结论:“膏田一亩,胜薄田十倍;精田一亩,胜荒田一倍”②。

由上可见,明代的山西农民对种田已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并特别重视粪肥和勤锄,这样田地的收成,将比薄田多10倍。

同时,对籽种的培育也十分重视。

如雍正《山西通志》载:汾州(汾阳)以北,早谷有一窝蜂、关东黄,夏谷有四根齐、六根齐、九根齐、枰杆黄、老来白、临秋变等。

汾州(汾阳)以南,早谷有马拖韁、白老汉、竹叶青;晚谷有潞州黄、一把箭。

早谷以60日为率,宜旱田;晚谷以120日为率,宜水田。

潞州黄一种,早种则晚收,晚种则早收,水旱田皆宜。

由清人祁隽藻著,成书于道光十六年(1836)的《马首农言》,则详细总结了以寿阳县为代表的山西农业耕作技术。

如在农作物种植方面,祁氏指出:谷,多在去年豆田种之,亦有种于黍田者,亦有复种者。

未种之前,应耕一次,耙二次,且以多为贵。

黑豆,多在去年谷田或黍田种之,与春麦同法。

高粱,多在去年豆田种之,其田秋耕者为上,春耕者次之,犁深二寸,耙一次,谷雨后种之。

小豆,种法与黑豆同。

大小豌豆、扁豆,与种春麦同时,皆系夏田,红豆不拘迟早,锄忌午日。

绿豆与种小豆同时,宜午锄,若锄遇阴雨,多生旱虫。

荞麦,多在本年麦田种之,有先耕后以耧种之,耕宜深二寸,耧深止一寸,种毕耙之,有和粪点者,耕止寸余深。

油麦,多于去年黑豆田、瓜田种之,性喜湿布种之法。

在耕作技术方面,祁隽藻说:犁之浅深有法,欲微深,则向前稍送之;欲微浅,则向后稍抹之;欲大深,则将上木贯打紧,下木贯打松;欲大浅,则反是。

粪宜早运田中,不可迟延,三冬有暇即日运之,无暇日即至新春运之,田在河外,尤宜早运,冻解路淖,人力车力,均难施之,运毕须于田中椎碎。

明清农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明清农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明清农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以明清农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为题,我们来探讨一下明清时期农业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原因。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科技进步的推动。

明清时期,农耕工具的改进和推广,如铁制农具的使用取代了传统的木制农具,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许多农业科技突破,如农作物的育种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改进,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这些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还包括政策的支持和改革。

明代实行了多种农业政策,如鼓励移民开垦荒地、提倡水利灌溉、推行土地制度改革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农民们提供了更好的生产环境和条件,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明朝还实行了农田水利的大规模修筑,提高了灌溉效率,增加了耕地面积,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还在于市场需求的增加。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化的进程,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大提升,这就促使农民们增加农产品的生产,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随着交通运输和市场网络的完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更加畅通,农民们能够更容易地将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出去,获得更好的收益,进一步刺激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制度的稳定。

明清时期,社会制度相对稳定,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农业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农民的权益,保护农业生产的稳定。

国家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使得农民们有稳定的土地来源,能够长期从事农业生产。

同时,国家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税收制度,使农民们能够合理缴纳税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些稳定的社会制度为农民们提供了安定的生产环境,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有科技进步的推动、政策的支持和改革、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社会制度的稳定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工商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黄土高原东部,全省山地占40%,丘陵占40.3%,平原台地占19.7%,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带,雨水集中在夏季,年平均约380600毫米,无霜期在120—220天之间,十年九春旱。

明清时期山西虽是农业区,但自然条件比较差。

而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过全省农民的辛勤努力,在生产方法上也在不断变化。

本节试就明清时期山西农业的生产方法作一探讨。

一、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与提高明清时期的山西农民针对山西省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的特性,对农业耕作技术努力进行了改进和提高。

明人吕坤说:“沁水农政,令人起舞。

大端多粪少苗,熟锄多耕,壅本有法,去冗无差而已。

其粟穗长可尺半,四五穗便可盈升。

……粪多力勤,八口饶养”,①因此吕坤得出结论:“膏田一亩,胜薄田十倍;精田一亩,胜荒田一倍”②。

由上可见,明代的山西农民对种田已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并特别重视粪肥和勤锄,这样田地的收成,将比薄田多10倍。

同时,对籽种的培育也十分重视。

如雍正《山西通志》载:汾州(汾阳)以北,早谷有一窝蜂、关东黄,夏谷有四根齐、六根齐、九根齐、枰杆黄、老来白、临秋变等。

汾州(汾阳)以南,早谷有马拖韁、白老汉、竹叶青;晚谷有潞州黄、一把箭。

早谷以60日为率,宜旱田;晚谷以120日为率,宜水田。

潞州黄一种,早种则晚收,晚种则早收,水旱田皆宜。

由清人祁隽藻著,成书于道光十六年(1836)的《马首农言》,则详细总结了以寿阳县为代表的山西农业耕作技术。

如在农作物种植方面,祁氏指出:谷,多在去年豆田种之,亦有种于黍田者,亦有复种者。

未种之前,应耕一次,耙二次,且以多为贵。

黑豆,多在去年谷田或黍田种之,与春麦同法。

高粱,多在去年豆田种之,其田秋耕者为上,春耕者次之,犁深二寸,耙一次,谷雨后种之。

小豆,种法与黑豆同。

大小豌豆、扁豆,与种春麦同时,皆系夏田,红豆不拘迟早,锄忌午日。

绿豆与种小豆同时,宜午锄,若锄遇阴雨,多生旱虫。

荞麦,多在本年麦田种之,有先耕后以耧种之,耕宜深二寸,耧深止一寸,种毕耙之,有和粪点者,耕止寸余深。

油麦,多于去年黑豆田、瓜田种之,性喜湿布种之法。

在耕作技术方面,祁隽藻说:犁之浅深有法,欲微深,则向前稍送之;欲微浅,则向后稍抹之;欲大深,则将上木贯打紧,下木贯打松;欲大浅,则反是。

粪宜早运田中,不可迟延,三冬有暇即日运之,无暇日即至新春运之,田在河外,尤宜早运,冻解路淖,人力车力,均难施之,运毕须于田中椎碎。

凡犁田,深不过六寸,浅不过寸半,山田四寸为中,河地秋三寸春二寸半,秋犁较春犁深五分或一寸。

在农业工具方面,祁隽藻说:犁,耕田器也。

耒耝,曰犁耙,所以散坺去芟,渠疏之义也。

凡耕而后有耙。

碌碡,北方以石,南人以木。

耙而后碌碡焉。

耧车,下种器也。

镢,田器也。

锸,锹也。

所以开渠者。

长铲,踏田器也。

铁锨,惟宜土工。

铧,锸粪,起土者也。

铲开生地,铧耕熟地。

北方多用铧,南方多用铲。

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不如铲。

耨,除草器也。

《马首农言》还搜集了不少农谚,如“谷雨耩山坡”;“小满种胡麻,到 [!--empirenews.page--]秋只开花”;“麦望四月雨,立夏不种黑(豆)”;“四月四麦挑旗,五月端午麦秀齐”;“三月黑豆四月米”;“四月八,冻煞黑豆荚”;“芒种急种黍,夏至也不迟”;“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夏至日得雨,一点值千金”;“五月小,必定好,五月大,必定怕”;“伏里无雨,谷里无米”;“头伏搂,满罐油,二伏搂,半罐油,三伏搂,没来油”;“头伏萝卜末伏菜”;“立秋有雨万物收,处暑有雨万物丢”;“谷儿挂黄头,全凭锄一锄”;“过了闰月年,走马就种田”;“耕三耙四锄五遍,八米二糠再没变”;“小豆犁浅,不如不点”;“庄稼黑豆,十年九得”;“小满前后,安瓜点豆”等,这些农谚正是古代山西农业耕作技术经验的结晶。

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山西引进各种新的农作物和园艺作物品种,历来有之,而尤以明清时期较多。

例如:马铃薯,俗称土豆,又名阳芋、山芋、地瓜、山药蛋。

马铃薯在南美洲有悠久的历史,明末辗转传到中国。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称:“阳芋,黔、滇有之。

……山西种之为田,俗称山药蛋”。

按《植物名实通考》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作者吴其濬曾任山西巡抚。

说明马铃薯至迟在18世纪末以前已经传人山西,而且发展很快,清季“植尤广,边县以为粮”③。

玉蜀黍,
通称玉米,又名苞谷、玉秫、玉茭、玉麦。

农史学家大多认为美洲是玉蜀黍的原产地。

玉蜀黍约明代传到川陕两湖,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传到山西④。

在康熙《河津县志》卷3就有关于玉麦的记载。

道光以后,玉蜀黍在山西“凡山田皆种之”。

光绪《五台新志》卷2载:五台县“黍稷之外多玉茭”。

棉花,大约元末明初被引进山西种植。

据《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九年(1396)二月载:“山西都司布五十万匹,棉花十五万斤,以本布政司所征给之”。

说明当时的山西,已有办纳棉布、棉花之能力。

山西产棉之地,在汾水河谷地区。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曾任山西巡抚的吕坤说:沁水“有一亩木棉,可摘七八百斤”⑤。

大抵明中叶以来,麻类品才逐渐被棉织品所替代,所以崇祯《山西通志》卷7载:平阳府(临汾)“木棉衣被多方”。

入清以后,棉花的种植面积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

烟草,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从日本传于福建漳州。

明末,山西曲沃人张士英自闽携种归,初在曲沃,后来晋中、晋东南亦种之,“明季民穷,赖此少有起色”。

⑥西番柿,即西红柿、番茄,原产南美洲,16世纪初传到欧洲。

康熙《保德州志》卷3有西番柿的记载,但归花属类,可能是一种野生番茄,至少是仅供观赏,非食用品。

雍正《泽州府志》载:“西番柿似柿而小,草本,蔓生,味涩”。

山西把西番柿作为园艺蔬菜作物来栽培,大约是清末光绪年间(1875—1908)。

辣椒,又称番椒,原产地在南美洲,明末辗转传到中国。

康熙《保德州志》卷3载有辣角子,由此看来,山西至迟在清初已经栽种辣椒。

甘薯,又名红薯,原产中美洲,16世纪时西班牙人移植于吕宋,此后由吕宋输入我国⑦。

清乾隆年间,晋南谷地已引人种植⑧。

落花生,约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以前传人中国⑨。

沁水县东大村有教花生感德碑。

碑文记载着东大村人赵家常,清咸丰年间贸易于宁陵(一说在河南,一说在安徽),引进种花生技术,并劝导村人效种,获利甚厚,由此而致小康者数十家。

沁河两岸的河 [!--empirenews.page--]湾处,土质适宜于种花生。

迄今上自治水,下至潘庄,凡种花生者,都是赵家常引种的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