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诗经小学》编纂思想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9
2020年第23期总第377期
VIEW ON PUBLISHING
段玉裁《诗经小学》编纂思想研究
文/赵青
【摘 要】《诗经小学》是段玉裁早年编纂的一部以小学之法考证《诗经》用字、训诂、校勘的专著,流传下来的版本有
三十卷本和四卷本之别。
清道光乙酉春镌的抱经堂刻本《诗经小学》三十卷本是目前所见唯一能反映该书原貌的版本。
段玉裁在编纂此书过程中,遵循体例严谨、突出重点,补充按语、申明己见,辨识通假、揭示语源,重视考据、校勘精审,不泥成说、敢于纠错,不断补订、精益求精,如无确证、阙如存疑的原则。
其编纂思想为段氏后期著作的撰写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乾嘉时期训诂学、考据学的发展。
【关 键 词】段玉裁;《诗经小学》;编纂思想【作者单位】赵青,常州工学院学报编辑部。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0SJA1257)。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0.23.027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
他是清代乾嘉学派的中坚力量,在经学、文献学以及语言文字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段玉裁一生克己勤勉,潜心治学,遍涉群经,著述宏博,其竟数十年之功写成的《说文解字注》影响深远,“盖自有《说文》以来未有善于
此书者”[1]。
《诗经小学》作为段玉裁早期研究《诗经》的
重要著作,是考察其治学生涯、学术著作之间联系、学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学界对其版本源流、学术价值、训诂方法等多有研究,文章拟从编纂思想角度研究段
玉裁编纂此书的缘由、原则及其编纂思想的影响。
一、《诗经小学》成书情况及版本沿革
1.成书情况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段玉裁任富顺知县,《诗经小学》即成书于其任事期间。
段
氏对学问无限执着,每日于处理政务之余,居西湖楼著书,在“一灯荧然”[2]
的陪伴下编纂、改订文稿。
书成后,于《诗
经》训诂,段氏每有新见,会以按语的形式增补。
2.版本沿革
《诗经小学》成书后共三十卷。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段玉裁将《诗经小学》数十篇授武进人臧庸,臧庸删繁纂要,将《国风》、大小《雅》《颂》各录成一卷。
嘉庆四年(1799年),臧庸以《诗经小学》的节录本在广东付刻,《皇清经解》收录《诗经小学》四卷本,后四卷本广为流传,三十卷本于
世少见。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段玉裁全书(一)》
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 《诗经小学二种》均收录清道光五年(1825年)抱经堂刻本(三十卷本)和清嘉庆二年(1797年)臧氏拜经堂从书本(四卷本)。
比较三十卷本和四卷本可知,就条目数量而言,后者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一,四卷本对三十卷本作了一定的增、删、改、并,并增加臧庸及其弟的按语。
文章所依据的版本即为抱经堂刻本三十卷本。
二、编纂缘由
段玉裁之前研究《诗经》的著作,关注的重点是诗意
和诗旨,对《诗经》校勘和文字的异同、词义的训释关注较少。
段玉裁从文字的形音义关系入手,关注《诗经》校
勘和异文、异训,以小学方法考求《诗经》,旨在消除谬误,帮助人们正确解读《诗经》。
段玉裁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
序言中曾说:“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与得音。
”[3]2
《诗
经小学》的编纂缘由可精辟概括为“缘于通音,以音考字以通经”。
具体而言,段氏编纂该书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匡正《诗经》讹误
《诗经》在流传过程中,四家异文、通假现象、文字讹误、词义训释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影响人们对诗文的正确理解。
《毛诗正义》侧重于文献互证;宋代王应麟《诗考》虽辑三家异文,但未从本字角度做出考证;乾嘉时期,
《说文》之学兴起,戴震作《毛郑诗考正》,始以小学解《诗》。
段玉裁承袭老师戴震的学术理念,从形音义的内在联系考释字词意义,解决《诗经》校勘和训诂中的实际问题。
书名为《诗经小学》,开宗明义,是以小学的方法考订《诗经》。
2020年第23期总第377期VIEW ON PUBLISHING
2.正确解读《诗经》
乾嘉以前,小学为经学之附庸,人们不重视语言文字之学,对《说文》在治经、解经中的作用认识不深刻,出现了“语言文字未知,而轻凭臆解以诬圣乱经”[4]的现象。
段玉裁精研五经,继承并实践戴震提出的“以字考经,以经考字”[5]方法,即利用《说文》所记录的字之本义考求经义,又根据文献训诂匡正《说文》讹误,从文字的角度考证经义,以小学之法治经。
故段玉裁作《诗经小学》,旨在利用《说文》考订、阐明《诗经》训诂,还原《诗经》原义。
3.实践古音理论
段玉裁于古音学用力甚勤。
《六书音均表》是段玉裁在其先前著作《诗经韵谱》《群经韵谱》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一部古音理论著作。
段氏古音理论在《诗经小学》中得到充分运用,如指明“同在第某部”“同部音近”“同部假借”“异部音近假借”等。
其古音学理论为《诗经》字义的考证提供了学术方法,《诗经小学》也成为段玉裁运用古音理论的学术实践,故有人评价段玉裁“由音韵入手以治训诂”[6],开启了《诗经》训诂研究的新阶段。
三、编纂原则
编纂原则是指导编纂实践的编辑思想,与编纂者的学术积累、学术思想、治学风格密切相关。
作为一部“以小学方法考订《诗经》的考证札记”,《诗经小学》亦体现了段玉裁早年的编纂思想。
1.体例严谨,突出重点
《诗经小学》按照《诗经》编次,分《国风》十五卷,《小雅》七卷,《大雅》三卷,《周颂》三卷,《鲁颂》《商颂》各一卷,共三十卷。
编纂体例方面,先按照《诗经》原文顺序列国别、类别,然后列诗名和章句数,最后依次分条列目训诂。
被释条目以单字和词语为主,训释重点突出;每页十列,被释条目顶格,训释语低一格以示区别。
如卷六《国风》,先空两格单列“王”字表示出处(《王风》),后一列低一格列“黍离三章章十句”,然后按照原文顺序,列“彼黍离离”“中心摇摇”“穗”“羊牛下来”“桀”等17条被释条目。
同一条目内部,每条训释之间空一格,释文疏朗有致,便于区分。
训释体例方面,有的只列异文,未有段玉裁按语。
如卷十二“美”条:“韩诗作‘㚪’也。
”段玉裁只列韩诗异文,不作按断。
有的列多条异文,并加按语。
如卷六“彼其之子”条:“郑笺其或作记,或作己,读声相似。
玉裁按:《左氏》引《诗》作己,《礼记》引《诗》作记。
”按语给出了郑笺所录异文出处,增加了郑笺可信度。
卷九“我歌我谣”条:“《说文》‘䚻徒歌’,《尔雅》‘歌谓之谣’,《广韵》‘䌛,喜也’。
《诗》云:‘我歌且䌛。
”’玉裁按:“《尔雅》:‘䌛,喜也。
’郭注曰:‘《檀弓》“陶斯詠,詠斯犹”,犹即䌛也。
’”段玉裁按语补正《尔雅》中亦有“谣”之异体“䌛”字。
2.补充按语,申明己见
“玉裁按”是《诗经小学》编纂中的一大特色,一般列于前代故训之后,与前代故训之间空一格,用于阐发段玉裁的观点。
主要书写形式是“玉裁按”“又按”,个别地方写作“玉裁谓”“愚按”等。
训释内容有列举异文,指明古今字、正俗字、通假字与正字,解释字词,申释传义、笺义,辨析句读音韵、字形辩误等。
段玉裁通过按语申明己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考证,注重形音义互求。
例如“削屡冯冯”条,玉裁按:“屡,古作娄。
娄,空也。
”先从字形角度指出“屡”的本字为“娄”,又从字音出发,指出古代文献中的“离楼”“丽廔”皆“窍穴穿通之貌”,从而证明“娄”确有“空”义。
“娄”,《说文解字注》不仅沿用《诗经小学》中的说解,而且进一步归纳其概括义:“凡一实一虚,层见叠出曰娄。
”[7]指出并证明“娄”的引申义为“数也”。
这反映了晚年的段氏对“娄”字义的认识已深化,论证方法更丰富、科学。
3.辨识通假,揭示语源
段玉裁运用古韵十七部归纳《诗经》用韵,辨识假借,考定《诗经》本字。
如卷一“害澣害否”条:“《毛传》:‘曷,何也。
’玉裁按:‘古害读如曷,同在第十五部。
’《葛覃》借害为曷,《长发》:‘则莫我敢曷’,《毛传》:‘曷,害也。
’是又借曷为害,于六书为假借也。
”段氏先指明“害”“曷”古音同部,又以《葛覃》篇用字和《长发》篇故训证明己说。
段氏以声音通训诂,系联同源词,揭示语源。
如卷一“蕡”条:“玉裁按:蕡,实之大也。
《说文》:‘颁,大头也。
’《方言》:‘坟,地大也。
’《灵台》传:‘贲,大鼓也。
’《韩奕》传:‘汾,大也。
’《苕之华》传:‘坟,大也。
’合数字音义考之,知蕡言实之大也。
”段氏列举“颁”“賁”“汾”“坟”之故训,经过分析归纳,综合考察字音字义,得出蕡有“实之大”义。
4.重视考据,校勘精审
段玉裁重视考据、博综兼采、会通古今,尽量罗列异文,揭示《诗经》用字之异,校订讹字,有时对异文做出解释。
如卷一“瘏痡”条,陆德明言:“痡,《诗》作铺,瘏,《诗》作屠。
”段玉裁在按语中引王逸《九叹》注引《诗》《说文·疒部》引《诗》等材料证明“皆不作屠铺”,并解释“沦胥以铺”,《毛传》“铺”释作“病也”为假借。
他在卷五“倚重较兮”条下考证“倚”字故训后亦感叹:“于此见校书之宜审慎。
”段氏考证多引石经汉碑证。
除了引他人所见石经作为佐证,如卷三“昔育恐育鞫”条下云“钱唐张宾鹤云亲见蜀石经本如此”,也以自己亲历亲见的碑文为证,如卷五“远兄弟父母”条按语中言:“玉裁每疑右为第一部字,弟为第十五部字,二部古少合用。
乾隆三十七年七月初四日至西安府学观石经碑作‘远兄弟父母’,而后其疑霍然。
”5.不泥成说,敢于纠错
段玉裁不拘泥于成说,采用“以字考经,以经考字”的方法进行考证,指出故训之误。
如卷三“愿言则疐”条,
90
2020年第23期总第377期VIEW ON PUBLISHING
“疐”郑笺作“嚏”,段氏引用山东等省方言“鼻喷气”、《广韵》之训“鼻气也”、《玉篇》之训“鼻喷也”,指出“嚏”“欠”有别,“嚏”应为“鼻气也”义,即打喷嚏,而非打呵欠之义,《说文》“嚏”训作“悟解气”未当。
段氏在后出的《说文解字注》中仍持此观点,“许说嚏义非是,不必曲侚”[7]。
《诗经小学》中,段玉裁多次引用戴震之说,均毕恭毕敬书“东原先生云”。
然如若戴震有误,段玉裁亦直言不讳。
如卷七“杂佩以赠之”条,段氏先列戴震的观点——“赠”当作贻,然后申明己见:“古人徵召为宫徵,得来为登来,仍孙为耳孙,《诗》训为承也,皆之咍职德韵与蒸登韵相通之理。
《郑风》‘来’‘赠’为韵,古合韵之一也,不当改为贻。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有“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句,段氏以古韵考之,“来”“赠”合韵,故“赠”不当改为“贻”,指出戴震之误。
段玉裁勇于裁断、敢于纠错、追求真理的精神可见一斑。
6.不断补订,精益求精
段玉裁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撰成《诗经小学》后,仍不断增补、修订文稿。
这在《诗经小学》中多有体现,有的条目加了校订时间,如卷二十三“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条下云:“玉裁此书成后乃见惠定宇《九经古义》……癸卯(1783年)九月初六日识。
”
段玉裁通过“又按”将新见列出。
如卷十七“蛮荆”条,“今按”后列4条“又按”,可见段氏补订的痕迹,也反映了《诗经小学》的真实成书过程。
段氏也通过“又按”纠正自己以前的观点。
如卷六“毳衣如璊”条:“……虋,禾之赤苗也,从毛㒼声,《诗》曰‘毛衣如 ’。
玉裁按:当云读若《诗》曰‘毳衣如璊’。
”按语后,段玉裁补录自己的新观点:“又按:非也,当是毛作璊,韩作 ,如江之永矣江之羕矣之比。
”“羕”,《说文解字注》释作:“毛诗作永,韩诗作羕,古音同也。
”[7]段玉裁修正己见,认为“璊”“ ”亦是古音同形成的异文。
7.如无确证,阙如存疑
段玉裁下论断必有证据,于其所不知,则记录为“未可定”“疑有误”“未知是否”等。
如卷二十四“肆筵设席”条,段玉裁列王逸《招魂》注引《诗》“肆筵设机”,然《诗经》异文“肆筵设机”仅此一见,故段氏在按语中注明:“疑有误。
”再如,卷八“东方明矣,朝既昌矣”条:“《说文》:‘昌,美言也。
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
《诗》:“东方昌矣。
”’玉裁按:‘疑许叔重有误。
’”编纂《诗经小学》时,段玉裁对《说文》引《诗》“东方昌矣”存疑。
对于这一问题,他在后出的《说文解字注》中作了解答:“《齐风》:‘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许并二句为一句,当由转写笔误。
”[7]段玉裁结合毛传,得出“转写笔误”的结论,编纂《诗经小学》时的疑问涣然冰释。
四、《诗经小学》编纂思想的影响
《诗经小学》成书标志着段玉裁研究《诗经》已形成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其编纂思想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1.因声求义的编纂思想促进了训诂学的发展
乾嘉时期,古音研究引起学者的重视。
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言“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王念孙在《说文解字注》序中亦言“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
《诗经小学》最大的成就是不仅继承了几千年来训诂的成果,而且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解决训诂问题,全面辨识了通假,以声音通训诂,从形音义的内在联系上考释字词意义,经籍中的通假被一一破解。
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也为后来学者所采纳,这对训诂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重视校勘的编撰思想推动了考据学的发展
在校勘方面,段玉裁重视搜集《毛诗》和三家诗,群经所引《诗经》和注家所引《诗经》用字之异,经过周密考证辨明正字,订正讹字。
其精审的校勘为人们广泛认可和推崇,校勘成果保留在《十三经注疏·毛诗校勘记》中,推动了清代考据学的发展。
《诗经小学》深入考释《诗经》字音字义及精审校勘,为人们正确理解《诗经》提供参考,其研究成果被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胡承珙《毛诗后笺》等吸收融化,在《诗经》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说文》研究与《诗经》训诂研究勾连的编纂思想影响其后期著作的撰写
《诗经》毛传保留了很多先秦训诂成果,《说文》也大量引用毛传的研究成果,“段氏注意到这两部书的密切关系,既潜心注解《说文》,又着力研究《诗经》,并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彼此启发,相互渗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8]。
这也为其
《说文解字读》《说
|参考文献| [1]卢文弨. 说文解字读序[M]//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段玉裁. 书富顺县县志后[M]//段玉裁全书:四:卷九.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3]段玉裁.《广雅疏证》序[M]//王念孙. 广雅疏证.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4]戴震. 六书音韵表序[M]//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01
[5]陈奂. 《说文解字》陈跋[M]//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陈国安. 段玉裁诗经学论略[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0-73.
[7]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向熹. 《诗经》语文论集[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