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
第一篇: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
一、平民教育活动
1917年,陶行知在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提出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1918年,正式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主张;
1919年4月,陶行知和蔡元培等邀请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

在杜威平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陶行知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留校的20多名学生组织起来,3人一组,分别到茶馆、旅馆等处广泛接触车夫、小贩,进行文化调查。

其后,在南京创办了暑期学校,有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平民教育实践活动。

1919年12月,提出了《规定女子旁听方案》,公开提出男女同校和招收女生等改革意见,促成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先行者之一;
1919年2月24日,针对“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
1921年11月,陶行知被推选为第七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新学制”起草委员,陶在《新教育》“学制研究专号”生陆续发表了《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评新学制草案》、《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等文章,从而为我国1922年11月颁发的新学制(即“壬戌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四制”)做出了贡献。

1921年12月,陶行知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1923年6月20日,陶行知与朱其慧等人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靠募捐创办了3所实验平民学校,每校50人。

同时号召用《千字文》替代《百家姓》,中间发现了有趣的教学方法:识字的可以教不识字的;学完一课,教别人一课,并将其命名为“连环教学
法”予以推广;在北京等各地建立了“平民读书处”,使成千上万的平民受到了教育。

二、乡村教育活动
1926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
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

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

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

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

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

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

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

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

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更使我懂得学生要想学到真本领,不仅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而且学生自己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

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

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
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
(一)南通市沿河桥小学仇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

”陶行
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

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

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摔破罐,撑破船。

陶行知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

”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

”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

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

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

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
(二)我时常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一名好教师呢?好教师的本质是什么?当我读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名篇》时,我得到了启发,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爱满天下”。

“比教学艺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的灵魂是一个“爱”字。

爱就是一种教育,谁有爱心,谁就把握了教育的真谛”,是啊,教育无痕,教育有爱,“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事业的写照,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孩子,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把全部的爱都倾注于每一个孩子身上。

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几乎每个老师都能清楚,都能意识到教育要有“爱”,但真正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呢!在大多数老师的脑海里对“爱的教育”这个概念可能没有进行全面的诠释,致使我们的生活中,难以把握好如何执行“爱的教育”。

()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特别是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单方面对子女的过份溺爱,老师面对优差生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不平衡的爱,让“爱”的天平出现失重。

孩子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对生活的爱,变得越来越缺失、越来越淡泊,这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的,也是做为一名教师需要思考的。

爱,教育的本质;爱,教师道德修养的本质。

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能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奠定基础,为形成和谐的人文社会奠定基础。

作为我们新一代的教育服务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把陶行知老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
(三)第一境界:民主、平等
陶行知先生对腐朽的传统教育思想深恶痛绝,最反对看不起小孩子,反对不把小孩于当入。

或是把小孩子看作玩物,再不然,就是把小孩子看作小大人,用对待大人的老古板的一套去要求小孩子。

他认为: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

第二境界:和谐、合作
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工、平等、亲密,融洽的基础之上。

陶先生提倡“教员与学生关系密切”、“待学生如亲子弟”。

他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他殷切地希望,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
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

他还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

他们必须共甘苦。

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

” 陶先生多次强调,教师与学生要同商量、共合作。

他在谈教师的民主作风时说道:“自己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自己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


陶行知先生不仅要求教师发现小孩,了解小孩,信仰小孩,解放小孩,而且要求教师“变成小孩”,他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第三境界:发展、创造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总是互相感比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

他说:“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先生与学生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

学生质疑问难,先生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


陶行知先生1921 年就提出办“活的教育”,千万不要用一把尺子量学生,千万不要想把学生拉得一样平,更不能人为地定什么“差生”。

要承认基础,承认差别,要发挥学生的强势智能,让他们个个有发展,人人能成才。

第四篇: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研究型的学校文化
铁西区肇工三校
肇工三校是区内一所学习研究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特色的学校。

多年来,学校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核心,努力践行素质教育目标,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在铁西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区“一校一品”、“创教育强区”的精神指导下,为我校特色办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校是全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先进单位,铁西区特色学校。

一、沿革
肇工三校自1998年开始确立了《探索陶行知美育思想内涵、完善学生人格的实验研究》的科研课题立项,正式开始了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其间中陶会会长方明先生,国家教委基教司司长,省陶研会秘书长高婉老师,时任市教育局长张卓然等市区领导到校参校启动仪式大会,并为学校题词留念,给予高度评价。

在2001年学校实施了《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创建陶研特色学校》的实验课题,在2002年召开了区现场会,开展“节日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从2005年在前一个课题结题后,继续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探索陶研特色办学之路,确定了新的省级科研项目《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研究型的学校文化》,力图构建一所开放式的,以研究为典型特征的研究型学校。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曾留学美国师从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回国后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和普及教育运动,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提出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民主教育等思想,扎根农村教育改造,他以“爱满天下”“捧者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情怀深刻的影响了近代的中国教育,受到后世的敬仰,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我们今天缅怀陶行知,学习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为了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二、学校的办学思路。

肇工三校多年来研究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一所浸润着陶研文化的学校,学校教师以“爱满天下”的无私情怀,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论,努力通过以尽教师之责实现教育强国之梦的理想,并取得丰硕的业绩。

从学校的现实状况来看,肇工三校是沈阳市第一所工厂子弟学校转为公办的学校,前身为沈阳铸造厂子弟小学,之后又相继合并了沈阳桥梁厂、沈阳玻璃厂、子弟小学。

学校地处工人村,学生家庭多为工人家庭。

怎样提高办学质量,办出学校特色,树立肇三的社会美誉度?我们在学校自身的发展中认识到,创新和发展将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二大主题。

学校确立了这样的思路:一是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学校的特色办学方向,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二是以
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思想,建设“研究型”的学校文化;三是学校所处地区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践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以“普及教育”为己任,教好每一个孩子回报每一个家庭,打造“有教无类”的教育;四是要努力加强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教育思想、方法的现代化和教学设施设备的现代化,以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促进学校内涵式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中的肇工三校
(一)办学理念
1、生活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强调教育的实践意义。

新课程改革同样提出要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从小认识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2、构建研究型的学校文化。

包括三个方面,即,研究型的学校,研究型的教师,研究型的学生。

目标是:a、不断探索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校的发展。

b、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会创造。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观念(培养学生“致广大、致精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爱与责任的意识。

提倡“尽职尽责”意义上的“爱的情感”。

责任是做好社会角色的基础,爱是责任的升华。

(二)、生动的陶园
多年来,肇工三校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文化浸润下,时时处处人人体现着“陶味”。

学校教师展现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育人与奉献精神,学生活泼劲健,开朗,懂文明、有智慧。

校园环境处处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从学校管理学上说,校园环境具有强烈的育人功能。

我校的环境特点是打造陶园文化,促进学生活泼劲健的发展。

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打造了“生活陶园”: 97年落成的陶行知先生塑像屹立在教学楼的正厅门口,成为学校最具有特点的标志,昭示着学校的陶研办学特色。

教学楼内的环境,一是体现了陶研特色,在一楼正厅装饰墙上装
饰了陶行知先生题写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正厅侧面安装了大屏幕,为学生和老师播放即时新闻和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报导,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我们还在一楼的侧楼梯入口,安装了装饰板,介绍学校的办学概况与学校办学特色;在二楼正厅的装饰板上,运用图文介绍了陶行知的生平,三楼是长约10米的“行知图书阅读区”,四楼正厅处的陶行知展室是学校特色办学的标志性功能室,是师生接受陶行知教育的德育展室,记载了学校陶研的历史和荣誉,受到中陶会、省陶会和区陶会领导专家的关心和重视,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二是在教学楼内展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

如在二楼的饰面板“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的华章”,三、四楼的“生活教育-----走进大自然”等等,展现了学校即时的教育生动面貌。

三是在各楼层走廊展示了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精彩照片,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摆在学校很自豪,鼓舞了自己也激励了别的学生。

如上所述,我们追求的校园环境是体现陶研特色的陶园与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有机融合,从而产生文化的、时代的、生动的体验。

(三)、教学做合一:教育的华章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到今天,教学无疑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不是对以前教学的全面否定,全面的割裂与否定意味着现在的教学一定是茫然无措的。

知识的基础性和终生必备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更为关键的是使我校的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的态度,这是学生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的必尽职责。

1、开展教学特色主题研讨活动,促进教学工作阶梯式的发展。

教学研讨是学校常见的教学研究方式。

我校采取的是一个学期一个主题研究内容。

像课题一样进行确立研究项目,全面实施,既有教研的性质又有校本师训的内涵。

程序是:根据教学实际问题或教育局的部署确定研究主题,形成研讨方案,对研究主题进行学习(查资料、讲座),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再学习,出案例集、教学设计集。

目标是研究主题、实践主题、应用主题。

第一学期我们的研究主题是“生活化的课堂”,旨在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意识,强调利用学生的生活去体验和操作。

第二学期根据教育局的部署,确立了“立足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