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10篇)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篇1
乐观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是人们在相像的情境中进展起来的一种类化期望,表现为主动的解释风格。谈到“乐观”一词,就不得不提到主动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他的美好五部曲之一《教出乐观的孩子》,是一本有用教育指南,作为一名幼儿老师,研读之后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一些教育启示,现总结如下;
一、乐观—主动的解释风格
塞利格曼发觉“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现象,即“人类面对很多无法掌握的大事时的反应:常常试都不试就放弃了”,从而进行“心理免疫”,教会儿童习得乐观,将无助变成自主。在幼儿园里,以个人工作阅历来说,我发觉力量弱的孩子常常说:“老师,我不会”“老师,我不敢”,长期以往,渐渐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中,从而变得悲观、不自信,老师应当关心他们走出误区,习得乐观,形成主动的解释风格。
何谓“解释风格”呢?即个人对缘由的习惯性看法,从儿时开头进展,假如未经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有三个重要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依据对本书观点的理解,结合工作实践,现举一事例:几年前,幼儿园开展迎宾小天使的活动,即幼儿佩戴红色绶带,站在园门口,大声地说“早上好”来迎接上学的小伴侣及家长们。妮妮特别渴望做迎宾小天使,这次却没被选上,回到家懊丧地对妈妈说:“我真笨!大家都能做迎宾小天使,我永久做不了了!”妈妈听完,
埋怨道:“由于你不乖,才没有被选上,真是一点用都没有!”其次天,妮妮始终闷闷不乐,老师与其谈心,知道了她的苦恼,劝慰她:“昨天并不是你一个人没有当上迎宾小天使,还有许多小伴侣都在等着下一轮呢。由于你最近感冒,需要爱护喉咙,不能大声地说‘早上好’来打招呼,这次才没有被选上。等你感冒好了,努力练习,再去试一次,确定能行!”妮妮听了,快乐地直点头,笑着说:“好!”妮妮及其妈妈对大事的解释就是消极的,把没有被选上迎宾小天使这一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转变的缘由,从而产生悲观心情。从中可以看出:妈妈的消极解释风格正在影响着妮妮,循环往复,将会让其陷入习得性无助中;而老师的解释就是主动的,把失败解释为临时的、特别的并且是可以转变的缘由,让其恢复自信,再次进行挑战。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主动的解释风格呢?学会反对!
二、学会反对—成人先于孩子学习
塞利格曼认为有效的反对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搜集证据,减轻认知偏差;做出选择,自由选择多种解释;反对的技术就是化解灾难;反对策略是开发反攻打算,将精力投入到最可能发生的状况的反攻打算中。教孩子反对悲观想法之前,成人自己要先练习这些方法,学会反对。有了会对悲观说“不”的成人,才会教出说“不”的孩子。正如塞利格曼所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汲取你所讲的话,也汲取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关心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当我们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时,特殊是自己出错、
失败的时候,很简单产生悲观心情。这时,要学会反对悲观。首先要告知自己冷静一下,不要被自己即时产生的悲观想法所困住;然后搜集证明自己不用悲观的证据;第三步是问自己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情,并试着从多方面来看待;第四步是评估这件不好的事情的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就是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估。并通过分析各种可能后想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法,从而度过悲观危机。
美好2.0时代已经来临。当家长乐观自信时,孩子离美好还会远吗?这就是阅读《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的价值所在。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篇2
乐观,是后天的力量
乐观的品质,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是珍贵的。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也看中培育孩子的乐观精神。中国青少年讨论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假如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育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爱好和习惯。没有深厚的爱好,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爱好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可见,乐观精神是多么重要。
在逸爸的个人教育体系中,乐观与奇怪心、阅读习惯属于最重要的三个培育目标。有人说,这乐观不乐观应当是由一个人的性格确定的,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同这种普遍认知。
然而《教出乐观的孩子》的塞利格曼,完全不赞同这个说法。他认为,乐观是一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通过引导、练习获得。塞利格曼是主动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基石,把心
理学讨论的重点从对人的缺陷和缺乏,转移到人的优势和美德上,提倡心理学要为提升群众的美好而努力。
塞利格曼最重要的理论奉献之一是,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失败时,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失败的缘由归结为自身不行转变的因素,放弃连续尝试的士气和信念。
乐观为什么可以习得?
由于在塞利格曼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主动思维的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头进展,假如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对解释风格的推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很多状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状况。
孩子不乐观,父母有责任
我们来看一个消极解释风格: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果很糟糕,回家后懊丧地说:“我永久学不好数学了!”
作为父母,你会做出何种评价与解释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劝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数学的料。”
有些父母可能会埋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啊!”
留意!这种解释就是消极的,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转变的缘由,很简单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心情,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在中国,不缺乏擅长数落、嘲讽孩子的家长。认真回想一下,在孩子失败或犯错时,我们的解释风格是什么?解释的话语,是否有建设性看法?因此,孩子变得悲观,是父母的责任。所谓悲观,就是在患病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有毁灭性的缘由中不能自拔。
抑郁症,在流行
抑郁症是到20世纪60年月才频繁消失的,典型的病患是中年妇女。20世纪60年月早期,抑郁症开头流行。如今,抑郁已经成为精神疾病中的普遍“感冒”,而它的最年轻的牺牲者经常是学校生,甚至是更年幼的孩子。
彼得·卢因森博士,美国有名的抑郁症讨论者,他与同事随机选取了美国俄勒冈西部的1710名青少年,进行诊断访谈。诞生于1972-1974年的一批人,在14岁时,有7.2%的人有过一次严峻的抑郁症;而诞生于1968-1971年的,有4.5%有过重度抑郁。此外,另一项讨论在美国东南部,3000个12-14岁的青少年中,患重度抑郁症的普遍性到达9%,9%的儿童患有抑郁症。
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抑郁症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其次大死亡缘由,仅次于车祸。全球共3.5亿名抑郁症患者中,中国就占了1亿多,患病率为6.1%。而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最多的就是少年和青年,抑郁症是15-34岁人群死亡缘由的第一位。我们常常可以在媒体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