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底性民生保障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民生热点问题
• 2、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人也能象城里人一 样享受低保,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 照。 • 3、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 围要扩大到80%以上的县市区,15种传 染病被列入国家免疫规划;
• 今年,要平抑房价过快上涨,所有城市 和县城镇将全部建立廉租房制度……而 更多的民生问题仍待破题,食品药品安 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收入分配、 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普遍的民 怨仍待纾解,土地征收、城市拆迁、企 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伤的民间 利益还未平复,激起的民间情绪亟需安 抚。
四、要补足“发展之短”
• 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中重经济、轻社 会事业,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现象。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经济社 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坚持教育优化发展,加快义务教育普及、优质 和均衡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 高农村教师待遇和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城乡一 体化发展。全面落实对经济困难和智障、残疾 学生的教育资助,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 完善助学和奖学体系,规范招生和教育收费。 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形成 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良好氛围和 条件。
• 应该指出,当前民生福祉所系,与政府自身的 改革成败攸关。今日社会转型的诸多世态,民 情怨叹的种种问题,虽一时难以尽述,总理亦 不讳言,却不能不正视,问题之中,更有政府 自身改革不力,公权不彰,丧失监督,不尽善 治而造成的诸多方面。坦率而论,总理报告所 指陈的部门职责不清、效率低下、奢侈浪费、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滥用权力,无不尽出于 分权制衡的不完善,以及政府自身改革的滞后 停顿。
•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卫 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保障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责任,加强食品、 药品、餐饮卫生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健 康安全。大力建设面向基层、服务大众 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社区体 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丰富群众生活。
多措并举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劳动保障世界社会调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义所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次会议提出了诸多民生举措。
会议提出,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
“三农”与脱贫攻坚工作成为主攻的方向针对“三农”工作,此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的作用更为稳固。
有关人士表示,水果价格波动、猪肉价格上涨,凸显了提高重要农产品产能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也应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今后保供稳价要与促进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通过提升绿色、健康、有规模、有技术含量的产能,来弥补小散户等退出的产能缺口,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针对脱贫攻坚工作,此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为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要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
目前,“三区三州”还有贫困人口172万人,贫困发生率8.2%,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是“最后的贫困堡垒”。
深度贫困歼灭战面对的是最困难的地区和群体,在稳定增收、“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有难点和风险点,因此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举措,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除了发挥好制度优势,更要培养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确保脱贫的可持续性。
针对污染防治工作,此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会议指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基层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层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工作成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逐渐意识到,机构化程度不高,执行力不足等问题正在威胁着基层工作的有效性。
因此,本文将围绕基层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一、基层工作存在的问题1.机构化程度不高。
在当下的社会中,基层工作机构化程度不高,部门内部机构不完善,职责不明确等问题成为了联系群众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阻碍。
2.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健全。
许多基层干部敬业精神不足,责任心不强,甚至出现不思进取的情况,工作积极性低下,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实际结果。
3.执行力不足。
基层工作的执行力不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弱,执行力不足,很难有效地推动基层工作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二、基层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1.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虽然已经进行了很多体制机制改革,但改革并不彻底,没有完全顺应时代的发展,缺乏科学性和内在的机制支撑。
2.基层工作难度加大。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工作的难度也更容易生成很大的挑战。
特别是在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很多难题和挑战。
3.基层干部职业发展不够完善。
许多基层干部发展的环境不够完善,很难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缺乏专业技能和托底的支撑。
三、对策分析1.实施基层机构改革。
需要加大对基层机构改革的关注,强化基层工作机构化程度。
2.促进基层干部培训。
为了提升基层干部的职业素质,应该通过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让他们更容易地掌握工作技巧和方法。
3.提高基层工作效率。
组织优化能够提高基层工作效率,加强重点领域的管控,提高督促检查的效率,使基层工作的执行力不断提升。
4.提高干部队伍建设。
可以通过驻村干部制度等方式加强干部和基层群众之间的联系,逐渐实现更好的政策执行等。
总之,基层工作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正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为了应对其困难,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在政策更改、培训机制和提高干部素质等方面,缺一不可。
论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第一要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第一要务内容提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坚持民生需求导向,做到低收入群体“有底”,中等收入群体“有安”,高收入群体“有质”。
以扩大救助对象范围为重点,筑牢织密低收入群体民生保障网。
以改善和提升保障效率为突破,维护中等收入群体民生安全感。
以加强基础制度供给为手段,为高收入群体获得优质服务营造环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更加高扬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守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放在更加突出位臵,实现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要求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为了人民是我们党一以贯之强调的基本原则,为人民谋利益是发展的根本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求把人民能否过上更好生活作为开展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使发展更加充分做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把发展成果通过基本公共服务、脱贫攻坚等一系列社会政策惠及千家万户,解决老百姓最关切的社会问题,保障社会最困难群体的衣食住行所需,不让一个社会成员掉队,才能让老百姓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有自豪感、归属感和尊严感。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了总体小康,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成就举世瞩目。
然而,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生活状况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愿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中低收入居民生活质量与小康要求存在明显距离。
因此,要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缩小民生保障有效需求与实际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互促进长期以来,国内和国外均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然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最优,只要做大蛋糕,就可以通过增长“滴漏”效应来解决民生难题。
然而世界多国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市场经济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有效供给之间的兼容自洽。
新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几点思考作者:朱丽荣来源:《卷宗》2018年第03期摘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整个社会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未来要做好民生工作必须结合新时代背景,做到“两个坚持、三个注重”,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坚守底线、突出重点;注重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在共建共享中增强人民获得感。
关键词:新时代;民生;新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
未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将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工作做好做实,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十九大对民生工作的重要部署为未来的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
1 新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地位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明确强调了大会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而关于“美好生活”的内涵,习总书记在2017年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上的讲话已经明确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不断的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工作,而这些都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必然要求。
2、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2]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要得到人民的认可。
新疆阿克苏地区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干 部参 加基 本养 老保 险工 作 。农 村村级 干 部参 加基 本 养老保 险 , 动 了村 干 部 的工作 积极 性 , 调 确保 了村
级干 部 队伍 的稳 定 , 效 解 决 了 村 干 部 老有 所 养 的 有
问题 。
覆盖 人群 不 断 扩 大 , 受 待 遇人 员 不 断增 多 。离 退 享 休 人 员基 本养 老 待 遇 得 到 有效 保 障 , 老 金水 平 逐 养
1 0元 以 上 ) O 。将 “ 七 工 ” 入 无 收入 困难 老年 居 五 纳 民生 活补 贴 范 围 , 效 解 决 了这 些 人 员 的生 活 困 难 有 问题 , 社会 反 响较 好 。二 是 国有 农 牧 企业 基 本 养 老
业 保 险 。阿克 苏地 区失 业保 险 于 1 8 9 6年 启 动 以来 ,
、
阿 克 苏 地 区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发 展 现 状
1 基本 养 老保 险 。阿克 苏地 区基 本养 老保 险 参 .
保 人 数 达 到 8 2 万 人 , 缴 基 金 4 7 .1 征 07 1万 元 , 长 增
和 公务 员 医疗补 助 为辅 的城镇 职 工 医疗保 险 制度 三 层框 架体 系 。二 是 城 镇 居 民 医保 。 为 解 决 “ 因病 返 贫”“ 、 因病 至 贫 ” 问题 ,0 8年 和 2 0 20 0 9年 先 后 两 次
新 疆 阿克 苏地 区社 会保 障制 度从 1 8 9 9年 开始 逐步 建立 , 至今 已 2 0多年 。从 当初 的基 本 养老保 险 发展 到 养 老 、 业 、 失 医疗 、 伤 、 育 五 项社 会 保 险 。 工 生 参保 人数 从 当初 的几 千人 发展 到 现在 的近 9 0万 人 。
20140228人民日报评论员:确保民生安全网“网底”密实坚韧
确保民生安全网“网底”密实坚韧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8日08 版)近日,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这是党和国家推进以法治方式织牢民生安全网的重大成果,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救助是向特定困难群众提供及时、必要救助的托底性保障制度,是民生安全网的“网底”。
织密筑牢民生安全网“网底”,关乎困难群众的温饱冷暖,是最基本的生活问题,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正有效实现。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切实保障了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供养人员、受灾人员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加快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但社会救助工作也存在保障不完善、体系不完整、制度“碎片化”等问题,仍有部分群众基本生活困难,成为民生保障的“短板”。
编织一张更加密实、更加坚固、更加有效的民生安全网“网底”,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既是各级人民政府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也是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应当享有的法定权利。
《办法》站在全局高度,凝聚共识、攻坚克难,首次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将各项托底性救助制度统一起来,形成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
将“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立法理念贯穿始终,确保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惠及城乡全体居民。
以专章形式明确将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写入法规,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从制度上消除人民群众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创业就业,最大限度地积蓄自主脱困的能量。
特别是《办法》确立临时救助制度,突出“救急难”作用,避免了“网底”编织不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
这些制度安排,将中央关于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方针政策变成为国家意志,将社会救助工作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将各级政府部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任务确定为法定职责,使困难群众不为饥寒所迫、大病所困、失业所忧、灾害所难。
筑牢“社会政策”托底的“底线”
筑牢“社会政策”托底的“底线”作者:关信平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04期【关键词】社会政策托底社会工作民生保障【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社会领域的工作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乎国内发展稳定及民生发展质量和人民福祉。
如何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中国之治”的效能,集中精力做好社会领域的工作?有哪些重要任务?社会领域的事务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维护好社会秩序与稳定两大方面,也即保障和改善民生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两大行动体系。
在当前要做好这两大方面工作,需要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和优化社会政策,积极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并大力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两个基本的条件。
一是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只有不断增大全社会的物质财富,民众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民众在健康、教育、住房、就业、养老、儿童服务、残疾人事业等方面才能获得更好的服务。
二是要通过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向民众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要,尤其是要能够照顾到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
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等一再强调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
中央在这方面的要求需要通过具体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来加以落实。
因此,当前在社会领域中做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不断加强和优化各项社会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而加以落实民生建设的要求。
社会政策是政府为保障民众基本需要,维护社会公平而向民众提供各方面保障和服务的政策体系,包括健康政策、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住房政策,以及针对老年人保障与服务、儿童保护与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
在当今各国,社会政策已成为政府公共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在我国,加强和优化社会政策是做好民生建设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在当今我国面临经济新常态、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等方面挑战的背景下,更需要通过加强和优化社会政策去解决国家建设多个方面的问题。
2党支部学习记录表
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着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发挥好企业家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化解困惑,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必须加强产权保护,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保护,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
二、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有利于扩大内需,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依靠产业带动和必要的政策激励,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抓住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问题,实打实地做,循序渐进地推。要通过推进就业创业,发展社会事业,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断打通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着力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水平。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关于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
关于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效劳、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温暖了亿万人的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立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开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实现经济开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我们党干革命、搞建立、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改善民生是推动开展的根本目的。
我们的开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就是要通过开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开展。
如果开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开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要在推动经济持续安康开展的根底上,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开展、分享开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抓民生也是抓开展。
经济开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开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时,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开展工作的“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开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开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既要通过开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根底,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开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实现两者良性循环。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也标志着民生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崭新高度。
宝鸡审慎把握现阶段民生发展特征,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及时调整工作重心,进一步探索民生改善的新理念、新机制和新路径。
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随着宝鸡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全面改革持续深化、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诸多新趋势新特征,必须站在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民生工作的重大意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民生保障托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宝鸡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工业城市,经过“十二五”发展,经济总量和质量取得长足进步,但经济结构仍不合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较慢,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
而经济下行压力越是持续加大,“民生标杆”越要不断拉高,只有统筹安排好民生保障,把基本民生保住,把底线兜住,才能充分发挥民生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有效释放和扩大消费需求,为宝鸡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民生任务的落实越来越紧迫。
从宝鸡目前的情况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最难啃的骨头、最紧迫的任务就在民生领域。
宝鸡还有33.1万农村贫困人口、19万低保人群、0.74万五保人群,实现到2017年整体脱贫,不让一户家庭受困、不让一个群众受穷的目标,任务重、时间紧。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不仅是民生任务,更是政治任务。
城镇化发展到了关键时刻,民生改善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近年来,宝鸡围绕“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全市“一主三副一带两翼”市域空间布局已经形成,五级城镇体系初具规模,64万农民进城落户,城镇化率预计达到49%。
上海:着重解决就业社保住房等民生问题等
上海:着重解决就业社保住房等民生问题等上海:着重解决就业社保住房等民生问题上海今年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在就业、社保、住房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1 就业方面。
重点做好3项工作:继续落实和完善扶持创业的各项政策,从有利于创业者、方便创业者的角度。
研究进一步完善、调整政策,发挥创业促就业的作用:继续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解决就业问题,对大龄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的。
给予一定的就业补贴:完善面向市场的就业培训机制,把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实用性。
2 社会保障方面。
主要解决五件事: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重点是提升统筹层次;关心支援外省市建设退休回沪定居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加大帮困力度,缓解他们在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困难;完善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考虑建立全市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同时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医疗互助帮困活动:解决城镇重残无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在原有基础上报销一定比例的门急诊医疗费用和住院费用:进一步完善来沪从业人员的综合保险,更好地落实对他们的保障。
3 住房保障方面。
重点是放宽廉租对象的收入线认定标准,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
同时,继续实行公有住房低租金减免政策和购房贴息政策,加强旧房综合改造,让更多居住困难群众受益。
天津:从10个方面着力解决民生问题2007年,天津市坚持以人为本,从10个方面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打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是扩大就业。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确保新增就业30万人。
托底安置“4050”下岗失业人员,对零就业家庭等10类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
建立100家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免费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等服务。
二是居民收入。
确保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增长12%以上。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继续提高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标准。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为有条件的城乡居民增加投资分红收入。
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及对策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第一,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只有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影响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和和谐稳定,而且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
只有着手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全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
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我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历史性成因。
我国一直都比较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一方面在宏观上实行“高积累”政策,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又否定个人争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思路出现偏差。
某些民生问题还因政府实施的政策导向所致。
如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导致的。
结构性成因。
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和生态发展之间呈现出结构失衡的状态,即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明显滞后。
这使得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最终都以民生问题的形式凸显出来。
一、城乡二元结构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施行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先支持城市发展的制度和政策。
从严开展低保清理整治工作方案(3篇)
从严开展低保清理整治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扶弱救困、服务民生为宗旨,认真践行“___”要求,严格依法救助,回归低保托底作用,打造阳光、高效、廉洁低保,建立风清气正、崇廉尚实的低保新常态。
二、整治时间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三、工作任务一是全面纠正低保乱象问题,严格实行依法救助,对低保中存在的低保对象不准确、低保资金挪作他用、低保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搭车收费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改纠正,严格杜绝“关系保”、“人情保”、“土政策保”,严格实行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
二是筛查低保___中的违规违纪线索,对在低保整治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发现违纪违规行为,提请片区纪工委和安排镇___调查处理。
三是规范低保___程序,对未开评议会议评定低保、无申请资料享受低保、未___入户调查、低保未公示等现象,进行严格清理整治。
四、整治内容(一)违反低保政策、扩大低保保障范围的保障人员,尤其是将低保资金集中用于征地、搬迁、___公益性事业或作为处理___、安抚下岗失业人员等“土政策保”、群众反映强烈的“关系保”、“人情保”;(二)借名额、指标限制等,由多户均分低保金的“一户多折”的问题;(三)低保资金未到户,存折由村(社区)干部保管并领取资金或由他人领取资金等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和___等问题;(四)干部职工家属不符合低保享受条件违规享受低保的问题;(五)严格清退不符合低保保障条件的对象;(六)停发“一折多户”低保金;(七)严格追缴截留、冒领、挪用、___的低保金;(八)严格落实调查核实的主体责任;(九)全面排查汇总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十二)在低保入户清查工作中,要及时主动发现,把符合低保条件而没有提出申请的困难家庭,按程序及时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五、整治步骤及措施(一)自查自纠阶段(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各村(社区)要高度重视,集中所有人力,落实好主体责任,成立以支部书记任组长的低保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村民大会,全面安排部署,务必做到户户筛查、户户见面、户户整改,采取镇驻村(社区)干部、支部书记、主任、督查员签字确认的办法,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坚决取缔“关系保”、“人情保”,限期清退将低保资金集中用于征地、搬迁、___公益性事业等“土政策保”。
民生三性
需求刚性。很多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民生需求具有刚性的特点,其待遇水平容易往上升、难以往下降,其制度调整更是困难重重。这启示我们,一定要使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超前,以免引发“福利病”,妨碍经济持续发展;也不能滞后,以免妨碍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民生三性
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权利的实际享有状况。理解民生,可以从它的三个基本特征入手,概括地说就是民生三性。
层次性。民生包括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三个层次。底线民生为困难群众生活托底,主要是指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它是政府在民生领域不能含糊、不能推卸而必须坚持、必须做到的事情。基本民生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包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等,满足群众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基本需求。这是政府在民生方面的主要任务。质量民生是指更高层次的民生保障,侧重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这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也是我们在搞建设、谋发展中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了解民生的层次性,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分清主次,在守住底线、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同时形成合理预期,使人们认识到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自身奋斗的目标。
托底性民生保障:主要问题、体系构建与重点任务
托底性民生保障:主要问题、体系构建与重点任务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期刊名称】《中国民政》【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3页(P9-11)【作者】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托底性民生保障体系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各项社会政策为所有国民提供涉及生活、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民生需求的各种基本性、保底性保障措施和服务的总和。
近年来,我国各项托底性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快速推进,财政托底性民生保障投入稳步扩大,对解除困难群众的生存危机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
但目前保障标准和水平仍然偏低,救助制度存在“缺项”,冲击人们心理和道德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亟需加大托底性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力度,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1. 体系不健全、制度存在缺漏。
目前,托底性民生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部分困境人群仍然未被“托底”。
一是许多重残、重病、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人群并未全面纳入保障范围。
二是意外伤害(如因交通事故、火灾、溺亡等)导致的急难型贫困人群难以获得救助保障。
三是贫困流动人口因户籍原因未能平等享有各类社会保障。
四是支出型贫困家庭、低保边缘人群因经济收入高于低保标准而无法获得低保等社会救助。
五是部分困难非正规就业者、个体居民因无力承担高额缴费或放弃参加缴费型的基本社会保障项目,导致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
此外,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福利补贴、护理服务、临终关怀等基础性福利服务尚处在探索阶段,未能覆盖有需要人群。
2. 保障水平偏低。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托底性民生保障水平还相对偏低。
大部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当于当地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比重低于20%。
2013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标准373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现金支出的70%,月人均补助水平264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8%;同期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2434元/人年,比农村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支出低1308元,全国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116元,仅相当于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5.6%。
偏远散不放心不托底工作开展情况
偏远散不放心不托底工作开展情况
在我国,偏远地区的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尽管近年来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让人“偏远散不放心”的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发展,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首先,我们要正视偏远地区工作的现状。
这些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民生保障不足,导致工作开展难度大。
同时,由于人才流失严重,基层队伍建设也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偏远散不放心”的问题,不容忽视。
其次,我们要找出影响偏远地区工作开展的因素。
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二是基层干部作风问题,影响工作执行力;三是民生保障不足,导致群众满意度低。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作风,加大民生投入,切实改善群众生活。
再次,我们要积极探索解决“偏远散不放心”问题的办法。
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工作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最后,我们要建立健全效果评估机制,对各项措施的实施进行动态监测,确保取得实效。
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整改到
位;另一方面,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总之,解决偏远地区“散不放心”问题,需要我们从问题出发,立足现实,创新思路,扎实工作。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解决群众关注突出民生问题的意见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解决群众关注突出民生问题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8.31•【字号】宁委发[2013]50号•【施行日期】2013.08.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解决群众关注突出民生问题的意见(2013年8月31日宁委发〔2013〕50号)为解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反映的突出民生问题,同时按照“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重点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关注、反映突出、具备解决条件的民生问题,以务实的成效取信于民。
现提出如下工作意见:一、解决弱势群体养老问题1.提高全市“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老人养老保障标准,由现行低保标准的130%提高到150%,并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保费由政府财政负责。
2.提高特困独居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助标准,实施发放助老服务券制度。
3.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实施以奖代补;加大政府养老设施、养老机构建设培育力度,改扩建一批市、区养老院和农村敬老院;发展医护型养老机构,加快建设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推进集养老、医疗、康复、保健等为一体的青龙山银发社区等养老社区的规划建设;加大社会托底老人养老床位和护理费的补贴力度。
二、加大特殊群体帮扶力度4.将全市机构供养的大龄孤儿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按条件提供廉租房或公租房,帮助大龄孤儿解决住房问题。
5.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400 万元,奖励企业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和购买公益岗位等;加快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为12万名持证残疾人购买免费乘车意外伤害保险。
6.扩建青龙山精神病院,为收治重度精神病人创造条件。
7.对盲人按摩企业中南京户籍的从业残疾人,所需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财政给予不超过3年的全额补贴。
三、提高“两低两贫”家庭救助水平8.落实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成今年城乡低保标准调整提升。
跨部门核查信息让低保真正“保低”
农家之友2013.12本栏责编王林秀近年来,社会上存在的“骗保”“错保”“人情保”等不良现象,让一些该拿低保的人拿不到低保金。
广西各级民政部门对这类问题一直都采取零容忍态度。
为了更好地做好城乡低保工作,广西区政府日前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进一步提高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跨部门核对低保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
低保标准每三年调一次城乡低保是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托底性民生保障的核心。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西区380多万城乡低保对象平均保障标准每人分别达到282元和123元,比上年提高12元和8元。
笔者了解到,虽然保障水平较2012年有显著提升,但相对东部沿海甚至相邻的贵州、云南等西部省份,广西城乡低保水平还处于较低的位置。
怎样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水平呢?《意见》中提到,各地要健全社会救助水平和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2013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基础,每3年调整一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民政部门人士介绍,城市(农村)低保标准按照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乘以原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占其上年度城镇(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来确定。
入户调查和抽查相结合低保对象认定的关键在于如何保证准确无误地核查低保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
然而,提高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的准确性,准确认定低保对象,一直以来都是难题。
《意见》中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在村(居)委会协助下,对低保申请家庭逐一入户调查,详细核查申请材料及各项声明事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县级民政部门应该全面审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调查材料和审核意见,并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入户抽查。
跨部门核对经济状况成为低保对象后,并不意味着可以一直领取低保金。
根据《意见》,广西区要对已纳入低保范围的救助对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管理服务,定期跟踪检查保障对象家庭变化情况,形成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底性民生保障问题分析
作者:常艳妮
来源:《新丝路(下旬)》2018年第11期
摘要:托底性民生保障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国家问题。
文章建立在托底性民生保障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了陕西省部分地方的托底性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现状,通过挖掘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对策,以期实现政府和社会的更好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托底。
关键字:托底;民生保障
近年来,陕西不断探索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基本构建了“基本生活保障类救助+专项性救助+应急性救助”社会救助网络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囿于陕西社会救助面大,救助任务十分繁重,加之部分地区保障标准和水平依然偏低,救助制度存在“短板”,致使一些具体救助事项难以归属、救助不及时、错助漏助等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焦制度建设与落实两方面,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一、制度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1.制度盲区
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完善,相关制度的制定匹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中,针对某些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盲区,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类人群:精神病患者;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罕见病、大病患者;高龄失能老人。
2.制度冲突
制度冲突集中体现在救助制度与其他制度冲突。
例如:根据《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各级人民政府对靠父母或者其他亲属供养的成年二级以上残疾人,经本人或者供养人申请可以单独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但是根据《陕西省实施办法》规定,是否符合低保标准要看“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即以户为单位。
大部分二级以上残疾人由于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其人均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线。
由于制度冲突,导致二级以上残疾人享受不到低保。
二、制度落实方面存在问题
1.低保制度存在“人户分离”
以某市某社区为例,由于煤矿破产职工分流、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集中安置、危房危楼改造等原因造成“人户分离”。
据统计该社区人户分离率达85.48%。
这一情况使得社区平时无法掌握其真实的家庭收入状况,低保复核入户调查困难,各种民政、老龄、社保、信访维稳政策也难以执行。
其实该社区“人户分离”状况并不是特例,在其余地市由于城市棚户区改造、集中安置、外出务工等原因也存在大量“人户分离”的情况,给制度落实带来很大的困难。
2.低保申请材料存在作假
由于城乡居民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多元化,隐性收入难以合算;居民社区相对封闭,邻里间基本不来往,因不认识、不了解而使得邻里监督难以达到效果;申请者诚信意识差,错误地认为这是国家的救助,不需要个人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等原因,从而存在大量采取不正当手段隐瞒家庭收入和财产或者通过出具虚假收入证明甚至编造虚假申请材料,以达到骗保目的的案例。
三、推动陕西省托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的政策意见
1.加强制度建设
(1)补全制度盲区。
首先将精神病人纳入医疗救助,将事实无人赡养儿童纳入孤儿救助,将事实无人赡养老人纳入五保供养。
其二、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救助、个案救助、服务救助的优势,满足罕见病、重病群体的医疗需求;满足高龄、失能老人的服务需求。
其三、扩大并加强落实专项救助群体范围,打破专项救助主要围绕低保的现状,消除低保制度的绿卡效应,低保群体与低保边缘群体之间的悬崖效应。
(2)剔除重叠制度并且修正冲突制度。
建议社会优抚人员享受优抚政策,不再单独享受社会救助政策。
对于二级以上残疾人应该个人为单位享受低保,不考虑其家庭总体经济收入情况,体现社会对于二级以上残疾人的救助。
实现民政部门在低保申请中的审核权(实质审核)与监督权的分离,确保“骗保”责任得到落实。
2.改良制度落实
实施低保随户迁移制度,解决“人户分离”带来的负面影响。
改革低保申请材料审查方式,引入专业第三方代理申请者申请低保。
由第三方提供申请材料并且负责材料的真实性(实质审查),民政部门则只负责形式审查(只检查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发生虚假材料问题,则由第三方负责任,由此杜绝虚假材料问题,解决民政部门对“骗保”的追责问题。
形成参保和社区服务捆绑机制。
对年轻的有劳动能力的参保者,规定享受低保则要进行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明确入保的义务,缓解低保“年轻化”问题。
梳理制度体系,加强制度衔接。
加强社会救助制度与其余制度的衔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减轻医疗救助制度压力。
(更新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做到大病保险的及时报销,从而使得医疗救助可以及时报销,提供救助效率。
扩大专项救助救助范围,实现其政策目标,减少对生活类救助的挤压。
3.健全机构建设
首先要落实基层政府中民政事务的机构、人员。
落实大学生村官驻村、落实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在社区工作,消除“截留现象”,保证民政工作顺利进行;提高社会聘用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
其次,加快社会救助信息核对平台的建设,提高社会救助效率,夯实居民家庭救助信息核对机构责任,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帮扶之间的信息沟通。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政策宣传力度。
作者简介:
常艳妮(1982--)女,副教授,主要研究社会经济学及行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