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变迁及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变迁及评述
【摘要】新股发行定价对资源配置效率及保护投资者利益有重要影响。
交易所成立后,我国新股定价经历了“定价—竞价—定价”的演变,经过多轮变革,逐渐演进至累计投标询价制。
【关键词】定价机制市盈率累计投标询价
新股定价机制是指获准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与承销商确定股票发行价格,并出售给投资者的制度安排。
一、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的变迁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的变迁大致分为如下四个阶段:行政定价阶段、放宽市盈率定价阶段、管制发行市盈率定价阶段以及现行的询价阶段。
(一)行政定价阶段(1990年-1998年)
1994 年以前,拟上市企业的新股基本按面值发行,其发行数量和价格主要由证券监管机关决定。
1994年6月至1995年1月间,上网竞价方式曾短暂出现。
从1995年开始,我国采用相对固定市盈率定价方式,发行价格由每股税后利润和一个相对固定的市盈率来确定。
其中,市盈率一般定在12-15倍之间,每股税后利润的计算方式经历了多次调整。
(二)放宽市盈率定价阶段(1999年-2001年)
1999 年7 月证监会发布了《股票发行定价分析报告指引(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方式的通知》,明确由发行人和承销商协商确定发行价格,逐步放开了对市盈率的行政管制并引入了法人配售机制,规定总股本在 4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公司,可采用对一般投资者上网发行和对法人配售相的方式发行股票,在这一方式下,发行人和主承销商确定发行价格区间,股票发行分为向法人配售部分和上网发行部分,通过向法人投资者进行路演、询价、预约配售,确定发行价格和认购者。
之后,2000 年4 月公布的《关于修改有关规定的通知》取消了发行后总股本在 4 亿元以上方可进行法人配售的限制,也取消了配售中关于25%和75%的限制。
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可自主确定对法人配售和对一般投资者上网发行的比例。
2000 年8 月,证监会公布了《法人配售发行方式指引》,规定发行量在8000 万股以下的,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原则上不建议使用法人配售方式。
由于发行量在8000 万股以上的公司较少,此通知实质上是收紧了法人配售的试点范围。
(三)管制发行市盈率定价阶段(2001年-2004年)
2001年下半年,新股开始使用网上累计投标询价发行方式,监管部门对新
股发行重新采用限制发行市盈率上限的方法,发行价格区间的上下幅度约为10%,发行市盈率不得超过20倍,投资者在发行人和承销商预先确定的价格区间进行竞价投标,承销商根据一定的超额认购倍数确定最终的发行价格。
(四)询价阶段(2005年至今)
2004年底,证监会发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及《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对象条件和行为的监管要求》,规定从2005 年1月1 日起开始实行询价制度,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在采用累计投标询价方式,向机构投资者确定发行价格,监管部门不再对新股价格进行核准,仅在必要时进行行政指导。
询价制度实施后,针对实施中的问题,2009年至今中国证券市场已启动三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
2009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推出了一系列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改革措施。
一是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促进形成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二是优化网上发行机制,区分网下网上申购参与对象,规定任一股票配售对象只能选择一种方式申购;三是要求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申购上限,单个投资者只能使用一个合格账户申购新股。
2010年10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做出改革部署。
一是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二是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三是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须披露参与询价机构的具体报价情况;四是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
2012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启动第三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推进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制度建设。
一是适当调整询价范围和配售比例,进一步完善定价约束机制;二是加强对发行定价的监管,促使发行人及参与各方尽责;三是增加新上市公司流通股数量,有效缓解股票供应不足;四是继续完善对炒新行为的监管措施,维护新股交易正常秩序;五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
二、结论
本文阐述了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的演变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市场环境与境外成熟市场差异较大,早期的定价机制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等投资主体的逐渐成熟,监管部门不断改革完善新股发行体制,并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取向,在优化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参与者专业价值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芹,李媛媛.我国新股发行方式的演进及发展方向[J].特区经济,2007.
[2]廖士光.中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究[A].当代经济管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