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态度g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的目的是解释、预测和控制 人们的社会行为,而社会心理学家一直认为, 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 好途径。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从来就很关 注态度问题的研究。早期的著名学者托马斯 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 。
1936年,盖洛普民意测验不到1%的误差成 功地预测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更强化了态 度课题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地位。
6
(二)态度概念的界说
1.将态度视为认知和评价组织或倾向, “态度是个人对于同一 对象数个相关联的信念的组织”。
2.偏重于情绪情感的态度定义, “与某个心理对象有联系的肯 定或否定感情的程度”。把态度看作是情感的标志,衡量态度 就是衡量赞成与不赞成、好与恶
3.把态度看作是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态度是这样一种心理的 神经的准备状态,它由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 反应过程起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
17
(三)平衡理论(P-X-O)(海德)
P:认知的主体 X:态度的另一个人 O:态度的对象
“+”:喜欢
p
“-”: 不喜欢
平衡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X
O
当P-X-O处于任何一种不平衡状态,人们都企图改变某一 项而使之达到平衡
18
三、功能理论(卡茨)
个体之所以持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能够满 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需要。
1、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认识功能 4、价值表达功能
四、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科尔曼)
服从 认同
内化
19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一、量表法
(一)等距量表
首先搜集一系列有关所研究态度的陈述或项目,而后邀 请一些评判者将这些陈述按从最不赞同到最赞同方向分为若干 类,譬如11类。经过淘汰、筛选,形成一套约20条意义明确的陈述, 沿着由最不赞同到最赞同的连续统分布开来。要求参加态度测 量的人在这些陈述中标注他所同意的陈述,所标注的陈述的平 均量表值就是他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分数。瑟斯顿量表法提出 了在赞同或不赞同的因次上测量态度的方法,这是它的贡献。 这个作法迄今仍是多数量表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这个方法复 杂、费时和不方便,今天已很少使用了。
20
(二)总加量表(利克特)
由一系列陈述组成,利用5点或7点量表让被试 作出反应。5点量表是从强烈赞同(5)、赞同(4)、中 性(3)、不赞同(2)到强烈不赞同(1)。7点量表则分 为强烈赞同、中等赞同、轻微赞同、中性、轻微不赞 同、中等不赞同、强烈不赞同。这两种量表是使用得 最广的。
21
(三)语义分化量表(奥古德、苏西)
7
(二)态度概念的界说
4.把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平行地纳入态度中,态度对 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思想或人,都是具有认识的成 分、表达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体系。”这一定义为 当前社会心理学界所主要采用的定义。
8
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境或 事件)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
认知失调——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
消除失调的方法:
1、改变认知 2、改变行为 3、增加新的认知
14
(二)社会判断理论(谢里夫、霍夫兰德)
重量知觉判断实验(1958)
1、个体所持态度应该由一段区域表示,包括接受区域、 态度不明区域和不接受区域。
2、当个体遇到某一新观点或劝说时,首先会判断这些观 点处于自身态度的哪一个区域,据此做出决定是否改 变原有态度。
34
4 2 0
即时
高可信沟通者 低可信沟通者
四星期
霍夫兰和韦斯 1951
29
3、类型性 信息传递者与听众的相似性触动了态度中的
情感成分。 (二)沟通内容 1、利用情感 好感 恶感:激起恐惧 2、组织沟通 理解材料 论证:应呈现多个方面的材料 引出结论
30
(三)沟通对象
1、听众态度 2、让听众承诺 公开讲述 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采取行动:登门槛技术 通过参照群体(榜样) 3、个性因素 可说服性 智力 通常认为智力高的人更抵御说服
1、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而不是行为本身; 2、态度具有经营性,是人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积累而形成的; 3、态度具有对象性; 4、态度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5、态度具有评价性。
9
二、态度的特性
(一)社会性 态度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 获得的。 (二)主观经验性 (三)动力性 从态度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倾向
1
第五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第二节 态度理论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第五节 偏见
2
黑猩猩的镜像实验
在两间墙壁嵌都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进 两只猩猩。
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 到镜子里面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都报以友善 的态度,于是它就很快地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 片,时而奔跑嬉戏,时而耳鬓厮磨。彼此和睦相处, 关系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后,当它被实验人牵出房间 时还恋恋不舍。另一只猩猩则性格暴戾,它从进入房 间的那一刻起,就被镜子里面的“同类”那凶恶的态 度激怒了,于是它就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 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他是被实验人员拖出房间的, 因为这只性格暴戾的猩猩早已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 而死亡。
10
三、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 知觉 观点 理解
情感成分 评价 感情 情绪 核心
行为倾向成分 偏好 倾向 意向
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知与行为倾向的 相关程度
11
第二节 态度理论
一、学习论
态度的学习有三种机制: 一是联结,把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系在一
起; 二是强化,受到奖励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某些
事物的态度; 三是模仿,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而形成,
如孩子经常模仿父母的政治与种族态度,儿童 对成人态度的模仿。
12
主题
有可乐 无可乐
癌症治疗
81%
62%
军队规模
67%
43%
卫星计划
55%
30%
13
二、认知论 (一)紧张减缓理论
人们具有一种使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关系保持相对平 衡的倾向,当这种倾向被破坏时,人就会产生消极评价和 情感,并会努力排除干扰维持认知结构关系的平衡。
3
你对婚前性行为有何看法? “态度决定一个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
到的和做到的。”
4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含义 (一)态度的由来
5
涉及态度最早的实验 朗格有关反应时间的实验
被试若将注意力集中在反应动作上,反 应时间要比其将注意集中在刺激物上所需 的短。
说明有精神准备和没有精神准备,其反 应时间是不一样的。
23
三、投射法
图画分析法 语句完成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
24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态度形成的条件 (一)个体需要
态度是在满足个体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满足需要——消除紧张——形成积极态度)
(二)个体经验
个体知识、经验 形成、矫正、强化态度 (三)社会环境 (四)交往对象、性质
31
自尊 低自尊者更容易被说服 个性与社会情景的相互作用
32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3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6
重量知觉判断实验(1958
从这项实验所得结果中可概括出这样一个原则, 即在人们进行判断时,如果他们自己已经持有某种 判断的参照标准,而在实际的判断过程中,被判断 的事物如果与这种参照标准或参照物相差较大的话, 则人们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比实际上的要相差更大; 被判断的事物如果与参照标准或参照物比较相似的 话,则人们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更加相似的。
27
沃尔斯(1962):“偶然听到”和“通常听到”
让学生听人讨论抽烟与癌症没有因果关系, 并列举了种种证据 偶然组:被告知讨论的人不知道他们在听 通常组:讨论的人知道他们在场听 几天后做有关健康的问卷调查 结果: 偶然组比通常组更加怀疑抽烟与癌症间的因果 关系
28
24 22
态 度 改 变 的 百 分 比11111268024680
3、新观点与原有态度极为接近或是差异极大时,态度都 不容易被改变。
15
重量知觉判断实验(1958)
首先要求被试用一个6等级尺度来判断一些物体的重量,这些物体 的重量分布在55—141克之间。6等级尺度上的第1等级代表最轻的重量, 第6等级代表最重的重量。结果表明,不管被判断的物体自身重量的实 际分布如何,被试对这些物体重量作出的判断在6等级尺度上的分布都 具有均等分布的倾向。接着,谢里夫等人改变了实验中的判断的情境, 即在被试进行判断之前就为被试提供一个帮助进行判断的参照物。一种 做法是让被试在手中掂量一下重141克的物体,并告知他们这一重量相 应于尺度上的第6等级,然后让被试对所有物体的重量进行判断。结果 发现,被试所作出的判断在尺度上的分布倾向于聚集在尺度等级较高的 一端,即多数人判断该物体较重。对此,谢里夫称之为同化效应。另一 种做法则是先让被试在手中掂量一下一个重347克的物体,这一物体的 重量明显地重于被试在实验中真正要判断的所有物体的重量,并且告诉 他们重量相应于尺度上的第6等级,然后让被试对与上述两次实验中判 断过的相同物体的重量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所作出的判断在尺度 上的分布倾向于聚集在尺度等级较低的一端,即多数人判断该物体较轻, 而没有一次判断该物体最重。对此,谢里夫称之为对比效应。
语义分化法提出了3个不同维度的态度测量, 这3个维度 是评价、强度和活动。在这个方法中,态度对象的评 定是通过由对立形容词构成的一些量表进行的,如好 -坏,强-弱,主动-被动。
在每一个形容词和反义词之间有约7-11个区间,区间 尺度上每一个点对应一个分数,将被试圈划的点对应 的分数相加就得到态度测量得分。
劳特的实验(1960)
25
劳特的实验(1960)
被试分小组进行游戏 实验组:有奖励
控制组:无奖励 让被试写出两个他最满意的伙伴
结果:实验组往往选择同组伙伴 控制组选择同组伙伴的较少
26
二、态度转变中的沟通 (一)沟通者 1、沟通者的可信性 专长或权威 动机或意图 2、睡眠者效应
由低可信度沟通者所传递的信息的说服力随着 时间而增长
二、问卷法
22
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1925)
这种量表过去一直广泛用于测量人们对种族 群体的态度,现在,它也被用来测量人们对职业、 社会阶层、宗教群体等事物的态度。
由一组表示不同社会距离或社会交往程度的 陈述组成。按从最近社会距离到最远社会距离排 列开来﹐如:可以结亲(1)﹑可以作为朋友(2)﹑ 可以作为邻居(3)﹑可以在同一行业共事(4)﹑只 能作为公民共处(5)﹑只能作为外国移民(6)﹑应 被驱逐出境(7)。括号内分值越大表示社会距离越 大。括号内分值越大表示社会距离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