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研究——以全国优质课《暴风雨》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新探KEGAI XINTAN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作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发展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之一,其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强调学生独立探究的理念,以及认知和应用“知行合一”的理论内涵,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
音乐教育与支架式教学之间所存在的契合点也已经得到音乐教育领域的挖掘和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
它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是人可以根据自身经验或认知赋予客观世界以不同的理解。
后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te, 1896—1980)将这一理论引申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即倡导教学活动不应只是在教师到学生之间对简单知识的传授和转移,而应由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并及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扶手”和“梯子”,使学生逐步建立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习惯及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践体验、独立探究、讨论与合作等
方式,使其在原有认知的基础
上建构起全新的属于自己的知
识结构体系。
2.最近发展区理论。
俄罗
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Lev·S Vygotsky,1896—1934)
的思想体系是当代建构主义发
展的重要基石。
他在《社会的
心智》一书中提出了“最近发展
区”这一概念。
他认为,儿童有
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
水平,二是通过努力后可能达
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
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在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基于
学情建构支架,在学生需要解
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
时,给予学生指导,使其顺利通
过最近发展区,最终完成学习
任务。
这就是说,教学内容必
须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
只有以此为基础搭建适宜学生
认知发展水平的支架才能真正
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
理论是支架式教学方法形成的
直接理论基础。
二、支架式教学的基本
内涵
1.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20
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伍德
(Wood)、布鲁纳(Bruner)以及罗
斯(Ross)等人将“支架”一词
最早引入教育,形成一种新的
教学模式,即支架式教学。
欧
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
(DGXIII)将其定义为:“支架式
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
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
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
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
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
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
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就
是说在教育教学领域内,为了
实现全方位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的目的,教师需要将每个学生
看作一座建筑物,继而根据个
体学情,有选择、有目的地搭建
不同类型的支架。
随着学生认
知水平的提高,教师应撤去原
有支架,重建新的支架,以适应
学生的现有水平。
作为一种教
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无疑是基
于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的具体实践。
2.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
节。
课堂教学的具体步骤标志
着一种教学法的可操作性。
支
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
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
支架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全国优质课《暴风雨》为例
康严丹雅
70
2019
课改新探KEGAI XINTAN
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创设情境:通过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顺序排列。
开始时由教师做出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类似概念),然后由学生独自展开分析。
分析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提示,使学生能沿概念框架逐阶攀升,直至逐步减少甚至摆脱对提示的依赖。
(4)协作学习:指分组讨论和协商。
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相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其属性的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还可能意见相左、观点不一。
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协商,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将相互矛盾、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明朗并统一起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等。
评价内容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做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
三、支架式教学的课例分析
音乐教学过程,是指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启动、展开、变化和结束时环节的有机连接和程序结构。
本文选用了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小学组的获奖课例——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心小学陈凌秋老师的五年级欣赏课《暴风雨》作为分析对象,以探究支架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欣赏
课中的应用。
1.准备支架。
支架的准备
依赖于学情。
学情是指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习惯、兴趣
和成绩等方面的客观表现,也
是教师把握教学内容和控制教
学重点、难点的重要依据。
五
年级是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学
生在音乐感知方面较之前表现
出更多的拓展可能。
这一阶段
“学生对于音色的变化、音色组
合产生的音响效果、丰富的和
声和表演变化都感兴趣,并且
能感受到旋律的反复、变化、对
比和乐曲的整体结构”。
根据学情,陈老师为《暴风
雨》一课所做的支架内容包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
欣赏,从音响的感知和探索中
获得感悟与启发,培养学生热
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聆听与联
想,感知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
表现作用。
划分音乐段落、区
分音乐形象、分辨不同乐器的
音色、感受音乐层次、联想音乐
所描绘的画面,全方位感受大
峡谷的壮丽景观;过程与方法
目标:借助身边的道具,从不同
角度展开对管弦乐《暴风雨》的
分析,在参与表现音乐的过程
中培养学生听赏音乐的习惯。
支架的搭建不仅需要依据
学生的基础,更要关注学生的
发展。
支架需要有梯度的搭
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
展区”,建好支架需要教师在课
前通过检测、调查、访谈等方式
做好学情评估。
2.创设情境。
“与其说我是
来上课的,更不如说这是一次
特殊的旅行”,教师的导语为情
境的创设做出铺垫。
于是以旅
行为题,以及以何种方式来记
录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开始成
为学生讨论的话题,课堂氛围
热烈而又轻松。
教师适时地引
入用音乐记录旅行的独特方
式,并及时将擅于用音乐描绘
自然景观的、有“山水音乐画
家”之称的美国作曲家——费
尔德·格罗菲介绍给大家。
由
此,山水、大自然以及格罗菲、
音乐便成为本节课的关键词,
也成为教师为同学们创设的
情境。
3.主体部分。
(1)聆听音乐
主题,走进情境。
教师带领学
生聆听描绘科罗拉多大峡谷的
两段音乐主题,并用手势法跟
随音乐,模拟旋律的起伏。
学
生在用心倾听音乐的同时,脑
海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感受
中的音乐画面。
教师再配以语
言引导学生,为学生展示大峡
谷的图片,使学生脑海中的画
面更加具象。
“音配画”的教学
手段,使学生快速直观地进入
作曲家所描绘的音乐情境。
(2)
听辨主奏乐器,独立探索。
通
过对两段音乐主题的聆听,教
师带领学生走进《大峡谷组曲》
中的第五乐章——《暴风雨》。
之前两段音乐主题的欣赏既是
“旅行”前的准备,也预示着暴
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对作品第
二部分的聆听,学生进入独立
探索阶段,期间应提示学生开
始分辨乐队中所使用的乐器,
以及哪些乐器模拟了怎样的情
景等。
进而揭示镲声对闪电的
模拟、鼓声对雷声的模仿,钢琴
刮奏与雨声之间的联系,以及
铜管乐器对紧张气氛的营造和
71
SHANXI EDUCA TION
课改新探KEGAI XINTAN
弦乐器在描绘风雨交加的场景时所发挥的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拍手、拍腿等动作配合表现闪电、打雷的声响,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力度、音色的不同变化。
(3)分组表现音乐,协作学习。
这一部分与学生独立探索的环节紧密衔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乐器,如嘴里发出“嘶”的声音来模仿弦乐器表现风雨交加的画面,结合之前的拍手、拍腿动作表现闪电和打雷,并分组展示不同的音色。
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高度契合,教师并未让课堂停留在分辨乐器的讨论中,而是直接进入与音乐声响的合作中,学生通过自身所发出的声音不仅感受到参与合作的乐趣,同时也对该音乐片段中乐器的音色建立了基本认知。
4.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教师对学生个体或小组学习效果、能力等进行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合作是根据教师教学设计的顺序而发生的,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要求,或在教学中间,或在教学尾声。
教师应根据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水平的逐步提升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效果评价不是教学程序的最后一步,而应贯穿始终。
四、支架式教学的应用价值
1.以学生为本。
如前所述,支架式教学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的当前认知水平,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基于学情选用适宜的支架,帮助
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使其顺
利、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在整
个音乐学习活动中感受和欣赏
音乐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的学
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以形
象思维为主,在这一阶段进行
音乐欣赏教学须根据学生的音
乐认知基础和身心特点,选择
适合本阶段学习的音乐作品,
如具有较为清晰的故事情节或
结构相对简单的音乐作品。
除
此,应注重激发学生听赏音乐
的兴趣,重视学生的聆听体会,
以帮助其音乐认知水平的提
升,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而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
认知领域有了一定程度的扩
大,他们体验、感受、探索和创
造能力都有所增强。
这一阶段
的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在音乐作
品的体裁、形式及演奏乐器的
选择上更丰富一些,但同样需
要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学
生为本,培养和加强学生对音
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欣赏音
乐的能力。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
标,支架式教学有着不可替代
的支撑作用。
2.以互动为法。
小学音乐
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
断营造符合音乐作品的情境,
用语言、图画、故事等形式调动
学生的欣赏兴趣,引导学生走
进音乐世界。
这个过程学生需
要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时刻
关注教师抛出的每一个新问
题,从而共同完成创设情境的
实践。
简言之,这是一个需要
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逐渐形
成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情感
与想象力得到开发的教学过
程。
“协作学习”环节更是需要
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学生
将心中产生的互不相同的感受
在共同的音乐情境中展开交
流,原有的认知框架有可能被
打破,同一平台上不同理解的
相互交流使学习思路得以
拓展。
3.以动态为据。
在支架式
教学概念中,“支架”具有临时
性和辅助性意义,这种临时性
和辅助性体现于学生在解决超
出自身认知水平的问题前后。
当第一个支架完成任务后,教
师要根据其新的认知水平搭建
新的支架。
支架作为教学的助
推器始终以动态呈现,教师要
时刻拆旧建新,以不断适应和
满足学生认知水平的新需求。
综上所述,创设情境,可以
让学生走进音乐,并激发学生
的情感共鸣,必将对其人文情
怀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潜移
默化的影响。
独立探索、欣赏
音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大促进学
生学习的自觉性,调动学生的
认知主体作用。
协作学习,加
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
动,可以强化音乐理解能力和
合作意识。
效果评价中的互
评、自评,对教学相长大有裨
益。
获奖课例《暴风雨》重视学
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
实践活动和独立探究的教学环
节,对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课
应用支架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
行性找到了印证。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音
乐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吴磊)
72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