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2.5咏怀古迹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杜甫诗三首-咏怀遗迹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3)【教课目标】
1、感觉歌的深邃感情,会歌要旨。

2、析名句,领会杜甫沉郁挫的。

3、通起学生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虑。

【教课要点】析歌,领会感情。

【教课点】理解寓意,掌握要旨。

【教课方法】点-研式。

尽可能找歌的出色与学生的趣点
订交的部位疑提,启引学生歌的整体性感觉与悟。

【教课数】 1
【教课程】
一、入新
同学知道“ 月羞花,沉落雁”是形容什么的? [ 美貌 ] 知道都是在么?[ 西施。

玉。

貂禅。

昭君 ] 。

不用她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人来好运么?[ 不 ] 哦, 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叫做“自古多薄命”,《楼梦》中的金陵
十二不就是?我学的《嵬》中的妃不也是?有 <<琵琶行 >>中的
琵琶女不都是 ?今日 , 我走被人誉“咏昭君之唱”的杜甫的《咏遗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能否也是的⋯⋯二、《咏遗迹》介
1、体:一七言律,共五首;
2、内容:庾信、宋玉、王昭君、刘、葛亮;
3、要旨:借遗迹先人抒发自己的心胸(流浪之感和想念故土之情)。

三、整体感知
1。

朗诵 (1)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弊端。

(2)教师范读。

(3)学生集体朗诵 , 注意音调。

语速。

感情。

2。

联合说明、感知诗歌。

思虑: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
找出点明要旨的那个词语。

( 恼恨 ) 。

四、赏析诗歌
1。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恼恨,可能否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恼恨?(明
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
绵不停;水是万壑争流,奔跑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
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停的千山万壑蓦然间写
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化之姿。

2。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述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安在?
【明确】引出歌唱对象昭君。

( 板书 )
3。

( 议论 ) 明朝议论家胡震亨以为,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实用在
生长英豪的地刚刚合适,用在昭君村上是不合适、不协调的。

你赞同
这类见解吗?
【明确】不一样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由于有了这样雄奇的山川,人杰地灵,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庸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
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宏伟气象来衬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
红颜”,要把她写得震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
咏佳丽之奇美。

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以前特地用了这么一
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了然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
昭君决不不过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拥有大山
般坚毅性格的奇伟女性。

因此,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艳丽而是
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睦的。

(大巧若拙)
此外 , 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
一身归朔漠,
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
几与卫霍同。

4。

颔联对仗很工整,如何对仗的?有何成效 ?(你能谈谈这联主要讲
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零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单!“紫台”对“青冢”,一个华丽繁荣,一个荒芜冷淡,对照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
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傍晚”,“朔漠”即北方的大漠,“傍晚”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仿佛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同的,笼盖四野的傍晚的天幕,何等的空阔凄清!它是那样的大,忧如可以吞食全部、消化全部,可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为何?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每日,向人们展现着千古的悲痛!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淡,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世的惨剧。

对照反衬 : 写尽了昭君一世的惨剧 ( 板书 )
5。

昭君在汉宫还没有跻身宫妃之列,可是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
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恼恨
可言呢?
【明确】不可以用现代的目光看历史。

囿于当时民族观点的限制,当时人对周边少量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况且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录:昭君远嫁匈奴此后,特别想念故土,但是多次上书希望回故土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便她服侍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依据当地的风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故异国。

我们临时无论这类回乡绝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风俗使其
没法接受的难过,也足以摧折人心!板书 : 民族成见
思乡 ------恼恨
胡俗
6。

昭君确实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终究是如何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绘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
个典故。

(因课文有说明,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7。

昭君的惨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
来画不可,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布议论,粗心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因此得售其奸,昭君之因此含恨终生,莫非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收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满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身精选之劳都不愿费,
也不免太甚分了。

可见,昭君的惨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清。

刘献廷 << 咏昭君词 >>曾闻汉主杀画师 , 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 , 不嫁单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当时皇帝的昏庸糊涂, 昭君同样的宫女的不幸。

8。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以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回来
也是陡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
到生她养她的父亲母亲之邦,可见其故国之心是多么激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居然堕落到这样下场,怎不感人?怎不悲伤?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忿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酣畅淋漓。

【小结】不言而喻,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响应,交错连接。

正由于元
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惨剧;正由于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傍晚”的悲凉。

总之,对昭君惨剧的本源做了明确揭露。

( 板书 )
9。

既然昭君的惨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
度?
【明确】“恼恨”两字点明全篇要旨。

至此,作者仿佛茅塞顿开:怪
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老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
本来那正是昭君永久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土的恼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能否又会响起那深邃、幽怨的琵琶声?( 放琵琶曲, 衬着惨剧气氛 , 感染学生。

)
【小结】诗歌的要旨虽写昭君的“恼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丽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惨剧及其本源,为点明“恼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热潮。

板书 :首联引出歌唱对象入题
颔联写昭君惨剧的一世铺垫
颈联揭露昭君惨剧本源铺垫
尾联点明昭君之怨热潮
五、朗诵、背诵(领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恼恨之情)
六、概括寓意
【点拨启迪】《咏怀遗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恼恨,并没有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能否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概括寓意做准备。

略)
2、议论、概括。

联系写作背景便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惹恼唐
肃宗而受排斥遭贬。

自己一片热诚,效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
辜贬低自己,自然恼恨,但又不可以明说。

因此诗题叫《咏怀遗迹》,明显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触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
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邃恼恨。

板书昭君----绘图省识----汉元帝诗人----流浪西南----唐皇帝
----身故异国---- ----有志难展----
借古伤今
七、拓展
到此我们对昭君和诗人杜甫应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那么下边请同学们来谈谈你心目中的昭君或杜甫是个如何的形象 ?
附: (1) 诗的粗心
千山万壑逶迤不停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傍晚。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戴玉饰陡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吐的分明是满腔悲忿。

(2)诗中要点词语理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代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
夔州邻近。

2、另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乡村,即遗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走开汉宫,远嫁匈奴后,此后不再回来,永久和朔
漠连在一同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 明妃去时,仰天叹气。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 朔漠:北方荒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绘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绘图岂能看清她的漂亮容貌。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回来,故曰 " 空归 " 。

应上 " 向傍晚 " 。

环佩:妇女装修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立刻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近似处,故推想这样。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代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