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及课内诗词练习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朝三暮四
【选文】
宋有狙公者①,爱狙。

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③。

俄而匮焉④,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⑤,先诳之曰⑥:“与若芧⑦,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①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②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口粮。

③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④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

⑤驯——音(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

⑥诳——音(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

⑦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芧——音(xù),橡实,一种粮食。

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演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损其家口,充狙之欲(减少)B.俄而匮焉,将限其食(缺乏)
C.先诳之曰(欺骗)D.与若芧,朝四而暮三(和,同,介词)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爱狙,养之成群B.能解狙之意
C.先诳之D.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指代的内容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4、翻译句子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5.解释成语的本义和今义
6.这则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四)持竿入城
【选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①。

俄有老父至②,曰:“吾非圣人,但见事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③”遂依而截之。

《笑林》
【注释】
①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来。

②俄:不久。

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③中截:从中间截断。

【演练】
(1)解释下面字的意思。

执:俄:但:以: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请分别从鲁人和老者的角度,写出此文给人们的启示。

(五)道旁苦李
【选文】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

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⑥。

(《世说新语》)【注释】
①〔王戎〕晋朝人。

②〔诸〕众。

③〔游〕玩。

④〔子〕果实。

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⑥〔信然〕真是这样。

【演练】
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众多)B.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小孩)
C.诸儿竞走取之(跑)D.唯戎不动(只有)
2、翻译下列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读了此文后受到怎样的启发?
一、《次北固山下》阅读题
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_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_之作。

2.解释加点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路青山下客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书何处达乡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诗中哪两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观沧海》阅读题
阅读古诗,完成习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诗人想像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天净沙·秋思》阅读题
三、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习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__。

2.小令共写了几种事物?具体指哪几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全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5.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

“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6.请你举出一两首表现思乡的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