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三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_10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上节课初步制定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什么因素相关的研究计划,实行交流讨论,选择最佳方案准备实行实验。第二部分是探索侵蚀的实验,通过三组对比实验,分别验证“有无植被覆盖、坡度的大小、降雨量的大小”三个方面是影响土地被侵蚀的主要因素。采取探究——研讨法,为学生构建好实验框架,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只做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度组实验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根据观察、交流来获得知识。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说明“有无植物覆盖”、“坡度的大小”、“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水准。
2.说出侵蚀在持续改变地表形态,进而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科学实践:1.设计模拟实验,研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的因素。
2.用实验结论推测自然界的情况。
科学态度:1.理解收集证据,强化实证的重要性。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圈层等,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第六课中的内容。
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岩石圈形成后受到风化产生土壤,土壤在人类生存中具有巨大的意义,不过土壤容易被多种力量侵蚀,导致一定的环境改变和破坏,如何控制这种改变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本课后面需要学生理解这种侵蚀的规律,以改进和设计自己的家园。通过本课的模拟实验,能让学生明白一种科学探究的方式,发展学生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水平,同时理解土壤被侵蚀的基本现象和过程。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有无植被覆盖无植被
坡度的大小坡度大侵蚀大变化?
降水量的强弱降水强
学习效果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学生4人一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下对学生的科学概念及科学实践实行评价,采用小组间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评价量规
科学概念
1.说明“有无植物覆盖”、“坡度的大小”、“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水准。
基本知道的占97%
不清楚的和说不出的占3%
分析:学生能够说出黄河水是因为含沙量大,导致河水是黄颜色的,因为影响的因素很多,学生不能具体的全部说出。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黄土土质疏松,多暴雨,人们长期乱砍烂伐,植被破坏严重,所以,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俱下,一起汇入黄河,使得黄河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
2.体会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理解到物质的变化会受外力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实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子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装土壤的容器、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器、支架。
2.说出侵蚀在持续改变地表形态,进而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4星
3星
2星
1星
科学实践
1.设计模拟实验,研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的因素。
2.用实验结论推测自然界的情况。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特色: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能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理解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素养,学生选择制订合理的实验解决方案,在问题解决的水平上,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1.在文化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能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理解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在批判质疑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2.在自主发展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本课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上,让学生先小组修改制定方案,然后全班讨论方案,然后再让各组修改完善方案,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勤于反思,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实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在社会参与上,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素养,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水平上,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水平等。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了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地表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虽有了一定的感性理解,但这种感性的理解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性理解的高度,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所以,本课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下,在实验和学习中构成一定的科学概念。对学生来说,已初步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水平,对于形象直观、动手操作的实验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本课的实验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学经历,并提升对自然界现象实行分析与探究的水平。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内交流实验方案,实行修改。
2.全班讨论、评价、再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
3.小结
【教学意图】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实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三、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实验
颜色:
后:
含沙量:
4.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5.问题讨论
(1)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教学意图】带领学生收集记录中的数据,对研究结论实行记录,意在协助学生通过积累事实、收集证据养成言之有据、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带领学生分析数据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学习性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实验操作中的不足,引导学生意识到将记录与实际操作相联系,以及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的重要性。体会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1.在讨论方案时,在变量条件上,学生思考的还不够充分,表述的不够明确,太过于粗略,并且在表述自己的猜测时候语句表达不够完整,虽然已是还是能够让人理解,但是这还是要学生加以重视,以便养成一个好习惯。
2.本次实验的展开不够有序,可能是和之前的实验注意点没有明确,建议为了提升实验的有效性,要多培养学生小组间的合作意识。
(3)上节课的实验方案分析
分析:上节课各组学生选择本组想研究的主题,根据的研究主题实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的猜测基本没有问题,主要问题出现在实验的变量上,不改变的条件,思考的还不够充分,本课上,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还会深入的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上,要想的更充分详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完善修改实验计划,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实验前准备
(1)介绍实验器材。
(2)指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验: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对比实验
实验现象
我们的发现
土地
(降雨前后的变化)
径流
(颜色深浅、静止后的含沙量多少)
实验组
()
前:
颜色:
后:
含沙量:
对照组
()
前:
学情分析:
前测:
(1)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
能够基本知道的占76%
不知道的占24%
分析:本题目的是想了解学生是否知道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为学习本课的内容铺垫。绝绝绝绝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说出,是因为下雨导致发生的泥石流。其实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他的因素学生不能说出。
(2)黄河水为什么这样黄?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学设计
海淀区科技园小学
马旭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学科
科学
学段:高
年级
五年级
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年6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学生主体,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疑惑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增长水平。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聚焦话题
1.出示图片:洪水、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图片
2.提问:为什么土地会是这样?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和什么因素相关的研究计划。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实施这些计划。
(板书课题: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学意图】通过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话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说明“有无植物覆盖”、“坡度的大小”、“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水准。
2.说出侵蚀在持续改变地表形态,进而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科学实践:1.设计模拟实验,研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的因素。
2.用实验结论推测自然界的情况。
科学态度:1.理解收集证据,强化实证的重要性。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圈层等,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第六课中的内容。
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岩石圈形成后受到风化产生土壤,土壤在人类生存中具有巨大的意义,不过土壤容易被多种力量侵蚀,导致一定的环境改变和破坏,如何控制这种改变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本课后面需要学生理解这种侵蚀的规律,以改进和设计自己的家园。通过本课的模拟实验,能让学生明白一种科学探究的方式,发展学生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水平,同时理解土壤被侵蚀的基本现象和过程。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有无植被覆盖无植被
坡度的大小坡度大侵蚀大变化?
降水量的强弱降水强
学习效果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学生4人一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下对学生的科学概念及科学实践实行评价,采用小组间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评价量规
科学概念
1.说明“有无植物覆盖”、“坡度的大小”、“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水准。
基本知道的占97%
不清楚的和说不出的占3%
分析:学生能够说出黄河水是因为含沙量大,导致河水是黄颜色的,因为影响的因素很多,学生不能具体的全部说出。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黄土土质疏松,多暴雨,人们长期乱砍烂伐,植被破坏严重,所以,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俱下,一起汇入黄河,使得黄河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
2.体会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理解到物质的变化会受外力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实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子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装土壤的容器、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器、支架。
2.说出侵蚀在持续改变地表形态,进而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4星
3星
2星
1星
科学实践
1.设计模拟实验,研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的因素。
2.用实验结论推测自然界的情况。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特色: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能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理解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素养,学生选择制订合理的实验解决方案,在问题解决的水平上,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1.在文化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能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理解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在批判质疑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2.在自主发展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本课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上,让学生先小组修改制定方案,然后全班讨论方案,然后再让各组修改完善方案,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勤于反思,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实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在社会参与上,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素养,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水平上,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水平等。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了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地表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虽有了一定的感性理解,但这种感性的理解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性理解的高度,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所以,本课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下,在实验和学习中构成一定的科学概念。对学生来说,已初步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水平,对于形象直观、动手操作的实验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本课的实验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学经历,并提升对自然界现象实行分析与探究的水平。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内交流实验方案,实行修改。
2.全班讨论、评价、再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
3.小结
【教学意图】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实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三、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实验
颜色:
后:
含沙量:
4.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5.问题讨论
(1)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教学意图】带领学生收集记录中的数据,对研究结论实行记录,意在协助学生通过积累事实、收集证据养成言之有据、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带领学生分析数据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学习性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实验操作中的不足,引导学生意识到将记录与实际操作相联系,以及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的重要性。体会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1.在讨论方案时,在变量条件上,学生思考的还不够充分,表述的不够明确,太过于粗略,并且在表述自己的猜测时候语句表达不够完整,虽然已是还是能够让人理解,但是这还是要学生加以重视,以便养成一个好习惯。
2.本次实验的展开不够有序,可能是和之前的实验注意点没有明确,建议为了提升实验的有效性,要多培养学生小组间的合作意识。
(3)上节课的实验方案分析
分析:上节课各组学生选择本组想研究的主题,根据的研究主题实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的猜测基本没有问题,主要问题出现在实验的变量上,不改变的条件,思考的还不够充分,本课上,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还会深入的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上,要想的更充分详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完善修改实验计划,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实验前准备
(1)介绍实验器材。
(2)指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验: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对比实验
实验现象
我们的发现
土地
(降雨前后的变化)
径流
(颜色深浅、静止后的含沙量多少)
实验组
()
前:
颜色:
后:
含沙量:
对照组
()
前:
学情分析:
前测:
(1)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
能够基本知道的占76%
不知道的占24%
分析:本题目的是想了解学生是否知道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为学习本课的内容铺垫。绝绝绝绝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说出,是因为下雨导致发生的泥石流。其实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他的因素学生不能说出。
(2)黄河水为什么这样黄?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学设计
海淀区科技园小学
马旭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学科
科学
学段:高
年级
五年级
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年6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学生主体,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疑惑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增长水平。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聚焦话题
1.出示图片:洪水、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图片
2.提问:为什么土地会是这样?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和什么因素相关的研究计划。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实施这些计划。
(板书课题: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学意图】通过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