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淀粉酶、甲状腺细胞
B .兴奋性递质、中间神经元
C .胰高血糖素、肌肉细胞
D .抗原、效应
此卷
只装订不密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A.生长素在燕麦幼苗体内分布很广,但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A.a—①B.b—②C.c—③D.d—④
A.甲为①,a为III;乙为②,b为II;丙为③,c为I
A.该生态系统中a和
B.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请回答。

(1)本探究实验主要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6-BA)能够促进植物生根,在本实验中自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2个)
(2)本研究的主要实验步骤还不够严谨,请补充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1条即可)(3)有同学提出可以每组洋葱相同时间内平均生根长度作为实验的观察指标,你认识合理吗?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培养的9天内,第2组实验的生根数比第1组实验__________。

(5)实验结果表明,水培洋葱生根的最佳方法是用质量浓度为________溶液处理5min。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二中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得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A错误。

兴奋性递质使得中间神经元兴奋,而中间神经元又释放兴奋性递质;B正确。

胰高血糖素能使得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但不能作用于肌肉细胞;C错误。

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只能分泌特异性的抗体;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获取图示信息、审题能力,注重学生的重点知识的过关。

2.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主要是理解能量流动规律、掌握能量流动计算技巧,属于能力层次的考查。

【详解】
假设该国国民按原来的食物结构可获得的能量为N,那么N/3直接来自于植物,按20%的能量传递效率,需要直接消耗植物的能量为N/3÷20%=5/3N;2N/3通过植食性动物来自于植物,则需要消耗植物的能量是2N/3÷20%÷20%=50N/3,所以共需要消耗植物能量为55N/3。

假设该国国民现在的食物结构可获得的能量为M,按2M/3直接来自于植物、20%的能量传递效率,需要直接消耗植物的能量有2M/3÷20%=10M/3;M/3通过植食性动物来自于植物,则需要消耗植物的能量是
M/3÷20%÷20%=25M/3,所以共需要消耗植物能量为35M/3。

在植物量相同的情况下,55N/3=35M/3,M/N=1.57,所以能多养活57%的人口,选B。

【点睛】
解题关键:植物的量不变,不同的食物结构人获得的能量不同;题中提供的是人的食物来源的比例,所以从高营养级到低营养级计算。

3.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模型,主要考查对模型的概念的理解和生物膜的结构、种群数量的增长等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详解】
拍摄的人口腔上皮细胞显微照片是实物的影像,不是模型,A错误.
模型既能对生物问题进行定性描述,也能进行定量描述,B错误.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蛋白质在脂质两侧分布是不均匀的,C错误.
“J”型曲线和“S”型曲线是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函数的一种直观表现形式,是数学模型,D正确. 【点睛】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知对象所作的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既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可以借助于具体的形象化的手段,也可通过抽象的形式。

4.D
【解析】依题意可知: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所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A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B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属于反馈调节,C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也是一种胺类激素,激素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项错误。

5.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特征的关系,考查基本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详解】
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正确.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B正确.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人口数量(种群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受到社会因素制约,C正确.
不同种群出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种群中处于生殖年龄个体的相对数量和性别比例不同,D错误. 【点睛】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做是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这些特征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但是,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变化还与观念、政策等诸多社会因素有关。

6.B
【解析】
试题分析:取样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后再取样,使酵母菌分布均匀,A错误;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B正确;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应稀释培养液,C错误;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条界线上的酵母菌,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产生、分布、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详解】
据图可知,生长素在燕麦幼苗体不同部位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茎尖和根尖等生长旺盛的部位,A正确.
图中没有生长素作用与浓度关系的实验结果,因此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错误.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部位对同样浓度的生长素可能有不一样的反应,C正确.
生长素在胚芽鞘和根中都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即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D正确.
【点睛】
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器官的种类和细胞的成熟程度有关,不同部位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可能不同。

8.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主要考查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结合图示理解知识构建知识网的能力。

【详解】
二氧化碳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从生产者获取有机物,分解者以动植物遗体、残落物等形式获取有机物,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归还无机环境,据此判断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A正确.
①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CO2由此进入大气,B正确.
④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C正确.
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搭建的渠道中流动,D错误.
【点睛】
碳循环的知识要点: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进入无机环境;碳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流动,在生物之间以有机物形式进行流动。

9.C
【解析】Te和Th均属于免疫细胞,均是在免疫器官中发生、生长和成熟,A正确;T细胞(Te)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的识别,能直接攻击和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B正确;糖蛋白CD8位于Te细胞膜表面,而Th细胞膜表面没有CD8,因此Te中编码CD8的基因正常表达并发挥免疫功能,但Th中编码CD8的基因没有表达,C错误;人体内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说明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D正确。

10.C
【解析】
由图示可以看出云杉林的复生过程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群落中的种子和繁殖体,以及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都会影响此过程。

所以C选项正确。

11.B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促进未受粉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只改变植物的表现型,不影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组成,所以无子番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有子番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即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B正确,A、C错误。

受精极核比正常体细胞多一半染色体,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2.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稳态的调节,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

【详解】
血液中一定水平的CO2浓度能刺激呼吸中枢,维持呼吸运动的所必需的,是呼吸调节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呼吸中枢活动加强,呼吸加深加快,通气量增大,排除更多的CO2,但不会排除干净,选D。

13.C
【解析】
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长素作用及其两重性,要求考生明确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含义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进而分析、判断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分析左下图可知,b点浓度对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显著,故该浓度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a点位于横轴的上方,因此该浓度也能促进芽的生长,但促进作用弱于b点对应的浓度;c点位于横轴上,因此c点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芽的生长也不抑制芽的生长;d点位于横轴的下方,故d点对应的浓度抑制芽的生长。

分析右下图可知,与无生长素处理的芽生长情况比较,芽①生长明显快,芽②生长明显慢,芽③生长与无生长素处理的芽相同,芽④生长速度高于无生长素处理的芽而又低于芽①;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对应关系应该为a—④、b—①、c—③、d—②,所以C正确,ABD错误。

【点睛】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曲线解读:
①a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

②a~c段(不含a点)——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③c点——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促进效果最好。

④c~e段(不含e点)——仍为“促进”浓度,只是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⑤e点——对植物生长的效应与a点相同,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此值为促进生长的浓度“阈值”——低于此值时均为促进生长的“低浓度”,超过此值时均为抑制生长的“高浓度”。

⑥e~f段(不含e点)——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

⑦b、d两点——生长素浓度虽然不同,但促进效果相同。

14.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涉及相关基本知识理解和题干信息的提取和应用分析能力。

【详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错误.
麻醉剂只能使痛觉消失,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说明神经元之间的递质不同,B错误.
不同的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或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 麻醉剂只能使大脑皮层的痛觉消失,但不影响意识,D错误.
【点睛】
兴奋在反射弧的传导包括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间的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具有特异性;大脑皮层具有感觉、思维、记忆等多种功能。

15.D
【解析】植物生长素对根、茎生长速度的影响不同,所以甲对应,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变温动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对应为丙图,二次免疫时血清中的抗体产生快,数量多,
对应乙图,所以D选项正确、。

16.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图形的能力,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
草原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过度放牧不会使生产者种群数量增长,A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b点后的变化是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B错误.
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不能体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小,C错误.
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 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恢复,有利于获得持续高产,D正确.
【点睛】
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 值会上升。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斜率反应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大小。

17.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食物网可看出,V的能量只能流出,为生产者。

Y的能量只能流入,为最高营养级,其食物来源中有生产者V,所以为杂食动物,而U能量来源只有V,为草食动物。

W、X捕食U,为肉食动物。

所以D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生物种间关系。

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18.D
【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A、记忆属于脑的高级功能,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
B、获得的经验记忆后也会遗忘,B错误;
C、记忆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C错误;
D、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19.A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通过统计样方内所有生物种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A 项错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是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过程,即以现有群落组成及结构为基础,通过同时研究当前植被空间上的组合,揭示植物群落先后变化的时间过程。

故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项正确;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演替的特点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理和影响因素等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并注意成题干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0.D
【解析】a与b的有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

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

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减少。

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的稳定性也很低。

21.C
【解析】“红杏出墙”是由于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A正确;“一母之子有愚有贤”,表达的是亲子代之间不同的现象,为的生物的变异,B正确;“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说明树有涵养水源等间接价值,C错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说明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D正确。

22.D
【解析】A、在自然条件下,因为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正确;
B、由曲线Ⅰ可以知道,其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略有减少,这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B正确;
C、形成曲线Ⅱ后,该种群数量减少,如果建立保护区,可以增加该种群的数量,C正确;
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等,天敌多不会导致种群完全消失,两者数量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增长
【名师点睛】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之后,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破坏程度越小,种群数量保有量越大,当种群数量趋于0或环境容纳量很小时,说明该地域已不适合该生物生存,需进行迁地保护.
23.B
【解析】“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不同,而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因此作为对照的常温组也要用卡诺氏液处理,A正确;“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预实验中,需要设置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为零的对照组,进行对照实验,以辨别各实验组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扦插枝条生根所起的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B错误;“探究血浆维持pH相对稳定”的实验原理是: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KH2PO4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 H 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 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 H稳定的,可见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都作为对照组,C正确;沃泰默探究狗胰液分泌调节的实验流程是:①是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②是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在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实验结果为:①③胰腺分泌胰液,②胰腺不分泌胰液,因此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能起对照作用,D正确。

24.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神经调节,涉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制、反射和反应的区别,属于知识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
溶液中钾离子浓度降低,细胞中钾离子外流增多,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的绝对值增大,A错误。

适宜的刺激会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兴奋传导到肌纤维细胞导致腓肠肌收缩,B正确。

任氏液是一种比较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而内环境中的钠离子浓度高,细胞内液中钾离子的浓度高,所以任氏液中Na+/K+的比值大于细胞内液中Na+/K+的比值,C正确。

在a处给一个适当强度的电剌激引起腓肠肌收缩,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该活动不属于反射,D正确。

【点睛】
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钠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分布特点是外高内低,钾离子是外低内高,钾离子外流方式是协助扩散;肌肉收缩不一定是反射。

25.C
【解析】考查识图能力。

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由于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而图中C点对应的生长速度高于D点,则C点浓度不可能为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A 正确。

细菌的生长曲线包括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用连续培养的方法可保持微生物较长时间的高速生长,B正确。

图丙中电流表连接在突触两端,根据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是单向的,即只能由A→B不能由B→A,所以刺激b点时偏转两次,刺激c点时只能偏转一次,C错误。

丁图中b过程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加倍都是因为着丝点的分裂,D正确。

26.灰色、无纹Aabb、aaBB灰色条纹∶白色条纹=2∶1白色无纹∶白色条纹=1∶11/4
【解析】
【分析】
灰色条纹岩鸽与白色无纹岩鸽作亲本进行交配,其子代中灰色无纹:白色无纹=1∶1,可以知道无纹对条纹显性,让F1中的灰色岩鸽彼此交配, F2出现白色个体,可见灰色对白色显性, 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色无纹:白色无纹:灰色条纹:白色条纹=6∶3∶2∶1.其中灰色:白色=2∶1;无纹:条纹=3∶1,可见纯
合的灰色AA-致死.据此作答.
【详解】
(1)灰色条纹岩鸽与白色无纹岩鸽作亲本进行交配,其子代中灰色无纹:白色无纹=1∶1,可以知道无
纹对条纹显性;让F1中的灰色岩鸽彼此交配, F2出现白色个体,可见灰色对白色显性.
(2)灰色条纹岩鸽与白色无纹岩鸽作亲本进行交配,其子代中灰色无纹:白色无纹=1∶1,可推知亲本
中灰色条纹岩鸽与白色无纹岩鸽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3)由F1中的灰色岩鸽彼此交配, 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色无纹:白色无纹:灰色条纹:白色条纹
=6∶3∶2∶1可以知道,致死的基因型有AA-, F2中灰色条纹岩鸽基因型为Aabb,彼此交配,其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色条纹(Aabb):白色条纹.(aabb)=2:1
(4)由(2)小题可以知道,亲本中灰色条纹岩鸽与白色无纹岩鸽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因此F1中的白色无纹个体基因型为aaBb,该个体测交(aabb ),其后代表现型即比例=白色无纹(aaBb):白色条纹(aabb)=1:1.
(5)由第4小题分析可以知道: F2中致死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所占的比例为
=1/16+2/16+1/16=1/4。

27.Ⅱ→a 负恢复力稳定性
物理、化
学、行为信息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
(1)生态系统流入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本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图1中应该补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Ⅱ→a。

(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就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恢复力稳定性。

(3)图中甲是生产者,B、C、D是消费者,按照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10-20%的特点分析,它们
之间的食物网可能是。

(4)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点睛】
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可能分为四部分:下一营养级同化,自身呼吸消耗,未利用,分解者利用;根据能量流动构建食物网时,只要在能量传递效率的范围内即可。

28.随机取样16ⅠB农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无机物
【解析】
【分析】
考点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
(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掺杂主观因素;种群的密度是各个样方密度的平均值,因此根据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只/m2
(2)分析题图曲线可知,Ⅰ曲线随害虫密度升高成本价值降低,因此Ⅰ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Ⅱ是不同害虫密度下农作物的价值,分析题图可知,B点农作物的价值和成本价值之差最大,该点的效益最大.
(3)鸭以杂草、害虫为食,这属于生物防治,其优点之一是减少农药的使用,防止环境污染;鸭粪被分解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矿质元素等无机物,被水稻吸收利用,促进水稻生长.
【点睛】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活动能力小、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由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对样方中的个体逐个计数后求平均值。

29.②③④ 扩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延搁)
B电信号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过程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的知识点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

【详解】
(1)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即②③④。

分析题图可知,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肌细胞膜有很多突起,扩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有利于递质作用于受体.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传导速度较快,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由于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过程需要相当的时间,因此兴奋通过突触的速度较慢.
(3)神经元上的b点受刺激,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选B。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神经冲动或电信号的形式。

(5)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单向传递。

【点睛】
I: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

II:图中①是神经元的轴突,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线粒体,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

30.IAA、6-BA溶液的浓度、处理时间以清水处理设置对照组不合理因为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提高生根率的条件,并非探究促进生根长度的条件少150mg/L的6-BA
【解析】
【分析】
以植物激素对插条生根的实验为例,考查实验的设计、变量控制和结果分析等,以考查实验的基本技能,属于应用水平的考查。

【详解】
(1)根据表中对照实验的设置可知,实验中自变量有植物激素的种类、IAA和6-BA溶液的浓度及处理时间
(2)实验中用激素溶液,没有排除水的影响,所以应该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组。

(3)实验的设置要围绕实验目的展开,根据题干中的实验目的“探究提高洋葱生根率的条件”可知,不能以生根长度作为实验的观察指标。

(4)由表中数据可知,培养的9天内,第2组实验的生根数比第1组实验少。

(5)实验结果表明,用质量浓度150mg/L的6-BA溶液处理5min水培洋葱生根最多,效果最佳。

【点睛】
自变量是实验中人为处理的量,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从实验的目的可以得知自变量、因变量和实验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