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
论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刘云峰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摘 要]“自然”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老子思想的进步性和现代意义的主要体现。
本文拟从老子哲学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和返璞归真的社会理想两个方面就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展开讨论。
[关键词]老子 自然主义 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06)06-0076-02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博大精深,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子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则是他的自然主义观念,“自然”一词在《老子》一书中凡五见,其中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考察大化宇宙、人类社会观念体系中的核心命题。
所谓“道法自然”,即是指道以顺应自然为法则。
陈鼓应先生认为:“‘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1]而自然主义也正是老子思想的进步性和现代意义的主要体现之所在。
本文拟从老子哲学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和返朴归真的生活理想两个方面,就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展开讨论。
一、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是从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状况的观察思考中提升出来的。
老子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是由于统治者过多地干涉和控制人民的生活,即是由于没有做到“道法自然”,而实行“有为”的结果。
他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第二十九章,以下引该书时只注章次)这里老子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成与败,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发挥成为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使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第七十五章)因而统治者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就是“无为而治”,或者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以无为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社会。
不过,老子虽然反对“有为”,主张无为而治,但并不是排斥一切的政府行为,而是要取消那些违背自然和社会法则的不适当、不必要的政府行为,以保障社会的自然和谐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宁,从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无为中见有为。
在这点上,老子有一个十分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意思是说,管理一个大国家,就像煎小鱼一般,需要动静适度,翻得过于频繁鱼虾就会因破碎而不成形,而完全不予翻动则会被烧焦。
所以,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动和静的和谐统一,是自然主义的原则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贯彻和落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段曲折而坎坷的道路:在经济领域有“一大二公”、“跑步奔向共产主义”的大跃进的惨痛教训;在政治文化领域则有“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全国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害。
这些严重违背中国国情的政府行为使我国正常的经济建设遭到了人为的严重破坏,好在我们的政府及时发现并扭转了这一混乱的局面,二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可是其间走了多少弯路!又浪费了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机遇!如果对照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观点,我们很容易地发现这些都是不必要、不适当的“有为”造成的,是过多地
・
6
7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12月(第6期)
[收稿日期]2006-11-04
[作者简介]刘云峰(1973—),男,湖北钟祥人,荆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教师,文学硕士。
进行政府干预和社会控制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验不足或某些体制方面的原因,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不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考虑当地的客观条件,勉强作为,搞各色各样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结果是劳民伤财,老百姓怨声载道。
又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由于抱着“人定胜天”的观念,不注意维护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动态平衡,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的开采和利用,导致能源危机日益加深,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洪涝灾害和沙尘暴日见频繁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这些都是不尊重经济社会固有的运行规律,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没有按照自然主义的原则办事的结果。
因此,老子无为而治的自然主义政治理想对规范我们的政府行为有着极大的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二、返璞归真的社会理想及其现代意义
“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
对于这一章,人们大都认为这一主张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是老子思想中消极落后的一面。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重新来解读“小国寡民”,就会发现“小国寡民”不仅不是主张要退回到原始社会,而且还是老子对文明发展异化的超前思索,它通过一种看起来比较极端的形式,表达了老子对返璞归真的理想社会的构想,而这一构想的深层理念是自然主义。
冯友兰先生说得好:“此非只是原始社会之野蛮境界,此乃包含有野蛮之文明境界也。
非无舟舆也,有而无所乘之而已。
非无甲兵也,有而无所陈之而已。
‘甘其食,美其服’,岂原始社会所能有者?可套《老子》之言也:‘大文明若野蛮。
’野蛮的文明,乃最能持久之文明也。
”[2]事实上,“小国寡民”在帛书甲本作“小邦寡民”[3],较晚的帛书乙本为避汉高祖刘邦讳,才将“邦”改为“国”。
在古代,“邦”的含义实为部落,代指一个行政区域,而今天的国家概念相当于上古所谓的“天下”,故而“小国寡民”中的“国”与今天“国家”的“国”字在概念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切不可望文生义,得出老子要使国家变小、人民变少的结论,而应理解为老子对返璞归真的理想社会的一种向往和构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丰裕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美好生活境界。
这是一个朴素的社会,简单的工具即可满足一切需要,无须成倍地提高劳动效率,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先进器具,却也派不上用场;也无需任何高深的文化知识,仅用祖先们用过的结绳记事的原始方法就够了。
这是一个淳朴的社会,人们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彼此间相安无事,邻国之间连鸡鸣犬吠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得见。
在这个社会里,由于人们能够适宜地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而不存在人和自然的矛盾,从而也就真正做到了回归自然。
自然的才是好的,自然的东西才是最美的。
社会的发展在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弊端。
社会对人们的诱惑正变得越来越大,人们的物欲导致了争夺,引起了欺诈,人与人开始变得疏远,人际关系也开始复杂化。
在很多人眼里,物质利益是衡量一切价值的唯一尺度,拜金主义、享乐之风盛行;行贿受贿屡禁不止;卖淫、吸毒、嫖娼等各种丑恶现象愈演愈烈。
都市文明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环境问题;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无节制的破坏,资源、能源和生存空间危机也日趋严重,我们惊讶地发现,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困惑和烦恼不是减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
有鉴于此,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了“回到自然中去”的口号,主张要亲近自然,主张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于是崇尚自然成了人们孜孜追求的目标,而政府也提出了建构两个社会———“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法则去办事,“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这无疑是为老子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的社会、政治理想下了一个鲜明的注脚。
所以,重读《老子》,借鉴老子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的自然主义思想,在当今的社会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了。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 1984.170.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6.
[3]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50.
责任编辑:王相红
・
7
7
・
2006年12月(第6期) 刘云峰:论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