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上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宋)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________(填写传统节日名称)的场景。
(2)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
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宋)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________(填写传统节日名称)的场景。
(2)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
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
(1)端午节
(2)有道理,“冲”比“飞”好。
“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
龙舟竞渡,即赛龙船。
相传伟大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
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
当地居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
男女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
这首词描会的是端午节的场景。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飞”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
故答案为:(1)端午节;
(2)有道理,“冲”比“飞”好。
“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点评】解答古诗词炼字的题目,应该分别解释两个字的含义,然后分析替换前和替换后的效果。
3.古诗阅读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③航:小船。
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
(唐)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
②解把:解得,懂得。
③飞花: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中“恐”字的表达效果。
(2)请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名句的理解。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无数山”和“毕竟东流去”在词里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请任选其一加以解析。
(2)“山深闻鹧鸪”和“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两句中“深”字的表达效果有何
不同?
7.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
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8.古诗文阅读
春日
秦观①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歌,先后多次贬官,一生潦倒失意。
①庆历四年,苏舜钦被罢去官职,流寓苏州,在城南营建沧浪亭。
(1)两首诗歌都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春日》中________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初晴游沧浪亭》中________则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
(2)《春日》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而《初晴游沧浪亭》则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你选择其一,试做简要赏析,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9.古诗阅读。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弄
(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解析】【分析】(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
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2)古诗中常使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古诗中景语皆情语,根据诗人所写景物的特点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点评】(1)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古诗鉴赏。
庐山杂兴
宋·惠洪
别开山径入松关,
半在云间半雨间。
红叶满庭人倚槛,
一池寒水动秋山。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间秋色,但表现的景物不同:前一首“半在云间半雨间”突出了庐山________的特点,后一首则用“无数峰峦远近间”照应了前句中的“________”字。
(2)两首诗的最后一句都描写了山在水中的倒影,但展现的画面及带给诗人的感受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秋瑾 (清)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词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词人国事家事交织心中,不由得更加思念故乡?
(2)词人为何“青衫湿”?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所包含的寓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中“恐”字的表达效果。
(2)请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名句的理解。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
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15.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
(写作背景)诗人孔绍安原是南朝陈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的吏部尚书)。
隋灭陈时,孔绍安才13岁。
他曾对表兄虞世南说过:“本朝沦陷,分从湮灭。
”这首诗是陈亡后不久,孔绍安徙居京兆鄂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心境和身份的是“”一字。
(2)傅庚生先生在《联想与比拟》中写道“方人之情有所会、感有所触也,往往将其内在情感之颜色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请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请写出体现诗人获罪之快的两句诗。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B.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因思杜陵梦,鬼雁满回塘。
(2)诗句“马作的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0.诗歌鉴赏
浣溪沙①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端午节
(2)有道理,“冲”比“飞”好。
“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2.无
3.(1)江村送别图。
(大意对即可)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解析】【分析】(1)《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
“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
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
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
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2)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
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
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
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
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
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故答案为:⑴江村送别图。
(大意对即可)
⑵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概括时要抓住要点,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作答,语言要简洁,与前面的概括句式一致。
⑵本题考查读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其对人物的直接或间接的描写。
4.(1)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2)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解析】【分析】(1)《杨柳枝词》中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
“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
次句极写柳枝之
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
《咏柳》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展现柳枝风中舞动的特点。
(2)《杨柳枝词》中“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意思是: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美姿无人赏识的痛惜,作者借此表现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
《咏柳》中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故答案为:⑴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⑵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描绘诗歌画面、概括情感等。
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5.(1)“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达出来。
(2)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解析】【分析】(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
“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
即表现出词人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琼楼玉宇太高,受不了那里的寒冷的矛盾心情。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又暗喻美好之全。
感情必须用感情来战胜,把感情付诸理智来判断,不是暂时的自我安慰,就是长远的预后不良。
为了不让佳节的离愁来窒息人,诗人于是把揪心的寂寞寄托在愿望上。
愿望是美好而热烈的。
但人真能长久吗?千里他乡的明月真能光辉灿烂吗?希望这样,但愿如此。
而真诚热烈的希望,往往是战胜不行,走向光明的第一个起点。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故答案为:⑴ “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达出来。
⑵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遣字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注意对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6.(1)“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朝廷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
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
(2)“山深闻鹧鸪”中“深”字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
“禅房花木深”中“深”字把禅房所在位置的僻静凸现了出来,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或“深”字写出环境的幽深静谧,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
【解析】【分析】(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
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或指投降派。
(2)“山深闻鹧鸪”“深”字写出江晚山深、暮色苍茫,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
“禅房花木深”中“深”写出花木之多,禅房所在位置之幽深。
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首先要读懂诗句,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境揣摩词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朝廷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
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
⑵“山深闻鹧鸪”中“深”字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
“禅房花木深”中“深”字把禅房所在位置的僻静凸现了出来,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或“深”字写出环境的幽深静谧,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思想情感,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遣词的理解,考生要在整体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注意读懂诗句,联系上下文的已结束进行理解。
7.(1)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2)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
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
②动静结合。
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
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解析】【分析】(1)诗中“落雁(归巢的雁)”“炊烟茅屋起”“橹声归去”的景物可以看出是“晚归”。
(2)“落雁”“炊烟”“红蓼花”从视觉角度,“橹声”从听觉角度;“落雁斜”“起平沙”“摇动一滩红蓼花”描写动景,“山野”“茅屋”描写静景;从“山野”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远到近;从“落雁”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上到下。
故答案为:⑴ 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⑵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
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
②动静结合。
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
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结合题意找准答题内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8.(1)落万丝;春水生
(2)①《春日》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借“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来寄寓自己人生的愁苦:②《初晴游沧浪亭》中“时有乳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表达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或对沧浪亭的喜爱之情),以此寄托忧思。
【解析】【分析】(1)一空,“一夕轻雷落万丝”:一声春雷,落下绵绵细雨。
所以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的内容可提取“落万丝”作为答案。
二空,“夜雨连明春水生”: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
所以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的内容可提取“春水生”作为答案。
(2)“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经历春雨的芍药花上饱含雨露,仿佛含泪的少女情意脉脉。
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
运用拟人手法,或以美人喻花的手法,来寄寓自己人生的愁苦之情。
“时有乳鸠相对鸣”: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
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雨后沧浪亭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恬静安逸的心情及对沧浪亭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落万丝;春水生
⑵ ①《春日》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借“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来寄寓自己人生的愁苦:②《初晴游沧浪亭》中“时有乳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表达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或对沧浪亭的喜爱之情),以此寄托忧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的意思提取答案。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
考生要结合题意,进行对诗句的赏析,抓住要点,结合切入点进行分析。
注意对诗歌的整体感悟。
9.无
10.(1)高大;冷
(2)“一池寒水动秋山”展现的是山影随水摇曳的动态画面,表现出诗人面对秋天的悲凉之感。
“忽于水底见青山”展现的是山倒映在水中欧冠的静态画面,表现了作者无意中见到山的倒影的惊喜。
【解析】【分析】(1)“半在云间半雨间”意思是庐山一半隐没在云中,写出了庐山的高大;“无数峰峦远近间”山峰遮天蔽日,给人冷清之感,照应了上句的“冷”字。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一池寒水动秋山”意思是山倒映在湖水中,水波摇动,山影也随水而动。
展现的是山影随水摇曳的动态画面,“寒”“秋”表现出诗人面对秋天时的悲凉之感。
“忽于水底见青山”意思是忽然从水中看见了山。
展现的是山倒映在水中的静态画面,结合“闲上山来看野水”,可看出作者看水时无意中见到山的倒影的惊喜。
故答案为:⑴高大;冷
⑵“一池寒水动秋山”展现的是山影随水摇曳的动态画面,表现出诗人面对秋天的悲凉之感。
“忽于水底见青山”展现的是山倒映在水中欧冠的静态画面,表现了作者无意中见到山的倒影的惊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注意抓住两首诗的最后一句的理解,明确展现的画面及带给诗人的感受的不同之处。
11.(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