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其历史悠久,文献丰富。
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许多针灸专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皇甫谧、XXX、XXX、XXX、滑伯仁和XXX等人。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XXX等。
十二经脉是经脉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
这些经脉在人体内分布对称,纵观全身。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是研究针灸学的重要内容。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是指在针灸治疗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刺激经脉的方法。
其次序是: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共8条。
这些经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
但是,它们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一源三岐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因此又称为“十二经之海”。
气街则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针灸术中有许多基本技巧和手法,其中包括“刺手”、“进
针法”和“行针手法”。
在刺手时,左手爪可以切、按、压,或
者辅助针身,此时左手被称为“押手”。
进针法有单手进针法和双手进针法,其中双手进针法还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腧穴。
此外,还有针管进针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
针刺时,得气是非常重要的指征。
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和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两方面可以判断是否得气。
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会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会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
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有时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若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为“气至而有效,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气至病所”。
在针刺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比如晕针、滞针、弯针、断针和血肿等。
晕针的原因可能是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
晕针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不清,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晕针的方法是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轻者休息片刻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则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晕针的方法包括针刺前跟患者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针刺,医者在针刺过程中药精神专一,观察病人神色,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针灸术中还有一种方法叫做灸法,其作用包括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
曲池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它可以治疗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腹痛吐泻、痢疾、高血压、瘰疬和癫狂等症状。
肩髃位于肩部,三角肌上,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它可以治疗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瘾疹和瘰疬等症状。
XXX位于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它可以治疗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口眼歪斜和面肌痉挛等症状。
操作时,需要用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天枢位于腹中部,距脐中2寸。
它可以治疗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热病、疝气、水肿和月经不调等症状。
梁丘位于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
它可以治疗胃痛、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和乳痈等症状。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它可以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
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等症状。
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丰隆位于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它可以治疗痰多、哮喘、咳嗽、胸痛、头痛、咽喉肿痛、便秘、癫狂、痫证、下肢痿痹和呕吐等症状。
内庭位于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它可以治疗齿痛、口喎、喉痹、鼻衄、痢疾、泄泻、足背肿痛、热病和胃痛吐酸等症状。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它可以治疗肠鸣泄泻、腹胀、食不化、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经闭、痛经、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早泄、痛、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足痿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压、神经性皮炎和不孕等症状。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它可以治疗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和黄疸等症状。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它可以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瘾疹、皮肤瘙痒、丹毒、小便淋漓和股内侧痛等症状。
通里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1寸。
它可以治疗暴喑、舌强不语、心悸怔忡和腕臂痛等症状。
神门位于腕部,是指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它能够治疗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等症状。
少冲位于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1寸处。
它主治心悸、心痛、癫狂、热病、中风昏迷、臂内后廉痛等症状。
后溪位于手掌尺侧,在微握拳时,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它可以治疗头项强痛、
耳聋、热病、疟疾、癫狂、痫证、盗汗、目眩、目赤、咽喉肿痛等症状。
肺俞位于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它的
主要作用是治疗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塞等症状。
XXX位于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它
可以治疗癫狂、痫证、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等症状。
XXX位于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它
的主要作用是治疗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小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状。
肝俞位于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它能
够治疗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癫狂、痫证、背痛等症状。
脾俞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它
主要用于治疗腹胀、泄泻、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水肿、背痛、黄疸等症状。
肾俞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它可
以治疗遗精、阳痿、早泄、不孕、不育、耳鸣、耳聋、小便不利、水肿、喘咳少气等症状。
次髎位于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它的主要作用是治疗腰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下肢痉痹等症状。
委中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它可以治疗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呕吐、腹泻、遗尿等症状。
膏肓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它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肺痨等肺之虚损证、肩胛痛、健忘、遗精、盗汗等虚劳诸疾。
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它可以治疗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症状。
照海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它能够治疗痛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症状。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它可以治疗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症状。
中冲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它的主要作用是治疗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昏厥等症状。
中渚穴位于手背部,即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第5掌骨间凹陷处。
该穴位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热病以及手指不能屈伸等症状。
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即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该穴位主治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以及上肢痹痛等症状。
肩髎穴位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当肩隅穴寸许凹陷中。
该穴位主治肩臂挛痛不遂。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即乳突与下额角之间的凹陷处。
该穴位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以及瘰疬等症状。
风池穴位于项部,即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该穴位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以及瘿气等症状。
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该穴位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以及瘰疬等症状。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即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该穴位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以及下肢痿痹等症状。
章门穴位于侧腹部,即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该穴位主
治腹痛、腹胀、泄泻、胁痛以及痞块等症状。
长强穴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该穴位主治腹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疮、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等症状。
腰阳关穴位于腰部,即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该穴位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以及下肢痿痹等症状。
命门穴位于腰部,即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该穴位主治阳痿、遗精、带下、遗尿、尿频、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手足逆冷等症状。
大椎穴位于后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该穴位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小儿惊风、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风疹以及痤疮等症状。
至阳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该穴位主治黄疸、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腰背疼痛以及脊强等症状。
哑门穴位于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该穴位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症、头痛以及颈项强痛等症状。
风府穴位于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该穴位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以及中风等症状。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该穴位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以及不寐等症状。
上星穴位于囟会穴前1寸或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该穴位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热病、疟疾以及癫狂等症状。
水沟位于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是急救要穴之一,主治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闪挫腰痛。
中极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癃闭、遗精、阳痿、不育、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带下。
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中风脱证、虚劳赢瘦。
此穴有强壮作用,是保健要穴。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形体赢瘦。
此穴也有强壮作用,是保健要穴。
神阙位于脐窝中央,主治虚脱、中风脱证、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水肿、小便不利。
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
膻中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连线的中点,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
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噎膈。
操作时,先直刺0.2~0.3寸,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必须严格掌握针
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肺和有关动静脉。
廉泉位于微仰头时,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舌缓流涎、舌下肿痛、口舌生疮、喉痹。
承浆位于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主治口歪、齿龈肿痛、流涎、暴喑、癫狂、三叉神经痛。
志室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治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秩边位于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便秘、痔疾、阴痛。
昆仑位于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申脉位于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证、失眠、腰腿酸痛。
手三阴指的是肺手太阴之脉和心手少阴之脉。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
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至膈,然后历经三焦。
它的支脉沿着胸部出胁,下至腋下三寸,再上抵腋下,沿着臑内走,穿过太阴和少阴之间,进入肘中,下至臂部,沿着两筋之间走,进入掌中,最后沿着中指出端。
另外,它的支脉还会分支出来,沿着掌中小指和次指走,最终出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沿着指内侧白肉际走,经过核骨后,上至内踝前廉,再上至腨内,沿着胫骨后走,交出厥阴之前,上至膝股内前廉,进入腹部,属于脾,络于胃,上至膈,挟咽,连舌本,最终散布至舌下。
此外,它还有支脉从胃分出,上至膈,注入心中。
脾的大络名为大包,从渊液下三寸处出来,布满胸腔和胁部。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沿着足心邪走,出于然骨之下,经过内踝后,分别进入跟中,上至腨内,出腘内廉,上至股内后廉,贯穿脊椎,属于肾,络于膀胱。
其中一条直接从肾上贯穿肝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走,挟舌本,最终进入舌下。
另一条支脉从肺中出来,络及心脏,注入胸腔。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至足跗上廉,离内踝一寸,上至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至腘内廉,沿着股阴进入毛中,环绕阴器,抵达小腹,属于肝,络及胆,上贯膈,布满胁肋,沿着喉咙后进入XXX,最终出于额头,与督脉会合
于巅。
它还有支脉从目系下颊里分出,环绕唇内。
另外一条支脉从肝中分出,贯穿膈上注入肺。
大肠手XXX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沿着指上廉走,出
现在合谷两骨之间,上至两筋之中,沿着臂上廉进入肘外廉,上至臑外前廉,上至肩部,出现在髃骨之前廉,上至柱骨之会上,下至缺盆,络及肺部,下至膈,属于大肠。
此外,它还有支脉从缺盆上颈,贯穿颊部,进入下齿中,再出来沿着口腔走,交汇于人中,左右相对。
另外一条支脉沿着鼻孔走,贯穿颐部,最终出现在承浆处。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沿着手外侧上腕,出现在踝中,直上至臂骨下廉,出现在肘内侧两骨之间,上至臑外后廉,出现在肩解处,绕过肩胛,交于肩上,进入缺盆,络及心脏,沿着咽喉下至膈,抵达胃部,属于小肠。
它还有支脉从缺
盆处沿着颈部走,进入耳中,再出现在耳前,经过客主人,沿着发际走,最终到达额颅。
另外一条支脉从缺盆处分出,沿着颈部上行,进入鼻部,最终出现在目内眦处。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出现在两指之间,沿着手表腕走,出现在臂外两骨之间,贯穿肘部,沿着臑外上行至肩部,交于足少阳之后,进入缺盆,布满膻中,散布至心包,下至膈部,遍及三焦。
它还有支脉从膻中出来,进入缺盆,上行至项部,贯穿耳后,直至出现在耳上角,然后弯曲下行,进入颊部,最终到达目锐眦处。
另外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再出现在耳前,沿着客主人走,最终经过发际到达颅部。
该段描述了人体经络的走向。
支脉从大腿前面开始,经过下人迎、喉咙、缺盆、膈和胃,最终连接到脾脏。
直脉则从缺盆下方开始,穿过乳房内侧、脐部,最终连接到气街中。
两者在气街中合并。
接下来的描述涉及到了腿部的经络,支脉从胃口开始,沿着腹部向下,最终连接到中指内侧。
另一支脉则从跟腱上分支出来,连接到大拇指的末端。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眼角内侧,经过前额和头顶。
其支脉从头顶延伸至耳后。
直脉从头顶进入脑部,再从颈部向下,经
过肩膀、脊柱、腰部和肾脏,最终连接到膀胱。
支脉从腰部开始,沿着脊柱向下,穿过臀部,进入腘窝。
另一支脉从肩膀处分支出来,穿过背部,经过髋部,沿着大腿后侧向下,最终连接到小指外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