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西游记_中女妖形象的审美意义_周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
《西游记》中的女妖都有“原型”出处,但都是经过加工、改造,与“原型”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白骨精的影子见于多种典籍,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就有枯骨幻化成妓女的故事,《集异记》里也载有书生金友章之妻乃枯骨所变之事,这是较早出处;又比如狐狸的影子在多种典籍中出现,《山海经・南山经》记载:“清丘之山有售焉,其状如狐而九尾。

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人不蛊”;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记载“九尾白狐造于禹”,这就是金角大王之母“九尾狐狸”,牛魔王爱妾“玉面狐狸”的较早出处;因而《西游记》中的女妖们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一、男权文化下的女妖形象
女性,自古都被男性披上“蔑视”的外衣,所谓“自古红颜多祸水”。

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申述为“女人是人类罪过的根源”的观点。

同样国外女子也处于被歧视的地位,直到今天,信仰穆斯林教的妇女仍要用面纱遮脸……中国,特别是在明朝,妇女受歧视的现象更加严重,男权统治思想根深蒂固:女性为男性所奴役,受到男性的歪曲和歧视。

“程朱理学”在明初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被定为明王朝的统治思想[1]。

在该理学的专制下,男权主义者对妇女的迫害也越加严重。

“贞洁烈妇”是当时男性给女性的最高荣誉,极力推崇“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贞洁观。

《西游记》中女妖形象是作者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性视觉塑造出的,结合时代背景特点,她们就是明代妇女被歪曲的真实写照。

吴承恩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或多或少受到男权思想的影响。

《西游记》里透露出的女性观是作者的女性观,实际上这也是明朝普遍男性对女性的观点。

(一)女妖的外貌。

《西游记》中的男女妖怪在外貌上有着天壤之别,男妖精们生得面目狰狞,极其丑陋。

第二十八回黄袍妖怪的模样“青靛脸,白獠牙,一张大口呵呵。

两边乱蓬蓬的鬃毛,却都是些胭脂染色;三四紫巍巍的髭髯,恍疑是那
荔枝排芽。

鹦嘴般的鼻儿拱拱,曙星的眼
儿巴巴,两个拳头,和尚钵盂模样,一双
蓝脚,悬崖……而妖精们几乎个个是闭月
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吴承恩笔下塑
造出貌美如花的女妖们主要是为了衬托唐
僧取经的虔诚意志和坚定信念,从这里笔
者知道吴承恩对女妖刻画得越入木三分,
越表现出女性得不到男性的尊重。

吴承恩
在第二十七回中描述:那女子生得:冰肌
藏玉骨,衫领露酥胸。

柳眉积翠黛,杏眼
闪银星。

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

体似
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这是白骨精幻化成“月
貌花容的女儿”时的媚态,是唐僧的第一
次美色考验。

这里也可以看出女性是为刻
画男性形象服务的,女妖们受到的歧视和
歪曲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

吴承恩通过女
妖的美貌来考验唐僧的取经意志,女妖越
美也就意味着他们更加受到男性的歧视。

(二)女妖的形象。

《西游记》中
女性形象很少被刻画出女子与身具有的可
贵品质,如温柔体贴、宽容大方、善良得
体等等,女性处于被辱骂,喝斥、玩弄、
歧视的地位,她们都是邪恶的象征,特别
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把女妖刻画为具有
残酷、恶毒、下流、卑贱、荒淫、狡猾等
恶劣品质的女性;另一方面是通过男性对
女妖的态度——痛恨之至,随意喝斥和谩
骂女妖,可见男性对女性是多么鄙视。


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
坏身”中出现的对蝎子精的粗言粗语:“孽
畜、泼贱”,特别是猪八戒骂道:“滥淫
贱货!你倒困陷我师父。

返敢硬嘴!我师
父是你哄将来做老公的,快快送出饶你!
敢再说半个‘不’字,老猪一顿钯,连山
也筑倒你的!”即使蝎子精已经死了,可
是猪八戒还上前,一只脚踏住那怪的胸背
道:“孽畜!今番使不得倒马毒了!”俗
话说“死者为大”,可猪八戒还不忘旧仇,
仍对女妖进行肆意践踏。

(三)女妖的“祸水论”。

在中国,
传统的历史往往把一些弱不禁风的女子推
到历史的前台。

中国很早就流传着“红颜
多祸水”的观点,女子总是被看作罪恶的
根源,她们都充当着悲剧的角色,朝代灭
亡的导火线都推到貌美的女性身上。

传说
中助纣为虐的千古罪人苏妲己、周朝的褒
姒、春秋之夏姬、文姜、西施、桃花夫人、
唐朝的杨贵妃、明末清初的陈圆圆等。


们的共同点都是貌美如花但又背个祸国怏
民的黑锅,因而形成了“祸水论” [2]。

《西
游记》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第二十七回“尸
魔三戏唐三藏,僧恨逐美猴王”中白骨精
三次戏弄唐三藏,只使了点小伎俩,便让
唐僧师徒四人出现了分歧。

吴承恩塑造白
骨精主要是为了证明女妖的狡诈和富有心
机,以此贬低和歪曲女性形象,因而吴承
恩认为白骨精是一股祸水。

从这里我们不
难看出男权社会下的男权文化,男性受到
保护,而女性处于被男性控制,任其摆布
的地位。

通常男性作家会把男对女色的追
求歪曲为女性勾引男性,并把可能产生的
后果全部推到女性身上,可见男子对女子
是多么的仇视。

从白面狐狸的下场笔者深
深体会到女妖的不幸命运[3]。

二、女妖的社会属性
《西游记》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典小
说中的奇葩,女妖形象的人情性特点起了
不可或缺的作用。

女妖们主动追求爱情的
同时也是在追求自主婚姻,这是不同于当
时社会背景下的婚姻——“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女妖们大胆挣开这个束缚女性
已久的无形精神枷锁[4]。

妇女们在“三
从四德、三纲五常”等腐朽封建思想的束
缚下成长,基本上都顺从男性要求,即使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她们都遵守“沉默是
金”的要求而不敢言语,但《西游记》第
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超偶遇”
中有提及到玉兔精也就是假的天竺公主,
她采用抛绣球的方式择婿,这是种新颖的
择婿方式,相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婚姻模式已经比较开明。

抛绣球打破了
旧时“女子不可抛头露面”的禁锢,有点
趋向现代的自由婚姻。

女妖的人情人性特
点还体现在亲情上,特别是铁扇公主的形
象,她对丈夫的爱是包容的,难能可贵的,
论《西游记》中女妖形象的审美意义
周 乔(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绥化市 152000)
摘 要:《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为了衬托唐僧对取经事业的虔诚和坚定,吴承恩特意安排九九八十一难,共有41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有神与魔的对立构成故事的核心。

41个故事里出现了众多的神、魔形象,吴承恩在神魔形象塑造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女妖形象的成功塑造更突出了这个特点。

关键词:西游记 女妖 形象分析 审美意义
2011年10月刊37
2011年10月刊
38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婚恋主题的诗篇,其中有些篇章是描写妇女不幸遭遇的“弃妇诗”。

追寻这些“弃妇诗”的根源,则可清楚的看到封建礼俗的影子。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宗法制社会里,在婚姻家庭这一问题上,妇女的婚姻是没有保障的。

妇女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这就决定了女子在婚姻家庭中的附庸地位,因此,无辜背弃的妇女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很多妇女难以逃脱背弃的命运。

所以“弃妇诗”也就成为婚恋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被弃妇女遭遇不幸的婚姻悲剧,让人悲愤、令人同情。

收录在《诗经・卫风》中的《氓》
便是这样的一首弃妇诗。

全诗共六章,“以给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到被弃的过程”1
追叙女主人公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为夫妇。

婚后,尽管她含辛茹苦、勤劳持家,最后仍然没有逃脱许多女子共同的命运——无辜被弃。

这首诗情节生动、感情饱满,堪称是弃妇诗的典型之作。

诗的第一章就追叙两人从相识到成婚的情景。

开始氓是以非常真诚的姿态出现在女子的面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
期,子无良媒。

强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薾不薾噬,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2
氓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贩,对女主人公一见钟情,主动和她接近,找机会讨好她,进而向姑娘求婚。

为了赢得少女的芳心,他装出一副敦厚相,“氓之蚩蚩”非常生动的描写出了男子善于伪装的性格,女主人公难以抵御他热烈的爱潮,很快便沉溺于爱河之中。

她劝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并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相许。

她对氓恋恋不舍热情相送:“送子
但也是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她说:“男儿无妇财无主,女子无夫身无主”,这表现出她对丈夫的依赖,因而对丈夫娶妾,导致夫妻俩分居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不满,她也只是在擎杯奉茶道:“大王,燕尔新婚,千万莫忘结发,且吃一杯乡中水”稍露不满。

为救丈夫,她宁愿用宝扇换取丈夫的生命,表现出她深受“丈夫至上”伦理思想的禁锢;对儿子表现出的母爱是十足的,她对孙悟空充满愤怒和怨恨,起源于“失子之痛”。

红孩儿被观世音菩萨收做善财童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这对修炼之人来说是个难得的造化,也是他吃唐僧的最终目的——长生不老,此举既不影响取经大事,又是红孩儿的造化,可罗刹女却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伟大的母爱情流露无疑,使人为之动容。

三、女妖的审美意义
审美活动是一种独特的人生活动,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感性”的方式最为丰富、全面地触及人生的真相,打动人的心灵;二是不仅如此,它还提升人,在审美活动中,生活在片面性中、异性状态中的人得到了解放,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揭示,随着审美境界的获得与递进,人的生命境界也得到了提高。

从上述意义来看审美本身,对于人生就是一种“培育”,美育的价值与根据深深地扎根在这一点上
[5]。

自古世人评价女子都带有片面性,总
认为美女是为了陪衬英雄而诞生,正如吴承恩塑造女妖是为了鉴证唐三藏对取经事业的虔诚和信念的坚定。

事实上女妖们具有他们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

唐僧是呆板的、木讷的;徒弟三人虽然时常斗嘴,也为作品增添了不少乐趣,但是如果没有女妖的存在,这只是一部男性与男性间吵吵嘴,乏味十足的作品,正是因为有了女性的存在,特别是女妖的生动活泼、古灵精怪等等都让作品打破这种局面,使得作品趣味性十足,富有喜剧色彩。

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最本真、深刻、得以充分实现的审美关系。

女妖们不全是恶的表现者,她们的美是最真实的美,流露的是最真诚的情,她们也道出了人类最感性的一面,并触及到社会的真相——男性对妇女的极力贬低和压抑的事实。

女妖们大胆,毫无顾忌地随性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做些当时妇女不敢做的行为和行动:追求自由爱情,自主婚姻等等[6]。

这是一种进步。

女妖的审美意义还在于她们体现出来的优良美德,特别是罗刹女铁扇公主伟大的母爱和夫妻之情,蜘蛛精深厚的手足之情……这是一种无形的美,值得称颂的美。

吴承恩笔下的女妖富有审美意义还在于她们为后来作家们大胆创作新型女性形象提供模范和基
础,同时也有很大的进步和创新。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45页
[2]余世谦:《西游记作者对我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65页
[3]苟波:《道教与“神魔小说”的人物形象来源》[M],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115页
[4][5][6]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125页、第128页、第132页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余世谦:《西游记作者对我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陈彤:《屈原楚辞艺术辑新》[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6
[4]苟波:《道教与“神魔小说”的人物形象来源》[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吴承恩:《西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1984
[7]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简论《诗经》中的弃妇悲歌——《氓》
朱淑贞(河北大学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氓》是《诗经》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这首诗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诉说自己婚后无辜被弃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情节生动、内涵丰富,是当时妇女控诉封建礼俗的时代强音。

关键词:弃妇诗 礼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