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理论的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理论的读书报告
《国际政治理论》的读书报告
2012403001 林世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政1201班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两大流派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其中现实主义更为源远流长。
从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到现代德国的汉斯摩根索,都可以认为是现实主义者。
而成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书则是现实主义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就连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者罗伯特基欧汉也认为:“华尔兹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他倡议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或理论思考路线,而在于他努力讲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
”此书在理论体系上较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有了新的突破,借用了微观经济学和系统的方法,强调国际结构中各行为体的互动作用,建构了自己的系统理论。
华尔兹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结构现实主义,成为了新的国际理论大师。
一、《国际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共分9章,第一章给出了理论的定义并给出了检验理论的几项条件;第二、三章则分别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局限和谬误;第四章在反思了还原方法和系统方法的缺陷后阐述了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包含怎样的内容及可实现和不可实现的目标;第五章介绍区别于经济、社会及其他领域的政治结构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后果预期;第七、八、九章则考察系统内部国家能力分配变化而导致的结构变化将使后果预期以何种方式发生改变。
由于前面三张实在过于复杂,难以理解,所以本篇读书报告从第四章开始。
第四章“还原方法与系统理论”阐述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该包含什么内容,以及它能够和不能够实现什么。
传统主义学者一再强调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质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领域的区别所在,而现代主义学者则往往否认存在着这种区别。
但是如果只看两大阵营成员的行为,就会发现两者都将其注意力集中于互动的单元,而没有认识到
系统原因的作用。
文中还论述了基辛格的观点,基辛格认为国际秩序的性质取决于各国的特性,一个合法的国际秩序倾向于稳定与和平,革命性秩序则倾向于动荡与战争,具有革命性的国家缔造了革命性的国际系统中则包括一个或多个具有革命性的国家。
本章中基辛格、摩根索、莱维的观点却都没有考虑到在国家的目的和行为以及他们行为产生的结果之间还有其他重要因素介入。
书的前一部分是通过系统理论轻轻带出结构这一概念,作者在第五和第六章中,开始直接切入主题,政治结构和无政府秩序。
其中,第五章讨论了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
政治结构有国内政治结构和国际政治结构之分,二者的界定也是有别的。
给国内政治结构下定义,“首先要根据它的排列原则,其次要根据对被在形式上加以区别的单元的功能的规定,第三要根据这些单元之间能力的分配”以“领导”为例说明界定政治结构的要求。
从第六章开始,华尔兹不再对理论的定义加以阐述,转而使用前面所用的种种方法与定义分析国际政治局势。
第六章主要分析了无政府状态和均势,并分析了结构通过社会化这一过程对单元的影响。
第七、八、九章就通过对政治、军事、国际事务这三个方面在结构发生变化时行为和结果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后四章的主要观点如下:
1. 无政府状态是指,在一个自助系统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共存,在该系统中不存在任何更高的行为体,可以帮助国家来削弱或制止任何一方使用它们认为符合自身目的的任何手段。
2. 如果国家间的不平等依然主导着国际政治生活,那么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仍不会搞。
3. 大国数量较少比数量众多更有利,至少对于顶级大国而言是如此。
4. 两极世界要优于多极世界。
因为两极世界中不确定性减少了,联盟领袖主要根据自身对利益的计算制定战略,而非盟友的请求。
5. 无论拥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也无论系统中有什么样的国家,国家都不得不与安全困境并存,因为造成安全困境的不是各国的意愿,
而是取决于国家所处的环境。
二、个人对《国际政治理论》的思考
华尔兹的理论最有别于其它理论之处,在于其“理论”最接近于“理论”,而其它二者则相差甚远,以至于华尔兹认为新自由制度主义不过是对自己理论的再发展,而建构主义不过是一个看世界的新视角却根本不能被认为是理论。
就我对于这三大流派的粗浅了解,十分赞同华尔兹的这种观点。
因为华尔兹给“理论”一词做出了严格的限定,并且这种定义让人非常信服。
在书的一开始他就讨论“理论”究竟是什么,如何创造(而不是发现)理论。
由于这里用了大幅的笔墨,让初学者感到大感费解。
但不断地深入下去,才发现作者在此倾注心血是有其良苦用心的。
而且,如果不能深入理解之一部分,对于华尔兹后面的一些结论就会感到几乎无法认同。
通过一开始的对理论的严格限定,使得作者接下来的对其他的学者的批驳显得得心应手,好比占据了一个制高点。
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事实上,华尔兹用“理论”给自己铸造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让其他任何针对自己的批判都显得力不从心。
有的学者说《国际政治理论》的假设有问题,华尔兹回应说假设本来就是假的,这不妨碍理论的建构;有人认为没有考虑国家属性的要素,华尔兹说理论只能在一个层次上解释问题,同时将结构和单元两个层次放在一个理论体系中还没有人能做到。
总之,他们统统不得要领。
华尔兹的理论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一个原因在于它被认为是行为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在这里完全的去掉了价值层面的成分,而且非常成功华尔兹认为,一个理论应该是一个整体,当发现它不在适用的时候,不应该是在上面修修补补,或者给它加入原本没有的成分,而应该是重新创造一种理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自然科学方面有不错的修养,整部著作可以认为是在借鉴了自然科学理论来建构的,以至于作者甚至大量的干脆直接拿国际政治问题和自然科学作比较。
但是,不像很多的行为主义著作,《国际政治理论》没有多少定量的研究。
虽然作者也应用了大量的精确的数据,但是他并没有从数学上去深分析数据本身的特点,仅仅是作为佐证自己一些看法的陪衬。
在我看来,《国际政治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恰恰是源于它自己的优点:结构主义的严密、清晰和简约。
华尔兹反对给自己的理论中增加任何成分,然而《国际政治理论》抽象掉了太多非常重要的要素,成为一个枯燥的、单调的结构。
华尔兹坚持只解释自己理论所能解释的部分,这使得他的立论的发展大大受到了限制。
结构主义的是静态的,因为它没有把系统变化层次的要素考虑进来。
在《国际政治理论》的世界中,冷战的两极结构如此优越,以至于它无法解释这个结构为什么会突然崩溃。
《国际政治理论》确实不能解释冷战格局的崩溃,这可以看出结构现实主义对于自身在解释现实方面的缺陷置之不理的消极态度,可以看出华尔兹建立的理论的适用范围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