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艺术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的艺术手法
古诗的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能够分为三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下面我就《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部分古诗(7—9年级)简单地谈谈常用的艺术手法。
’ 1.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这在古诗中比比皆是。
如以“梨花”喻“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落红”、“沉舟”、“病树”等自喻(《己亥杂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浮云”比喻“保守势力”.以“最高层”比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登飞来峰》)等;《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既是实写塞上秋景。
也是以蓬、雁自比;《过零丁洋》颔联用“风飘絮”来比喻国家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坎坷的政治命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使用拟人的手法。
“明月”和“风”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
(望岳》中“造化钟神秀”,用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
《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甲光向日金鳞开”隐喻守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景。
’
2.引用典故。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时候.假如不能准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如《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燕昭王设黄金台招贤”的典故.既与战争地名吻合。
也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使用了两个典故。
“闻笛赋”表现对很多已经去世的旧友的怀念:“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的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
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了“窦宪北击匈奴。
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
其它如李白的《行路难》、李商隐的《无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都引用了典故。
3.以小衬大。
《次北固山下》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清王夫之说其妙处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你看,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的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
这是眼中的小景。
通过小景与大景的互相映衬.诗人描写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画面。
4.以小见大。
《赤壁》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由一个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以“二乔”的命运来代表东吴的命运。
可谓是“以小见大”。
5.曲笔。
《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是指责歌女,实则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座中的欣赏者——那些达官贵人。
6.虚实相生。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
虚。
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实。
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诗画同理。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有的实象、实事、实境。
如《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像和夸张。
表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这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
这样壮丽的诗境来自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7.借景抒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所有写景诗共有的特点。
如《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陕西。
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
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
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胡笳羌笛声,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符合当时守边人的心情.情景交融。
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很多。
但并非是没有头绪的,只要我们掌握规律.勤于练习,运用时就一定能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