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咬人背后的心理学

合集下载

小孩子喜欢打人的三种心理原因

小孩子喜欢打人的三种心理原因

小孩子喜欢打人的三种心理原因导读:孩子喜欢打人,常常是由于对他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没有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还有可能就是模仿家人的不良习惯。

心理咨询案例:乐乐,今年三岁,长的挺壮实,人也很机灵,在家是独子,父母平时很痛爱他。

最近乐乐又被幼儿园退学了。

这已经是第三次被退学,乐乐的父亲很恼火,因为儿子攻击性很强,喜欢打人,在亲子园和别人抢东西,打了个遍;在家脾气很大,动不动就要打人。

心理咨询师解析——孩子打人常常处于以下几种心理原因:一、对他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打人可能孩子对他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得不好,对别的孩子心存戒备,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与亲子依恋有关。

如果亲子关系良好,孩子便能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做父母的可以经常与孩子做一些亲子活动,加强亲子联结。

此外,如果父母能够真心对待其他小朋友,应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比如,带着孩子到小朋友家玩,做好吃的叫小朋友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这样孩子们之间会越来越熟悉,孩子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好。

二、没有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孩子打人可能是还没学会情感表达的正确方式。

很多小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打人”行为是对他人身体的一种侵犯,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而是把这种行为当做自己的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

孩子并不是故意去打人的,他只不过是还没有掌握与其他孩子沟通的方式,用手与其他孩子直接接触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家长可以把孩子这种行为理解为未控制好的“打招呼”方式。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使用走过去微笑,或交换玩具,或分享美食等方式与其他孩子初步建立友谊。

这些在成年人看来有“讨好”或“贿赂”的偏向,但在小孩子单纯的世界里可以不用在意。

同时,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和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家庭教育-小孩子在用“打人”来探索世界

家庭教育-小孩子在用“打人”来探索世界

小孩子在用“打人”来探索世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发现孩子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怎么劝阻都没有用,于是妈妈很担心,不知道该如何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

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呢?一、儿童心理研究认为:攻击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小孩子的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在很小的婴儿身上也会出现愤怒,婴儿由于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发脾气。

小孩子不自主愤怒的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

小孩子越小,立即满足他们想要的东西的要求越强烈。

随着长大,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常见,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攻击、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

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行为如哀嚎、哭泣和发脾气由于不再受到父母认可,这些行为便会自动减少了。

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心理特性。

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小孩子,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

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

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

所以,小孩子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

而两三岁小孩子的攻击性,有很多时候只是探索、好奇或是单纯模仿的结果,所以,要把正常的自信心和攻击与更令人担心的极端行为区别开来。

二、小孩子打人,可能是在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小孩子的表现来看,她是在用攻击行为来争取妈妈的注意力。

因为,妈妈跟她分离得太久了。

隔代抚养最大的一个弊端是,3岁前的小孩子正处在亲子关系依恋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是建立爱和信任的安全感的重要时刻,而家中最重要角色的妈妈的缺位,会让小孩子缺少安全感,爷爷奶奶的爱是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的。

幼儿产生攻击问题的心理原因

幼儿产生攻击问题的心理原因

作业标题:幼儿心理因素实行查找与分析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所产生的原因作业内容: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心理学中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敌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一般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抓人、咬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能够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

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时敌意攻击;但假如男孩子仅仅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从心理问题的严重水准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更需要幼教工作者的注重。

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准确理解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出原因,及早采取措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1、生理因素。

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父母身上能够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

这些行为因素可能遗传给幼儿,使幼儿本身就具有攻击性倾向。

幼儿的心理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家长在很多方面过度限制和束缚幼儿。

案例1:我们班的雨轩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接受水平非常强,这让老师们都很喜欢,不过也经常有小朋友报告:“老师,雨轩打我;老师,雨轩欺负我……”,经过多次教育都不见成效。

后来从他爷爷口中得知,雨轩经常受到他爸爸的束缚。

雨轩爸爸对雨轩的管教非常严厉,能够说雨轩在家,动不动就会受到一顿打:调皮了挨打;没拿到奖状挨打;没得到五角星挨打;甚至老师有时候向他家长提出雨轩在幼儿园犯的小小的错误也挨打。

雨轩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可能导致雨轩产生攻击性行为。

2、同伴的影响。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出现在幼儿和其他同伴的交往中的行为,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会有此行为的发生。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小朋友也有不好的影,如没有安全感,对同伴的信任感等。

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是困扰。

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于解决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幼儿的侵犯行为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定习惯。

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个性形成。

所以要及时的正确处理这一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表现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消极冲突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期迅速增多。

我过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而且4至5岁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以后逐渐减少。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常生气,乱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扔东西、大声的叫嚷、叫喊名字;破坏他人物品的攻击性行为如抢走别人的东西、甚至侵犯他人财物;充满敌意的社会交往行为,如稍有不如意,就用言语攻击人,在交往过程中显露不满、藐视、不悦等情绪,或者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幼小的儿童。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生物遗传因素1、神经系统的影响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分析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分析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分析儿童的攻击行为是指在情境中主动使用肢体或言语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给儿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性格特征对于预防和干预儿童的攻击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提供对这个问题的更深入理解和处理的方法。

一、攻击性攻击性是儿童攻击行为的核心性格特征之一。

攻击性的儿童通常具有许多负面情绪,例如愤怒、不满和敌对心理。

他们常常会用肢体或言语来表达这些情绪,并将其转化为攻击行为。

这些儿童通常有较低的自控能力,很难管理自己的情绪,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强度较高。

二、冲动性冲动性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性格特征。

冲动性的儿童往往缺乏对后果的预见和思考能力,容易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做出冲动的行为。

他们可能没有考虑到攻击行为对他人的伤害和后果,仅仅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因此,帮助儿童培养冷静思考和控制冲动的能力非常重要,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三、自尊心问题自尊心问题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常见性格特征。

儿童攻击行为常常与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的问题有关。

一些儿童攻击他人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利和优越感,通过攻击他人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

另一些儿童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感到受到了侮辱或羞辱,以攻击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尊重。

因此,对于这类儿童,我们应该重视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自尊心。

四、社交技能缺失儿童攻击行为还与他们缺乏适当的社交技能有关。

一些儿童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技巧和方法,往往采取了攻击行为来解决他们与他人之间的矛盾。

他们可能没有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也缺乏理解和尊重他人观点的能力。

因此,帮助儿童学习积极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方法非常重要,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结论通过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攻击性、冲动性、自尊心问题以及社交技能缺失等性格特征是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

幼儿咬人案例分析

幼儿咬人案例分析

幼儿咬人案例分析幼儿咬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如何正确处理幼儿咬人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幼儿咬人的原因、应对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幼儿咬人的原因。

幼儿咬人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包括生理、心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在生理方面,幼儿可能会因为长牙或者口腔不适而产生咬人的行为。

在心理方面,幼儿可能会因为情绪不稳定、缺乏沟通能力或者受到挫折等原因而咬人。

在环境方面,幼儿可能会受到家庭、幼儿园或者其他社交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咬人的行为。

因此,对于幼儿咬人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其次,我们需要正确应对幼儿咬人的行为。

当幼儿出现咬人的行为时,家长和教师首先需要保持冷静,不要用过激的语言或行为来回应幼儿的行为。

其次,我们需要及时制止幼儿的咬人行为,并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抚和教育。

同时,家长和教师需要与幼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咬人的原因,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惩罚和引导,让幼儿明白咬人是错误的行为,并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除了应对幼儿咬人的行为,我们还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避免幼儿再次出现咬人的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和行为引导,帮助幼儿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家长和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的监督和教育,及时发现幼儿出现咬人的迹象,并进行干预。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幼儿的口腔卫生和健康管理,避免因为生理原因而导致幼儿出现咬人的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咬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和应对。

针对幼儿咬人的原因、应对方法和预防措施,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引导。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对家长和教师正确处理幼儿咬人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幼儿园孩子咬人如何引导家长文案

幼儿园孩子咬人如何引导家长文案

幼儿园孩子咬人如何引导家长文案标题:引导家长正确处理幼儿园孩子咬人问题导语:幼儿园孩子咬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但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孩子以及有效处理这个问题。

本文将从幼儿园孩子咬人的原因、如何引导孩子以及如何有效处理这个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原因分析1.学习阶段:幼儿园阶段正处于学习和适应社交的阶段,他们还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成熟方式,常常用无语言表达和暴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2.争抢资源:在一片有限资源面前,幼儿园孩子缺乏自主分享的意识,以及解决争执问题的能力,所以会选择咬人来表达自己的权益。

3.情绪问题:幼儿园孩子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无法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在情绪激动时会选择咬人来发泄。

二、如何引导孩子1.婉转引导:家长要通过语言的方式婉转引导孩子,指出咬人行为是错误的,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理解咬人的后果。

2.建立正面行为模式:家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培养他们积极分享与合作的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绪管理:引导孩子学会识别情绪并合理表达,从而减少咬人行为的发生。

可以通过游戏或绘本等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控制情绪,并学习冷静思考的能力。

三、如何有效处理问题1.保持家园沟通:家长应与幼儿园保持紧密的沟通,分享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咬人的具体情况,以便共同解决问题。

2.探究原因:家长要与幼儿园老师一起,深入了解孩子咬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多方面分析孩子的需求和状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3.合作解决问题: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密切合作,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倡导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积极的环境。

4.主动寻求帮助:如果孩子的咬人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家长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师或教育专家的帮助,以便更好地引导孩子过渡这一阶段。

结语:孩子咬人是幼儿园阶段常见的行为问题,引导家长正确处理孩子咬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文从了解咬人行为的原因,引导孩子正确行为和有效处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处理问题,并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儿童攻击性的起因及控制解析

儿童攻击性的起因及控制解析

儿童攻击性的起因及控制一、心理学对攻击性的认识和研究“老师,XXX又打人了!.”“XXX把XXX打哭了”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不断地招惹他人、制造战争,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伤害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孩子之间的打斗、争吵的确是件棘手的事情。

20世纪以来,儿童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心理学家帕克和斯雷比指出,“在本世纪过去的岁月,很少有课题像攻击及控制那样引起如此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

的确,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直到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儿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

弗洛伊德等人认为,攻击和争斗是人与动物的本能:驱力论认为,攻击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学习到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攻击是因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知觉而引起的;社会生态学者认为,个体周围环境的每二个影响源都可能引起攻击。

人类的攻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儿童时期出现的攻击行为较多的是打人、咬人、骂人、说脏话、叫别人的绰号,以及用表情、手势和其他体态语言引起他人气恼。

另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攻击行为,例如,在暗中给别人下绊,告诉别人不要和某某人玩;自己生闷气、有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等。

攻击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对儿童的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

幼儿攻击行为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指儿童去攻击别人的目的是去伤害或侮辱一个他所选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他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敌意攻击可能是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击指儿童伤害他人是为了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抢他的玩具、伤害他人引起大人的关注等,攻击别人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手段。

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攻击他人和攻击自己。

儿童心理学-幼儿常见行为的解读

儿童心理学-幼儿常见行为的解读
教师和家长一起探讨这种差异性。 例如:“你可以在家中吹口哨,但是在幼儿园不行。”

对刺激的过度反应
绝大多数儿童在一个充满适宜刺激的环境中会表现得兴致勃勃,但是对另外 一些儿童而言,这些色彩、噪音、高活动水平和运动会让他们不知所措。
不同气质类型的小孩。有时候哪些过度活跃、不能安静下来参与任何一项活动、爱捣乱或者 爱攻击别人的儿童会发现,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周围的环境实在 是充满了太多的刺激了。
精神分析理论
要。 1,想引起他人注意;
2,为了权利和成人抗争;
3,想“报复”成人;
4,平衡因为不能达到成人某些合理期望而产生的无助感
和无能感。
提倡使用鼓励和自然后果法来改变儿童的问题行为,不赞同
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 埃里克森
成人敏锐地感知儿 童在某个特定阶段的心 理需要和弄清儿童在这 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很 重要的。
成人的期望一定要符合儿童当下的发展能力和水平。
假如成人的期望或者儿童所处的早期教育环境不符合儿童的年龄发展水平, 儿童就很容易表现出问题行为。
信息传达的不一致性
成人可能会在某种情况下告诉儿童某种行为是不好的,而在另外一种 情况又说这种行为很好。
儿童会分不清哪些行为是可以被别人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被 接受的。 例如:儿童在家庭中何在幼儿园中接受的信息可能存在不一致性。
当儿童“遇到”一个问题时,必须尊重儿童解决 问题的权利,相信儿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信息”:告诉儿童,他该怎样怎样 “你玩具不收拾,太不负责任了。”
幼儿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原因
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环境本身能引发或消除儿 童某种特定的行为。

如何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如何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如何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更是父母奋斗的动力、乃至是生命的全数。

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细微转变、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如何读懂孩子,如何解开也就成为父母必修的一门作业,其实,孩子的扯谎、撒娇、哭、恐惧、害羞等等,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大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咱们要从小孩子的行为心理学入手,来慢慢解开每一个....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1----扯谎"你听我说,咱们家有三个电视机。

""哎呀,太棒了!""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那你天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

""固然啦。

一吃完饭,就可以够一直看到上床。

""你多美呀!"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训斥。

妈妈责备他"扯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儿童根本不懂扯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

对孩子来讲,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二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讲这句话的孩子那时的心情就是希望"若是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若是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固然我也就可以够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路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

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儿童"扯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白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和欺骗谎话,等等。

中班幼儿咬人案例分析与反思

中班幼儿咬人案例分析与反思
变化
• 建立良好的沟通,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表达策略:
• 引导家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培养孩子的
同理心
• 建立良好的沟通,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解决问题策略:
• 引导家长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冲突和
误解
• 建立良好的沟通,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05
中班幼儿咬人案例的园所因素分析
中班幼儿咬人案例的园所环境
中班幼儿咬人案例的园所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
• 了解园所是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 引导园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社交技能培养:
• 了解园所是否开展社交技能培养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友谊
• 引导园所开展社交技能培养活动,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情绪调节能力培养:
• 了解园所是否开展情绪调节能力培养活动,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家庭教养方式:
• 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
• 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
养孩子的心理素质,提高
情绪调节能力
• 定期评估孩子的心理健
康状况,关注孩子的心理
安全管理制度:
需求

•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防
社交技能培养:
止咬人行为的发生,保障
孩子的人身安全
•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
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
能力

• 开展社交技能培养活
动,帮助孩子建立友谊,
提高社交能力
被咬对象: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现在,越来越多的宝贝都存在着一些让爸爸妈妈头疼的小行为或习惯,有时候家长们会严厉制止,有时候则颇为无奈,不知怎样去帮他们克服改正。

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分析宝贝产生或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得到解决。

下面例举10种常见的儿童行为习惯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行为一:打人、咬人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说不过就打吧。

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

爱咬人的男生心理性格

爱咬人的男生心理性格

爱咬人的男生心理性格
走在白昼之中,总有一种未知的风,也许就是有些人的个性所吸引的。

譬若:
那些喜欢咬人的男生,他们显露出何等的轶事与魅力?
这类性格的男生,多为四处留意周围人士与事物,眼光犀利,对外界环境间变
化有着很敏锐的触觉,并不断追求突破及改变,朝着属于自己的一种存在感而前行。

他们更多会把自己的内心情绪以一种隐藏抑或者简约方式表达出来,而以咬人为他们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在他们心中,咬一口并不仅仅只是表达出他们自尊自立的性格,更有对待某些事物的不满以及不满之情。

这种可以称为平淡但又有些敏感的人,偏偏他们又有一种特殊的细腻一样感受力,能够从外界接收到无形、无法言外的东西,如空气中漂浮的那些零碎的尘埃,乡愁还有心中的不安,令他们有一种迫不及待的表达愿望,以及那么一丝看似粗糙的力量,意图把压抑的心理释放出来。

因而有喜欢咬人的心理,是有着这类的内在驱动力。

然而,也需要谨慎面对,因为这类喜好咬人的男生,直来直去,不当对待对方,言谈却有些生硬冷漠,容易让别人认为令他有一种侮轻,更得加以引导。

其实,这并非是他们最希望被看到的本性,恰恰相反,他们更是渴望深入人心,想演绎出自我真实的模样,彰显出他们那种知性的境界,激发出更多精彩的人生活趣味,这便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他们不必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总而言之,喜欢咬人的男生虽有些挑剔,但也有一颗朝气蓬勃的心,且有着一
份不凡的憧憬,所以,大致可由此得出,即使是这样一个“咬人”的男生,也可以有着大量的可爱与惊喜,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魅力。

内外攻击类心理问题

内外攻击类心理问题

内外攻击类心理问题内外攻击类心理是为寻找快感,得到满足攻击自己或他人。

大体上有五类,一是否定或被否定后的打击报复,用于表达不满,发泄情绪,教训警醒,改造对方,愉悦自己。

比如说孩子调皮惹父母生气了,父母就会以为孩子好的名义揍孩子。

再比如说挫折或有非分之想后通过自责,自虐,阉割情结,来降低愧疚感,让心里舒服一些;二是争夺利益,秀肌肉或侵略攻击让对方屈服做出让步,比如小孩争糖大家;三是缺乏安全感,因为想伤害对方,以己度人的认为对方也想伤害自己,就先下手为强的攻击对方;或者被伤害过,有心理阴影,认为对方肯定会伤害自己,为了自保,率先攻击。

四是替代性攻击,比如阿Q挨了王胡和假洋鬼子的打后去欺负更为弱小的小尼姑;五是仪式化习惯性攻击,比如说无聊了打他一顿解解闷,有趣了打他一顿助助兴,窝火了打他一顿出出气,舒畅了打他一顿开开心,总之就是我打你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我想打就打,不需要找任何理由,这通常是用来满足自己的恶趣味,彰显自己绝对的权威,巩固自己的地位常见的内外攻击类心理词语词组有,批评,指责,指指点点,戳脊梁骨,打架斗殴,打仗,轰击,轰炸,调笑,嗤笑,嘲笑,调戏,戏弄,玩弄,调戏,枪袭,偷袭,生气,怄气,赌气,冷战,吵骂,骂人,骂街,责备,责骂,责难,追问,追击,追责,侮辱,辱骂,挑战,挑衅,挑刺,鸡蛋里面挑骨头,招惹,打击,攻击,示威,消灭,欺凌,霸凌,欺负,欺侮,欺骗,欺压,哄骗,杀死,杀害,残害,戕害,剿杀,绞杀,虐杀,围剿,围困,围攻,抑郁,压抑,压制,压迫,反抗,反击,抗击,抗战,抗争,抵抗,抵御,侵袭,侵犯,侵占,进攻,攻击,攻占,占领,自卫,自杀,自虐,自残,自责,自闭,封闭,荼毒,毒害,焦躁,暴躁,躁狂,恼怒,愤怒,雷霆之怒,暴击,限定,限制,关押,束缚,敌意,钻牛角尖,阉割,戏剧化,冲动化,鞭笞,鞭打,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假性自立,病理性利他,委屈自己,牺牲,飞蛾扑火,精神性痉挛,油腔滑调,暴力,刀子嘴豆腐心,口蜜腹剑,施暴,家暴,残暴,性侵,凶残,残忍,争凶斗狠,反社会。

为什么一些人会暴力行为?

为什么一些人会暴力行为?

为什么一些人会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这种行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
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那么,为什么一些人会有暴力倾向呢?我们下面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来分析。

心理学分析:
1. 精神异常。

某些人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而具有暴力倾向。

比如思维迟钝、分裂症和躁郁症等等。

他们的暴力可能是由于犯罪心理所致,而
并非是因为因为人身攻击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

2. 青少年困扰。

由于家庭或者学校环境等各种原因造成他们压力过大。

他们压抑感情后最终可能会产生暴力行为。

3. 脑内化学物质失衡。

人类神经系统内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等内分泌
物质被挑动后,部分人会产生强烈的攻击倾向。

社会学分析:
1. 社会背景。

社会经济贫困区的人们更容易产生暴力倾向。

由于不安
全感和无助感,他们也可能会在非暴力的场合使用暴力做出反应。

2. 家庭影响。

许多研究都表明,出生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孩子极易发
展出类似的行为模式,因此,家庭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暴力倾向的因素。

3. 对无法得到帮助的绝望感。

许多人感到受到了侵犯,但是无法得到支持。

这种让人心生绝望的情况可能导致一些人采取排斥和斗争的方式带自我保护。

总之,暴力行为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暴力,警惕身边的暴力风险。

对于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的人,我们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和干预,帮助他们避免选择暴力这种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心理学男人咬人的心理原因

心理学男人咬人的心理原因

心理学男人咬人的心理原因心理学家认为,咬人(或物)和吸吮一样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咬人的本能深深地埋藏在下意识中。

现在很多成年男人也喜欢咬手指咬人,咬人是什么心理呢?下面是有心理学男人咬人的原因,欢迎参阅。

心理学男人咬人的原因1、男人爱咬人是什么心理喜欢咬人可能是小的时候口腔欲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而留下的一个习惯,但是把你咬的青一块紫一块,就有点过分了,建议你好好和他沟通,搞清楚他心里真实的原因,帮助他改掉这个毛病,也可以建议他去做相关的心理咨询。

心理学家认为,咬人(或物)和吸吮一样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咬人的本能深深地埋藏在下意识中。

咬人是宣泄(正面或负面)情绪的方式,我们要先了解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

是爱你的表现。

他爱你,所以看到你的时候有莫名的激动,虽然大部分时间他都能控制住,但偶尔控制不住了,他就会咬你。

2、男人爱咬人的对策您应尽量克制情绪,以抱抱他、亲亲他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爱。

可以让他试着咬自己的手指,问问他“疼不疼”,让他亲身感觉一下疼痛。

你也可以在他咬你的时候,也反咬他一口,而且咬更用力的去咬,等他明白这种痛的感觉,下次他想咬你的时候,就会条件反射而控制住了。

3、经常咬这里是心理有病人大概有几个期,肛门期、口腔期、青春期、还有更年期。

口腔期的时候,人有一种口腔依赖快感,有一些人一辈子都长不大,一辈子有一种对口腔的依赖,就是他觉得他的口腔的快感是他很重要的安全感的来源。

为什么呢?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所有的饮食,就来自于吮吸,所以这个东西构成了我们童年记忆当中所有食物的来源,所有快乐的来源,所有安全感的来源。

有些人喜欢咬手指头,有些人喜欢咬铅笔,有一些男人喜欢抽烟,其实他根本不是想抽烟,他完全是在紧张的时候,需要用一根烟嘴塞到嘴里面来满足他的口腔的不安全感,对他的不安全感进行某种帮补。

女人爱咬男友的理由适当无害的“伤害”反而是亲密的证明和促进亲密的手段。

就跟你和好朋友互相吐槽缺点糗事一样。

请用心理学理论解释人的攻击性行为

请用心理学理论解释人的攻击性行为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请用心理学理论解释人的攻击性行为。

1、经典的精神分析解释: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

但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不会自我伤害的,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会转向外面,以攻击的方式向别人表达出来。

2、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看重攻击行为稳定性的个体差异。

一项研究表明:小学时被认为攻击性较强的人(喜欢推、撞同学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常出现虐待配偶和暴力犯罪。

3、生物学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

有些人比别人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倾向,加之其教养环境,后来就成了攻击性成人。

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如:男性的攻击性倾向比女性强,因为男性天生具有一种控制竞争者的需要,以便保全自己并将他的遗传基因传递下去。

4、人本主义流派:他们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具有攻击性。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所有人都能成长为乐观、和善的人。

当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时,就会出问题。

如果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就可能在遇到挫折时对别人大打出手。

5、社会学习流派: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

在游戏场所称王称霸的孩子发现,会打架能得到犒赏,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因为别的孩子都怕他们。

这种攻击行为得到的不是惩罚而是犒赏,这些孩子就会变成富于攻击性的成年人。

同时也给别的孩子起到一种强有力的榜样作用。

6、认知心理学流派:探索的焦点是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

有些人倾向于把模糊不清的事件解释为威胁事件,同时也可能以攻击方式做出反应。

源-于-网-络-收-集。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目录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人咬人背后的心理学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

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

说不过就打吧。

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

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

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

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

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

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

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
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

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

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

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

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

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

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

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

他马上就规矩了。

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