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福州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福州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炉火
张炜
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
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
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
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那是个贫寒岁月。
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
他们也许是稚嫩的,他们还多么年轻。
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芒。
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
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
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没有那样的聚会,那样的痴情、那样浪漫和纯粹的情怀。
真的难以寻觅。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
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
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
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
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
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
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
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
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且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又使人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
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
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
龄或不相称: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
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
这声音来自我们民族精神的深远贮藏,它使人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奔走天下、纵论时事的诸子;想起提出“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想起那些互不谦让、口齿锋利、“日服千人”之士。
物质主义盛行的时刻是远没有那样的气势的。
一种无所不在的萎靡只会把人的精神向下导引,进入尘埃。
人没有能力向上仰望开阔的星空,没有能力与宇宙间的那种响亮久远的声音对话。
当每个人心中的炉火渐渐熄灭之时,就是无比寒冷的精神冬季降临之日。
这种寒冷将使人不堪忍受。
当有人怀念炉火之时,往往已为时过晚了。
但火种总会贮藏在一些特殊的角落里,它们远未熄灭。
它们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还仍然在那儿默默地燃烧,酿成一片炽烈。
那是心中的火,不灭的火,是生命之火。
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绞杀生命的火种。
正是这火种,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
生命之光即是永恒之光。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点题“那是多公好的声音”,因为炉火不仅能带给人身体的温暖,伴随炉火的阅读更能给人以精神温暖和希望。
B. 作者笔意纵横,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
C. 文章通过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人们轻物质,重精神的赞美和肯定之情。
D. 文章题为“炉火”。
却在文章最后不止一次提到“火种”,火种是生命之火,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将炉火的意义升华。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中引用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的事例,既证明“纵论天下"有着无限力量,又证明精神追求是一个世界共同的话题。
B. “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
”比喻生动,引人退想,触及历史民族精神,厚重而深远。
C. 文章先抑后扬,通过赞美贫寒年代的人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批判了现在人们在追逐物欲的过程中对精神之火的忽视。
D. 文题“炉火”不仅充当线索串联内容,而且以小见大,象征对知识、真理的渴求,炉火的失去就意味着一种文明的失去。
3.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 第三段明明是在写一场精神会餐,为何要对辩论的青年们进行外貌描写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毛乌素沙漠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坚守。
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和脚步“定格”在这里。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70年来,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
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摘编自《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陕西日报》2020年4月23日)材料二:
已有的沙漠改造经验,往往是在外延上下功夫,种树、种草,取得了许多成效,但这种沙漠治理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还经常面临着沙进人逃的窘境和风险,重复治理不断。
若从内涵上着力进行突破,不仅可以一劳永逸地改造沙漠,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我国沙漠的表面土壤普遍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成分是砒砂岩,另一种成分是沙子。
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同砒砂岩一样,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
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害”为一“宝”?陕西省组织科学家从改造沙漠的内涵入手,进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
科学家和工程人员起早贪黑,在沙漠采取沙和砒砂岩样本,在实验基地建设了14块试验田,进行不同配比的土壤试种,研究在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几度寒暑,科学家们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集成了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
的配方技术、田间配置技术、规划设计技术、规模化快速造田技术和节水高效技术,在实验室和田间实验研究基础上创建了在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形成了完整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
经过艰苦的努力,沙漠改造首先在试验田取得成功。
连续几年平均亩产马铃薯超过5000斤,玉米单产平均超过1600斤。
(摘编自《且看大漠神工》,《人民日报》2014年9月14日)材料三: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属鄂尔多斯高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盐池县。
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在“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大背景下,未治理面积仍然很大,林下经济、复合农林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等问题,不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升空间,距离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仍有较远距离。
同时,该区域已有的“沙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分析,缺乏对当前发展现状的评价。
尤其缺乏对在一线实践“沙产业”的企业机构的定义梳理、统计分析。
要了解“沙产业”的特征、问题、前景,实现其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更准确地把握沙漠治理产业化的现状。
为此,本研究给出了“沙产业”企业的定义,编制了毛乌素沙地“沙产业”企业清单,并通过对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各县级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林牧渔业发展水平、沙产业企业数量及规模等情况的分析,评价了当前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为下一步的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摘编自《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6期)
5.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往种树、种草等方法尽管取得了许多成效,但往往没有在内涵上着力改造,因此投入大、耗费多,常带来重复治理的问题。
B. 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遇水松散流失与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的特性是造成我国沙漠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
C.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是在研究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配方是科学而固定的。
D. 沙漠改造在试验田取得成功,连续几年马铃薯、玉米获得高产,这是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取得的成效。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曾使毛乌素变成茫茫大漠,70 年的努力和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使其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B. 乌素沙漠即将“消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是距离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仍然有较远距离。
C. 毛乌素地区沙产业研究可通过对一线实践企业机构定义梳理、统计分析,准确把握相关现状,为下一步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D. 多年来,人们采用多种措施对沙漠进行改造,促进了毛乌素荒漠化的逆转,但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之路依然遥远。
7. 以上三则材料均和沙漠治理有关,介绍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
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
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
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
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
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
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
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诃夫小说选。
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
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
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
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
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好。
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
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
我这才注意,她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
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
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
那天告别时,她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
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
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
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
那座宾馆新建没几年,设计和装潢都很考究,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
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
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的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
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舍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个子高了些,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我对她说了这些感受,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
她还是那么直爽,言谈笑语的眉眼之间,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仿佛岁月倒流,昔日重现。
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
您看看这四十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我说:你过得够好的了!这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吗?
她咯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
分别的时候,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
她还告诉我,地铁宿舍二十多年前就都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副食店早被淹没在楼群里了。
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有删改)
8.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形象,选取小冯同学“刚参加工作、要当母亲、做宾馆管理者”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貌特征来表现她的变化。
B. 小冯同学说她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和前文“我”和她交流契诃夫小说的感受相呼应,表明是“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人生。
C. “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副食店的渺小;也正是其渺小等原因,所以很快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D. 小冯同学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尝试,努力进取。
她四十年的人生变化,既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也凝聚着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
9. “那一排钻天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10. 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
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
善骑射,再从大将军。
大将军予壮士,为票姚校尉。
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上曰:“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
”去病侯三岁,为骠骑将军。
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道。
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
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
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
骞至,匈奴引兵去。
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
而去病深入北地,捕首虏甚多。
敖失道。
上以不与会,当斩,赎为庶人。
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
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
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①。
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明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度漠击单于,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李广、赵食其等属大将军。
青之与单于会也,广、食其军别从东道,或失道。
大将军逐单于不得,引还,乃逢。
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广自杀。
食其赎为庶人。
其时,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所斩捕功已多于青。
乃令二人皆大司马。
自是后,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
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②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③也。
事多此类。
去病薨。
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
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第二十五》)(注)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
②赍jī:赠送食物。
③穿域蹋鞠:开辟场地踢球。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B.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C.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D.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中国古代爵位名,属于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
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功劳大的,被分封的土地就多,爵位就高。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
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
C.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一二品大员和宠妃死也叫“薨”。
D.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朝廷追加的称号。
谥号根据其生前事迹带有褒贬的评价性质。
如桓景侯、康熙就属于褒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少年得志,早岁就立功封侯。
因为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十八岁就成为侍中。
后跟随卫青出征,多次立下军功,先后被封为票姚校尉、冠军侯、骠骑将军。
B.霍去病英勇善战,出兵神速。
在对匈奴作战中,霍去病敢于死战,深入敌阵。
而李广后到,公孙敖行动迟缓贻误战机,张骞由于迷路,都没有完成会师,因此受到了惩罚。
C.霍去病恃宠奢靡,不关心士兵。
他率军出征时,他即使把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也不体恤忍饥挨饿的士兵;塞外作战,士卒乏粮,他却自顾玩乐。
D.霍去病有勇气,敢担当。
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学习古代兵法,他却以应更关注实战谋略之由而一口回绝,这使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
14.翻译:
(1)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2)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
相
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C.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D.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1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在江山美景中涌现出无数英雄。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峻,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的纷奢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
下联:□□□□ 三山载福毓榕城
A. 人杰地灵
B. 四季如春
C. 人文鼎盛
D. 海西明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创作贵在“情”,就是要充盈文艺追求的深情。
如果对文艺事业没有深情厚谊,缺乏传世之心,仅仅将其当作谋生的手段、牟利的工具,这样的文艺工作就① ,这样的文艺工作者就容易成为市场的奴隶。
坚定艺术追求,一往情深、不改初心、矢志不渝,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要求。
也唯有如此,广大文艺工作者才能以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需求,赢得社会赞誉,无愧时代期许。
文艺创作贵在“实”,就是要增强扎根生活的笃实。
生活是艺术之母,越是攀登文艺高峰,越要深入火热生活,扎根人民群众,积蓄创作力量。
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的丰富矿藏,只有发扬劳作上手的精神,走出书斋画室,走进人民群众,投身基层一线,用脚丈量大地,才能创作出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佳作。
文艺创作贵在“意”,就是要② 。
文艺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