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理综(物理)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理综(物理)分析报告
一、试题编制背景及指导思想分析
(一)背景及分析
经过了一月份的调研测试和三月份的“一模”,暴露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各次教研行动中也做了相应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整改措施,所以这一次测试的试题编制思想主要是从“查漏补缺”的角度来考虑,即从知识点、题型及设问要求等角度进行互补,如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公式、理想变压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原子核的组成、衰变、半衰期……等属知识点的互补;第36题要学生通过分析与计算,最后作图线(即写出数学表达式后,又用图象来反映物理规律),这个属于题型及设问方式的互补。

在试题难度控制方面没有象“一模”这样要求那么高(当然设想还是大广州65分左)。

(二)试题编制的依据、考试的内容、试题编制的指导思想都与综合测试(一)相同。

二、试卷分析
(一)试题涉的知识点
(见附表:2010广东高考、2011“一、二”模及调研测试知识点对照表)(二)数据分析
(1)各题均分及难度
说明:①以上统计的人数为13242人,占考生人数的一半多一点,统计数据没有“一模”的准确和全面,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大致反映目前的教学现状。

②选择题难度约为0.723、非选择题的难度约为0.54;总卷难度约为0.62;这与开始设计的0.63难度相吻合,符合开始的设计要求。

③本次考试非计算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有所加强,如单选题16通过图形变形来增加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双选题20、21都是半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实验题的误差分析也是不容易的。

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选择题的难度明显比“一模”的难,高考前进行适当的这种训练也是比较必要的。

④实验题的难度控制在0.5左右是比较好的。

单刀双掷开关的使用和零刻度在中间的电表学生掌握得不够好,基本仪器的使用应该包括这些。

最后一空的误关分析,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与平时的思维定势有关,这是一道好题来的。

⑤计算题的难度明显比“一模”要容易。

36题的作图情况不是很理想。

作图实际上就是数学上的分段函数,要帮助学生把握应对的方法。

⑥对照广州的调研测试和“一模”,可以肯定本次在考试难度、情境设置、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从数据上看调整到位且合理;相信这份试题在指导教学和复习方向方面也同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学生得分分布曲线整体情况是比较理想的,基
本符合正态分布,但是10-20分这段的人数明显过多,这有点怪怪的,如果这段人数减小,分别在50-60和80-90两段人数增多就非常漂亮了。

对照“一、二模”的考试结果来看,试题的难度就这样可以了,均分好、
区分度好。

建议在接下来的复习阶段,控制好这个难度。

(三)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3.氢原子的光谱不连续,是由于氢原子内部的能量不是连续的,在能级之间跃迁时,原子辐射或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终初E E h -=ν,不满足这个关系的不发生跃迁。

本题要求从基态跃迁到n =2的能级,即吸收:)4.3(6.13---=10.2eV 的能量。

初步了解量子现象及应用于有关物理现象的解释。

14.电容器的电容、电压和电荷量之间的关系:U
Q
C =
是高考的一个考点。

对这个问题,学生有两个难点,一是由于不够重视而忘了公式;二是不知道什么叫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

课本上有介绍:每一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称为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

另外,电容器是由其本身的因素决定,与电荷量及两板电压无关。

15.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U 1和副线圈两端的电压U 2之比,等于原、副线圈匝数n 1、n 2之比,即:
2
1
21n n U U =。

如果21n n >,就有21U U >,变压器就使电压降低,这种变压器就叫降压变压器;如果12n n >,就有12U U >,变压器就使电压升高,这种变压器就叫升压
变压器。

试题考查了对理想变压器的最基本的了解。

16.这是一个有关力与物体平衡的问题,以三角滑块为研究对象,滑块受力及分解如图,由于滑块没被推动,所以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合外力分别为零,可知α=sin mg f 。

事实上,本题与如图所示用力推方物块是一样的。

通过在陈题的基础上对图形进行变形从而增加试题的难度,也是高考命题的一种常用方式。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要做的事,仍然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

17.原子核的组成和半衰期的内容在考纲中一直有要求,但近几年都没有出考题。

试题只考了最基本的要求,(1)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课本上写到:发现中子后,科学家很快达成共识: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与质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2)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率是由核本身的性质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

衰变及核反应方程应遵循的规律,估计学生把握得不错,只设计了两个错误的选项。

这类试题的出现,目的还是引导学生带着相应的知识点去认真看看书。

只要提到看教材(即课本),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

18.物体是做直线运动还是做曲线运动是有条件的,这个问题在物理必修2有详细的介
绍,即:物体所受合外力与运动速度的方向一致时,做直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与运动速度方向有一定夹角时,做曲线运动,且运动轨迹弯向合力方向(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细线烧断后瞬间,小球受重力和弹簧对它的一个水平变力作用,其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刻在改变,当小球与弹簧脱离后,小球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所以小球作曲线运动;另外,弹簧对小球作功,使小球获得一定动能,所以,小球落地时的动能大于起初的重力势能。

事实上,本题与拉弹弓类似。

19.本题也明显是知识点互补的一道题。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几个知识点在2010年高考及调研测试和“一模”中均没有涉及到。

另外,同样希望能引导学生去看看相关章节的教材。

20.本题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一道试题。

要求掌握:电场力做功W =qU AB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d
U
E =
;电场力对正、负电荷做正、负功与电场方向的关系;电场方向与电势高低的关系。

试题将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比较全面地考查了电场的有关性质。

21.本题考查动量守恒和动能变化量的简单计算。

学生可能存在两个问题:(1)不理解动量是矢量,在直线动动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列式时,应按一直线上矢量运算的方法,先规
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凡与这一规定方向相反的动量(或速度)均应以负值代入公式运算。

(2)将碰撞前后动能变化量之比,看成了碰撞前后动能之比。

34.(1)本题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背景,考查学生的一些基本实验能力。

一方面考虑到这个实验多年来高考都没有考查以及调研测试和“一模”也没涉及,从互补知识点的角度考虑;另一方面,这个实验虽然思维要求不高,但操作要求较高,很能检查学生平时是否认真做过该实验。

②如图乙,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 ,记下细绳套的方向(如图丙中的c ),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 .第一空是考查实验原理(即为什么要把结点O 拉到同一位置?这是等效的需要);第二空是考查基本仪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包括读数)。

③如图丙,按选定的标度作出了力F 1、F 2的图示,请在图丙中: a .按同样的标度作出力F 的图示
b .按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 1、F 2的合力F ′ a 的要求显然是照葫芦画瓢,即按要求作出力F 的图示;
b 的要求是要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即力两个分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过结点O 作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即为合力F )。

这问一方面是一个实操性的作图。

同时也是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这个方法与其他实验的数据处理不同,它不是通过加减乘除来计算,也不是通过图线来求解,而是作图进行比较,即用几何的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

从物理方法来看,这是高中物理非常特别的一种方法。

(2)本题以测未知电阻为背景,考查电学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如实验原理的分析、电路的连接、电阻箱的读数、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

本实验的本质就是用电压表分别测已知电阻和未知电阻的电压,利于串联电路电流等的特点求得未知电阻(原理如甲乙两图)
本题的电路连接主要考查是否会把“单刀双掷开关”正确接入电路中,这也是考查学生平时是否接触过实验基本仪器的一个方面。

本题的误差分析很特别,如果不认真分析,凭经验,就会认为肯定有偏差,不是偏大就是偏小,而这道题在电源内阻不计(如接恒压源)的情况下电压表的内阻不会带来系统误差。

这一空是有点难,但考查了学生是否认认真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论分析: (1)若电源的内阻可以忽略,则S 2打向1时: 甲
R r R R E
U x ⨯++=1x x R r R R E U ⨯++=2R U U R x 12
=x x x
R R R RR RR ERR R R R R R R R R R E
U V V V V V V
V ++=
+⋅⋅++⋅=
S 2打向2时:
则:得:
结果跟电压表内阻无穷大时一样,即单是电压表的内阻不会带来系统误差。

以下分析学生不用涉及,仅供教师参考: (2)若电源内阻不能忽略,则S 2打向1时:
S 2打向2时: 有:
令:
量结果偏大; 若R R x <,1<k ,测
量结果偏小。

若R R x >,1>k ,测
35.本题以金属直棒在磁场中切割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动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安培定则、安培力、牛顿运动定律等基本知识的理解。

试题明显是一个组合问题,试题情境简明、过程清晰,ab 棒从圆弧顶端滑下进入磁场、在安培力作用下cd 棒向右运动、cd 棒离开磁场后ab 棒在磁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试题的难点在于cd 棒离开磁场前后速度不会发生突变,cd 离开磁场前,ab 、cd 两棒动量守恒;cd 离开磁场后,ab 作减速直线运动。

36.本题属典型的滑块木板模型试题,涉及到滑块和木板的相对滑动,从而要作出图形并确定其中的几何关系。

第(1)问是传统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问题: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列式、寻找几何关系。

第(2)是分类讨论问题,有三种可能情况:①系统没有被拉动之前,受的是静摩擦力,而静摩擦力是一个变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满足f =F ;②滑块与木板没有相对滑动之前,滑块受到的仍是静摩擦力,但不成正比亲系了,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本题的难点就在这里);③滑块和木板发生相对滑动,此时受的是滑动摩擦力:f =μmg 。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要有分类思想、条件控制的意识。

即:有哪几种情况?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类似数学里面的分段函数)。

本试题的难度并不大,只是要求掌握并领会这类试题的解决方法,分析、计算与作图结合在一起也是高考物理试题经常出现的一类试题,在高考前有必要熟悉熟悉这些。

三、复习建议:
x
x x x x x x x R R RR RR R ER R R R R R R R R R E U V V V V V V
V ++=
+⋅⋅++⋅=x
x R R R U U =R
x x
U R
U
R =r R Rr R R RR RR ERR R R R R r R R R R R E
U V x x x R ++++=
+⋅⋅+++⋅=V V V V V V
V r
R r R R R RR R R R ER R R R R r R R R R R E U V x x x x x x
x x x x ++++=
+⋅⋅+++⋅=V V V V V V
V r
R Rr R R RR RR r R r R RR R R RxR R R U U V x V x V V x V
x V x x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r R R RR RR r R r R RR R R R R k x V x x V V V x
x V V V x V x V V x V x V x ++++++++=++++++++=k
U R
U R R R
x x x =<测真k U R
U R R R
x x x =
>测真
1.查漏补缺要抓落实。

“查漏补缺”是所有学科在高考复习中必定提到的一种复习策略,我们不能把它当做一个“口号”,而要成为一种“行动”,在具体的教学中抓落实、做到位。

现把2010年广东高考和2011广州调研、“一模”、“二模”所考查到的知识点对照表印发给大家,就是为方便“查缺”,“补漏”,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老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这件事。

(1).从知识点方面参考“对照表”,选编一些试题给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方面,试题一定不要太难,因为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在几次考试中涉及到,现在只是针对相对次要一点的知识回顾一遍就行了;另一方面,选编试题的事,一定得有老师来完成,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做这件事,学生只要带着知识点去翻阅一些课本即可,在翻阅课本的过程中,完成相关的复习。

(2).从题型和设问方式方面考虑,如2010年广高考的物理、这几次的考试在连接电路时都没有涉及电流表的“内接”、“外接”的要求;滑线变阻器的连接也没有涉及“限流”、“分压”的要求;还有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的使用和读数有好几年没有考过了。

2.一定要走“回头路”。

现在这个阶段不在乎往前冲多远,而更在乎往回走多少。

学生做过的练习、考过的试都留下了学生学习的痕迹,其中暴露的问题或薄弱的环节一览无遗,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做这个“回头”工作,老师不用太多的讲解,只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差异,老师有引导、给时间就行了。

走“回头路”是一个不错的复习策略。

3.认真“重做”四套题。

现阶段,无论是老师或学生都不缺套题练习,各地试题满天飞,学生应付不了,也没有必要,就应试来讲,“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建议认真“重做”四套题,即:2010广东高考物理试题、2011广州调研、“一模”和“二模”四套题,巩固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领悟其中的物理方法、掌握高考物理的解题套路。

在“重做”的过程中,包括核对计算题的答案、抄答案,然后整理解题思路。

市教研室陈信余执笔
2011年4月28日
续表
续表
实验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