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配施对小麦植株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磷配施对小麦植株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白冬金艳宋佳静陈杰赵立尚朱统泉郭海斌张军刚王梦扬
(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试验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配施对小麦植株氮素吸收、运转分配、氮素利用率的影响o 结果表明,施氮量200kg/hm2较施氮量300kg/hm2提高了花前氮素运转量、转移率、贡献率及各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而显著降低了茎秆氮素积累量,且均以氮磷比为1:1效果较好;施氮量为200kg/hm2较施氮量为300kg/hm2提高了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生产效率。
总之,适当降低施氮量,将其施用量保持在200kg/hm2,同时氮磷比为1:1,有利于小麦植株的氮素吸收、积累和运转,增加小麦植株氮素利用率,为小麦高产栽培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氮磷配施;驻麦305;氮素吸收积累;氮素利用率
合理配施氮磷肥一直是小麦生产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是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X。
国内外研究氮磷配施对小麦产量影响的报道较多。
施用氮肥是调控小麦氮素营养的有效手段,增施氮肥提高了花后碳、氮物质积累与运转,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氮素累积量显著增加,而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却呈下降趋势叫周忠新等研究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提高叫三
等研究指,磷素提高小麦有效数、重,是在低磷的下增施磷肥,小麦分'形成,从而使每公顷穗数提高叫而肥用,高产麦氮肥量高不下,而
小麦产量下降,氮肥利用率很低[5-7];研究表明一施氮后,小麦产量不增加,
下降叫研究明虽然氮肥增产中着重要作用,是随着氮肥的量使用,氮肥利用率反而降%
明氮磷配施对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配高产,研究不的氮磷配对小麦氮素收、运转的影响,氮磷和磷调氮的的,从而提高小麦氮素利用率,增加小麦产量。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于2019-2020年在驻马店市农业科学。
,势平坦,,,月肥中。
品种为'驻麦305',由本课题提。
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不氮肥为主区,设200kg/hm2# 300kg/hm22个施氮量水平;以氮磷配比为副区,设1:0.5#1:0.75、1:13个水平,共6个处理。
实施时间为10月18日,小区面积为11.04m2(1.38m$8.00m),重复3次。
10月20日播种,播量为150kg/hm2。
采用条播,常规管理。
1.2测定项目与方法
植株干物质量及含氮率的测定:于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各取样20株,中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取整样品,开花期样品为叶片、“茎秆+叶鞘”、穗3部分,成熟期样品为籽粒、叶片、茎秆、“颖壳+穗轴+4部分。
样品置于烘箱内于70&烘至恒重,测定干物质量。
将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样烘干后磨碎,用H2SO4-H2O2—靛酚蓝色
基金项目:国家小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CARS-03);河南省小麦重大科技专项(151100110400)作者简介:白冬(1989-),男,硕士,副研究员,从事小麦遗传育与栽培研究。
E-mail:***********************
通讯作者:朱统泉(1972-),男,硕士,研究员,从事小麦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
E-mail:****************
法测定植株含氮率㈣。
1.3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2000"SAS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绘图与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氮磷配施对各生育期植株含氮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小麦植株含氮率在拔节期出现峰值。
施氮量为200kg/hm2处理较施氮量为300kg/hm2处理可显著提高越冬期植株含氮率,可显著提高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植株含氮率(氮磷比为1:1),可提高拔节期植株含氮率(氮磷比为1:0.5),可提高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植株含氮率(氮磷比为1075)。
施氮量为200kg/hm2时,增加施磷量可增加各生育期植株含氮率,且成熟期含氮率达到显著水平;若施氮量为300kg/hm2时,各生育期植株含氮率均以氮磷比为1075时最高,且成熟期含氮率差异显著。
可见,适当的氮磷比有利于提高植株含氮率。
2.2氮磷配施对各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植株氮素积累量表现为增加趋势,成熟期达到最大。
施氮量200kg/hm2处理较施氮量为300kg/hm2处理可提高各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磷比为1:1和1:0.75),且氮磷比为1:1时两者差异显著,氮磷比为1:0.75时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达到显著水平;还可提高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磷比为1:0.5),且拔节期、开花期的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
施氮量为200kg/hm2时,增加施磷量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施氮量为300kg/hm2时,各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均以氮磷比为1:0.75时最高,且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
表1氮磷配施对各生育期植株含氮率的影响(单位:%)
施氮量(kg/hm2)氮磷比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1:0.5 1.11b 1.58c 1.28b 1.19b 1.17c 2001:0.75 1.25a 1.82b 1.37a 1.29a 1.31b 1:1 1.26a 1.90a 1.38a 1.31a 1.39a
1:0.50.95c 1.56c 1.34ab 1.19b 1.17c 3001:0.75 1.07b 1.84ab 1.34ab 1.23b 1.26b 1:10.91c 1.55c 1.27b 1.14c 1.14c
表2氮磷配施对各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单位:kg/hm2)
施氮量(kg/hm2)氮磷比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1:0.511.36c37.14d72.00d125.10d174.03d 2001:0.7516713b45.65b86.40b152.35b203.91b 1:119.88a55.43a92.49a168.89a224.52a
1:07511.41c34.42e75.26d124.09d169.91d 3001:077514.81b43.29c80.45c141.42c191.99c 1:19.07d31.11f66.83e116.73e162.36e
2.3氮磷配施对各生育阶段植株氮素吸收强度的影响
由图可知,植株氮素表现为峰
线变化趋势,以抽穗一开花为最高。
施氮量为200kg/hm2处理较施氮量为300kg/hm2处理可提高植株各生育阶段氮素(氮磷比为1:1和氮磷比为1:0.75),且氮磷比为1:1时出一越冬、越冬一拔节、抽穗一开花、开花一成熟各均差异显著,氮磷比为1:0.75时出苗一越冬、抽穗一开花阶段达显著水平;可提高植株越冬一拔节、抽穗一开花、开花一成熟各氮素吸收强度(氮磷比为1:0.5),且越冬一拔节、抽穗一开花两差异显著。
施氮量为200kg/hm2时,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可提高各生育植株的氮素,且出一越冬、越冬一拔节、拔节一抽穗、抽穗一开花差异显著;施氮量为300kg/hm2时,各生育植株氮素均
附图氮磷配施对各生育阶段植株氮素吸收强度的影响
以氮磷比为1:0.75最高,且只有出苗一越冬差异显著%可见,施氮量为200kg/hm2较施氮量为300kg/hm2在抽穗一开花阶段对小麦植株吸收强度的调控效应最明显%
2.4氮磷配施对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的影响
由表3可知,随着生育进程推移,植株体内绝大部分氮素已转移到籽粒中,其余氮素残留以茎秆最高%施氮量为200kg/hm2较施氮量为300kg/hm2可提高籽粒以及整株氮素积累量,且氮磷比为1:1时达到显著水平;同时可显著降低氮磷为1:1时茎秆氮素积累量%施氮量为200kg/hm2时,增加施磷量可显著籽粒以及整株氮素积累量,可叶片、茎秆、颖壳+穗轴氮素积累量,且叶片的氮素积累量增
差异显著;施氮量为300kg/hm2时,籽粒以及整株氮素积累量以氮磷比为1:0.75时最高,茎秆、颖壳+穗轴氮素积累量以氮磷比为1:0.75最,且颖壳+穗轴的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可见的氮磷比可以进籽粒氮素积累,时茎秆中氮素残留%
2.5氮磷配施对开花前植株贮存氮素向籽粒运转的影响
在不同处理下,植株中贮存的氮素在花前向籽粒中转移,转移率为77.06%#88.38%,对籽粒的贡献率为66.55%〜72.80%,可以看出小麦籽粒中的氮素主要靠开花前积累%由表4可以看出施氮量为200kg/hm2较施氮量为300kg/hm2可显著提高花前氮素运转量、转移率、贡献率;可提高氮磷比为1:0.75花前运转量、贡献率(氮磷比为1:1)。
施氮量为200kg/hm2时,施磷量可提高花前运转量、转移率、贡献率,且花前运转量达到显著水平;施氮量为300kg/hm2时,花前运转量、转移率、贡献率以氮磷比1:0.75最高,且花前运转量、转移率达到显著水平%
2.6氮磷配施对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5可知,施氮量为200kg/hm2处理较施氮量为300kg/hm2可显著提高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氮素生产效率(氮磷为1:1);显著提高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产效率(氮磷1:0.75和0.5);氮素收(氮磷为1:0.75和1:0.5),
表3氮磷配施对各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单位:kg/hm2)
施氮量(kg/hm2)氮磷叶片茎秆颖壳+穗轴籽粒整株1:0.57.78a13.55a 6.41b146.30c174.035 2001:0.75 4.98b12.99ab 5.93bc180.00b203.91b 1:1 3.32c10.96c 5.69bc204.55a224.52a
1:0.5 2.31511.85bc9.90a145.86c169.915 3001:0.75 2.37511.74bc 2.815175.07b191.99c 1:1 1.92513.53a 5.05c141.86c162.36e
表4氮磷配施对开花前植株中贮存氮素向籽粒中转移的影响
施氮量(kg/hm2)氮磷比运转量(kg/hm2)转移率(%)贡献率(%)
1:0.597.36c77.06566.555 2001:0.75128.45b84.14b71.36ab
1:1148.91a88.38a72.80a
1:0.5100.04c80.99c68.58bc5 3001:0.75124.50b88.35a71.11abc
1:196.22c81.71bc67.83c5
表5氮磷配施对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施氮量(kg/hm2)氮比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生产效率1:0.50.87c0.84d40.21b34.99c 2001:0.75 1.02b0.88b37.23c37.96b
1:1 1.12a0.91a35.79d40.17a
1:0.50.57e0.86cd40.68b23.04e 3001:0.750.64d0.91a37.66c24.10d
1:10.54f0.87bc42.31a22.90e
且氮磷比为1:0.75时差异显著;降低氮素利用效率,且氮磷比为1:1时差异显著#施氮量为200kg/hm2时,施磷量增加可显著提高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生产效率,显著降低氮素利用效率;施氮量为300kg/hm2时,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生产效率均为最高%氮磷比为1:0.75),且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产效率达到显著水平。
3讨论与结论
前人对小麦吸收运转氮素做了大量的研究,不少研究表明,在不同生育阶段氮积累量及比例不同,且对籽粒氮的贡献率亦有差异,小麦植株中的氮素主要靠开花前积累[11-13]o本试验研究表明,在不同处理下,植株中贮存的氮素在花前向籽粒中转移,转移率为77.062-88.38%,对籽粒的贡献率为66.55%~ 72.80%,可以看出小麦籽粒中的氮素主要靠开花前积累,这与前人研究#
理施氮磷对小麦生产有要的,研究明氮磷施可有效增加小麦品质和产量网;施用氮肥是调控小麦氮素营的有效手段,增施氮可提高花、氮质积累运转,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氮素累积量显著增加,而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氮磷运是提高小麦产量,籽粒品质的要施问,量
不理施氮不不达到高产质的的,降低氮肥利用率,增加氮、㈣。
本试验研究表明,施氮量为200kg/hm2较施氮量为300kg/hm2可显著提高氮磷比为1:1时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生产效率,可降低氮素利用效率#施氮量达到300kg/hm2时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运转会降低,降低氮素利用率。
本试验研究表明,施氮量为200kg/hm2条件下,氮磷比为1:1时,降低施氮可提高驻麦305植株氮率和氮素积累,可提高花前籽粒运转,有效促进籽粒的氮素积累,从而增加小麦植株的氮素利用率#
参考'献
[1]赵琳,范亚宁,李世清,等.施氮和不同栽培模式对半湿润农田
生小麦的[J].大,2007,35(11):65-70.
[2]张平平,.生土条件下冬小麦对氮、磷、钾的原始响
[J].植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2):156-162. [3],,,.不同生育时施氮对小麦
和粒重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2):42-46. [4],,.氮磷钾用量及配比对小麦产量、蛋白
质含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3):42-44.
[5]王旭东,,王东.对小麦白水解酶活性和籽粒
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3,29(2):285-289.
[6]杨雯玉,贺明荣,王远军,.控释尿素施对冬小麦氮肥利用
率的[J].水保持,2016,30(1):14-25.
[7]C hen W,Liang X,Sheng X U,et al.Effect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on the content of carbon,nitrogen in fluvo-aquic soil卩].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16,17(2):379-384. [8]曾洪玉,唐宝国,蔡建华,等.不用氮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研究[J].现代,2013(1):14-15.
[9]鞠正春.施氮量和追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
理基础[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6.
[10]何照.粮油籽粒品质及其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1985.
[11]L offler C M,Rauch T L,Busch R H.Grain and plant protein
relationships in hard red spring wheat卩].Crop Science.
1985,25(6):521-524.
[12]杜金哲,雄,胡尚连,等.春小麦不同品质类型氮的吸收、
转化利用及籽粒产量和白质含量的关[J].作,2001,27(2):253-260.
[13]白,高志强,孙敏,等.休闲期深翻覆盖对旱地小麦水、氮利
用效率和产量的[J].生态学杂志,2013,32(6):1497-1503.
[14],琪,刘义,.氮施对”济麦22”小麦产量及
品质的[J].植物营,2010,16(6):1325-1332.
[15]朱开,君良,封超年,等.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蛋白质
及其组分含量变化动态差异分析[J].作物学报,2005.31(3): 342-347.
[16]朱兆良.农田中N肥的损失与对策[J].土壤与环境,2000,
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