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热环境下高速飞行器光学头罩光传输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范志刚等:气动热环境下高速飞行器光学头罩光传输分析.61.
K-。
,弹光系数pll=O.091,p12=一O.01,p“=0.
075。
ZnS晶体物性参数:导热系数为18w/(m·
K),比热容为485J/(kg·K),密度为4030k∥
m3,弹性模量为74GPa,热膨胀率为7x10却K~,
泊松比为0.37,屈服强度为105MPa,切变弹性模
量为27MPa,断裂强度为100MPa。
头罩初始温度为50℃,应力分析参考温度为20℃,时间步长为1s,工作时间为15s。
头罩外气动压力为1MPa,内侧气压为0.1MPa。
建立头罩在气动热环境下有限元模型,采用热一结构耦合分析,得到了头罩在气动热环境下温度场、应力应变场和形变场,根据热光效应和弹光效应的原理,得到头罩在气动热环境下折射率场分布。
头罩外侧面中心点折射率改变量随工作时间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不同工作时刻头罩外侧面中心点折射率改变量
由表l可知,15s后,头罩外侧面中心点由热光效应引起的折射率改变量△n。
约为1.22×10~,由弹光效应引起的三个主轴方向折射率改变量△,l。
,△n。
和△,l。
分别约为1.07×10一,一8.9l×10。
5和1.07×10一。
弹光效应引起的折射率改变量最大值约为热光效应引起的折射率改变量的0.87%。
因此,气动热环境下热光效应对头罩折射率场的影响远比弹光效应大。
3.2头罩内红外辐射光线传输仿真
头罩光学系统口径为120mm,焦距为250mm,工作波长A为8斗m,光线垂直入射(入射角为O。
)到头罩上,对气动热环境下头罩内传输的红外辐射光线进行光线追迹,得到气动光学头罩出射畸变波面以及相应的点扩散函数和调制传递函数如图2~4所示。
由图2可知,出射畸变波面峰一谷波前误差约为3.85A(0.0308mm),均方根波前误差为1.60A(0.0128mm)。
由图3可知,点扩散函数中心峰周围出现了一些次级蜂,点扩散函数与衍射极限情况下的冲激函数相比,出现了失真。
由图4可知,由于头罩气动光学传输效应的影响,头罩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与衍射极限情况下的调制传递函数相比出现了下降。
图2入射角为0。
时出射畸变波面
量
图3入射角为0。
时点扩散函数
预lp,∞)
图4入射角为O。
时调制传递函数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数值仿真可以得知,为了分析气动热环境下光学头罩内红外辐射光线的传输,获得头罩内红外辐射光线传输的光程差是关键,建立气动热环境下光学头罩有限元模型以及相应的光线追迹方法是可行的,根据光线经过头罩传输后的畸变波前获得头罩光学系统的光学评价函数对分析气动热环境下头罩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RaineKw,Pe山ldAB.IIlstnJmentforMe船血ngtheThemIalCoemcient0fRefhctiveIndexin山eI妇d[J].JoumalofPhysicsE:ScientificInstm眦nts,1985,18:593—597.
[2]吴琳,房建成,杨照华.基于湍流涡模型的气动光学效应影响参数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36(1):97一101.
[3]张义广,杨军,李小丹.光学整流罩的热学性能评价工程试验[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37(s2):556—559.
(下转第64页)
万方数据
.64.航空兵器2010年第5期
0
oQl岛2幺
图4m与Q的变化关系图
4实验结果
Q
仿真实验时,为了避免算法过于复杂,选择滤波模板分为三类,它们分别为保持模板(m=0),传统高斯模板(m=0.25)和BOx模板…(m=1);通过对100幅图像的滤波处理和统计计算,对应的Q值范围分别为Q。
(0,30),Q:(30,80),Q,(80,255)。
用自适应滤波算法对加入高斯和椒盐噪声的细菌图片进行滤波,处理结果令人满意,自适应滤
图5不同去噪算法的滤波效果图波图像纹理更细腻,图像边缘未被模糊化。
处理后的图像清晰可辨,在视觉效果上比单一模板的算法好。
采用自适应模板进行滤波,对图像边缘有保护作用。
图5中图像为截取的滤波效果图。
5结论
本文采用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对椒盐噪声和随机值脉冲噪声处理效果最佳,滤波模板的选择建立在分析当前图像的像素特征基础上,而不是一般的平滑处理,尤其对图像的边缘还具有保护作用。
算法的局限在于Q值的选择建立在对部分图像的统计分析之上,需要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数据统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吕凤军.数字图像处理编程入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洪雨,张弓.基于自适应窗口的sAR图像相干斑抑制[J].雷达与对抗,2003,(4):22—25.
[3]姜玉亭,尹忠科.图像平滑去噪最佳模板选取[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4,2(3):68—71.
[4]吕知辛,黄尊灵.图像平滑的高斯加权平均算法[J].计算机系统应用,1998,(7):41—42.
(上接第58页)
[3]RudinRT.stra】pdowIlstabilizationforIagingseekers:2ndAnnualAIAASDl0InterceptorTechnologyCorlfer-ence[z].1993:1—10.
[4]周瑞青,吕善伟,刘新华.捷联式天线稳定平台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31(9):953—957.
[5]McKerleyCw.AM0delforTwoDegree
0f‰ed伽coupledseekerwithM鹳8Imbalance[c]//usA:IEEE,1996.
[6]董小萌,张平,付奎生.极坐标捷联式视觉导引平台的机电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9,2l(1):
262—265.
[7]穆学桢,周树平,赵桂瑾.AIM一9x空空导弹位标器新技术分析和评价[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4).[8]毛峡,张俊伟.半捷联导引头光轴稳定的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36(1):9—12.
[9]肖仁鑫,张聘义,胡海双,等.滚俯仰式红外导引头稳定平台控制与仿真[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36(S2):363—365.
[10]王志伟,祁载康,王江.滚一仰式导引头跟踪原理[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37(2):274—277.
[11]付奎生.两轴捷联稳定跟踪平台关键技术分析[J].电光与控制,2009,16(7):53—55.
(上接第61页)
[4]孟庆超,段萌,张运强,等.红外空空导弹整流罩技术的新进展[J].航空兵器,2008,(2):24—27.
[5]刘毅,陈松林,鲁星.某型号产品光学系统整流罩排故启示[J].航空兵器,2004,(5):43—45.
[6]KeIeincA.0pticaIDistonioncoemcientsofH讪P0werL船erwindow[J].OpticalEngineering,1990,29(4):343—350.
[7]AuRH.0pticalwindowsysterIls[c]//Proceedingof
SPlE,19E}0,644:243—253.
[8]张亚萍,范志刚,许士文.导弹侧窗中的光传输效应[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39(9):1462—1465.
[9]刘纯胜,张天序,李晓彤.无规则非均匀折射率场描述[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36(1):127一130.[10]陈澄,费锦东.侧窗头罩高速层流流场光学传输效应数值模拟[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5,34(5):548—
552.万方数据
气动热环境下高速飞行器光学头罩光传输分析
作者:范志刚, 肖昊苏, 李辉, 潘国庆, 李福巍, FAN Zhi-gang, XIAO Hao-su, LI Hui , PAN Guo-qing, LI Fu-wei
作者单位:范志刚,肖昊苏,李辉,FAN Zhi-gang,XIAO Hao-su,LI Hui(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光学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01), 潘国庆,李福巍,PAN Guo-qing,LI Fu-wei(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河南,洛阳,471009)
刊名:
航空兵器
英文刊名:AERO WEAPONRY
年,卷(期):2010(5)
被引用次数:1次
1.Raine K W;Penfold A B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the Thermal Coefficient of Refractive Index in the Infrared[外文期刊] 1985
2.吴琳;房建成;杨照华基于湍流涡模型的气动光学效应影响参数分析[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7(01)
3.张义广;杨军;李小丹光学整流罩的热学性能评价工程试验 2008(z2)
4.孟庆超;段萌;张运强红外空空导弹整流罩技术的新进展[期刊论文]-航空兵器 2008(02)
5.刘毅;陈松林;鲁星某型号产品光学系统整流罩排故启示[期刊论文]-航空兵器 2004(05)
6.Kelein C A Optical Distortion Coefficients of High Power Laser Window 1990(04)
7.AU R H Optical Window Systems 1990
8.张亚萍;范志刚;许士文导弹侧窗中的光传输效应[期刊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09)
9.刘纯胜;张天序;李晓彤无规则非均匀折射率场描述[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7(01)
10.陈澄;费锦东侧窗头罩高速层流流场光学传输效应数值模拟[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5(05)
1.范志刚.裴扬威.张亚萍.张郡.何艳磊.FAN Zhi-gang.PEI Yang-wei.ZHANG Ya-ping.ZHANG Jun.HE Yan-lei气动环境下窗口光传输的分析方法[期刊论文]-宇航学报2007,28(4)
2.范志刚.肖昊苏.李辉.FAN Zhi-gang.XIAO Hao-su.LI Hui气动光学头罩光传输数值仿真[期刊论文]-应用光学2011,32(2)
3.殷兴良.Yin Xingliang现代光学新分支学科--气动光学[期刊论文]-中国工程科学2005,7(12)
4.范志刚.张亚萍.裴扬威.张郡.何艳磊.FAN Zhi-Gang.ZHANG Ya-Ping.PEI Yang-Wei.ZHANG Jun.HE Yan-Lei气动热环境下高速飞行器光学窗口光传输数值仿真研究[期刊论文]-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7,26(5)
5.陈连忠.张嘉祥.费锦东.CHEN Lian-zhong.ZHANG Jia-xiang.FEI Jin-dong气动加热对红外成像的影响试验研究[期刊论文]-激光与红外2009,39(1)
6.杨晓颖.刘纯胜.顾永其高速飞行器红外制冷头罩设计[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2004,33(6)
7.范志刚.肖昊苏.高豫强.FAN Zhi-gang.XIAO Hao-su.GAO Yu-qiang气动热环境下高速飞行器光学头罩特性分析[期刊论文]-应用光学2009,30(3)
8.孙小兵超大型冷却塔风压分布的空气动力学计算[会议论文]-2010
9.费锦东红外成像末制导用于高速导弹的系统技术研究[会议论文]-2005
1.杨荣慧.陈澄气动光学数字图像校正工程应用方法探索[期刊论文]-现代防御技术 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