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青花五彩婴戏纹将军罐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初青花五彩婴戏纹将军罐
通高19.4厘米,罐高12.6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11.4厘米。

该青花五彩将军罐,直口、丰肩、敛腹、矮圈足;内外满釉,内白釉,外白地青花五彩,仅足端和其两侧露胎,有火石红。

罐盖作帽盔状,宝珠顶、弧壁、外撇宽沿,子母口略内敛;内外满釉,内白釉,外白地青花五彩,沿内侧露胎,有旋削痕,子口外侧露胎,内侧近端部旋去一周釉。

盖罐盖时,子口套入罐口内。

其釉上五彩有红彩、绿彩、黄彩、褐彩。

将军罐,因其宝珠纽的罐盖与将军头盔相似而得名。

最早见于明嘉靖、万历时期,至清顺治朝基本定型,康熙年间大量盛行。

顺治朝的将军罐,罐身较粗矮,直口、丰肩、敛腹,多平面砂底。

康熙朝将军罐,在顺治朝的基础上呈现多样化的面貌。

该罐罐身纹饰分为三层,每层以青花单圈间隔:直口外侧绘一周连续如意头边饰,依次一青花、一红彩、一青花、一绿彩,交替排列。

肩部饰一周蕉叶纹,也是青花与红彩、绿彩交替排列,蕉叶的叶脉部位均用较深本色描绘,青花与红彩蕉叶中心的叶茎部位留白,绿彩蕉叶不留。

罐身主题纹饰为通景式庭园婴戏图,庭园内有16个童子嬉戏其中,童子有单髻,有双髻,有着绸衫者,有着肚兜者。

曲折栏杆左侧尽头有湖石丹桂,树下站一着衫童子,坐二童子,一着衫,望杆上立鸟;一着肚兜,望向另一个拿着玩具的童子。

栏杆处还有二童子,年龄较小者意欲让较大者捕捉杆上立鸟。

栏杆外侧有两座起伏的丘陵,右侧尽头为湖石松树,连着假山。

假山下有三个童子围着一水缸玩耍。

假山右侧有一株柳树,柳树左侧一童子在捉柳絮,右侧三童子前后行走,最前走着一着衫童子,后面跟两名着肚兜的童子,一个手里举着一枝荷叶为前者遮阳,另一个手里举着一枝莲花。

柳树右侧连着一列低矮湖石,旁边一着衫童子举着一枝丹桂,另两童子坐地嬉戏。

空中翻飞着红色飘带云和褐绿色蝴蝶;山石和地面点缀着红花绿草。

罐胫部绘制石菖蒲和兰草。

罐盖面绘相对二童子,一着衫童子手持一鹿角状物,立于栏杆间;一着肚兜童子手持一枝莲花,坐于蕉叶上,之间绘山石、花草、蝴蝶等。

罐底白釉,釉下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嘉靖年制”。

将儿童形象作为瓷器的装饰图案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之后,从宋金至明清在瓷器上广为流行,成为瓷器上的传统装饰纹样。

而像这件藏品所绘的十六子婴戏图在明代永乐青花上就已经出现,此后各朝皆有,至明嘉靖时极为风行。

这件藏品上所绘婴戏纹除了展示欢乐童趣之外,尚有吉祥含义,如手持莲花童子意为“连生贵子”,手持桂枝童子意为“登科及第”。

连生贵子的典故最初来源于佛教故事。

《杂宝藏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波罗奈国有一座仙山,梵志住在上面。

一天,一只母鹿舔食了他的便溺后生下一女,被梵志收养。

女孩长大后,嫁给了国王梵豫,并被立为第一夫人。

谁知怀孕后却生下一朵千叶莲花,便被装入篮子扔进河里。

篮子顺水漂至下游,被乌耆延王捞了上来,打开一看,千叶莲花每片叶子上均有一小儿,于是他将他们全部收养了下来,小儿长大之后,个个都成为了大力士。

由此,民间借用立于莲花上的童子形象来代表多子多福,后来,又演变为手持莲花的童子。

莲花开于阴历七月,适逢七夕,民间过七夕节时,有儿童手持荷叶或手持莲花在大街小巷游行嬉戏的习俗,是模仿一种名为“磨喝乐”的童子塑像,这种塑像即为童子手持荷叶,是在七夕时被买来供养,以求多子多福。

而“磨喝乐”这个名称来源于佛经“摩侯罗”。

还有以蜡铸成的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作成凫鹰、鸳鸯、龟鱼、婴儿玩偶等形状,供人们浮在水上玩耍,称之为“水上浮”。

该藏品画面中,三童子围着水缸玩耍的或许就是这种蜡制的水上浮。

据此,可以看出这件藏品所绘的画面,反映的应是民间七夕童戏之乐。

桂树枝叶繁茂,四季常青,每年农历八月,桂花盛开。

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栽培于庭园之中。

我国古人常用它来赞喻秋试及第者,称“登科”为“折桂”。

藏品画面中手持桂枝的童子即意为折桂。

唯一不妥的是,莲花开于阴历六月,而桂花开于阴历八月,花季不同,却盛开于同一画面,看来,绘者只是取其吉祥之意罢了。

这件藏品虽为明嘉靖款识,但却是清初之物,理由如下。

该藏品圈足的做法呈现清初特征。

康熙时器物的底足出现一种“二层台”的做法,所谓二层台就是在圈足外墙旋削一圈釉,露出胎体,使釉不能抵达足端,从而形成两个不等高的面。

着地的足端有的作齐平的方形,有的作略圆的泥鳅背状。

此时还有一种双圈足的做法,是在圈足内的底面上,紧靠圈足处挖一圈沟槽,槽内无釉,形成双圈足,外圈足着地,内圈足悬空。

有时将这两种足的处理方法结合,形成二层台双圈足。

二层台的做法始于康熙,双圈足的做法晚明就有,顺治时加以发展,康熙时蔚然成风。

该藏品的圈足即是呈现向二层台双圈足过渡的做法,圈足外墙旋削了一圈釉,露出胎体,圈足内底面紧靠足处亦旋削掉一圈釉,不过尚未形成沟槽,足端呈略圆的泥鳅背。

所以这件藏品足的特征显示它的年代为清初。

该藏品底款的写法接近清初。

将该藏品底款与明嘉靖同类底款对比,相当接近,若不反复分辨,几乎看不出区别来。

嘉靖年款中的“靖”字,一般左边的“立”位置靠上,位于“青”字肩上,该藏品底款的“靖”字,“立”的位置稍稍靠下一点。

这种“立”的位置微微下沉的“靖”字写法,正是后代仿品的特征。

明末清初皆喜仿写嘉靖年款,而以康熙早期所仿最为相象,字体非常接近。

所以,底款的特征是清初。

该藏品釉面特征接近清初。

清代白釉面微微闪青色,这是区别于明代白釉面的一个特征,该藏品白釉处即白中泛青。

清初,器底的釉面由于施釉较薄,往往因气泡或缩釉而产生小的棕眼,这在该藏品内底清晰可见。

该藏品青花和彩的特征为清初。

嘉靖青花为回青与石子青的混合青料,色调呈特殊的紫蓝或青金蓝色,并有晕散现象。

清初所用青料为浙料,青花五彩中青花的呈色青中微泛黑灰,无晕散,与该藏品釉下青花呈色一致。

嘉靖五彩,彩层较为厚重,顺治、康熙五彩施彩较明代匀薄,该藏品彩层较薄。

嘉靖红彩为浓重的枣皮红色,康熙红彩虽然也是矾红彩,但色泽鲜亮,而此藏品的红彩鲜亮明丽。

嘉靖绿彩多用孔雀绿,这是嘉靖五彩的突出特点。

顺治、康熙前期,绿彩呈色多样,以水绿最为多见,该藏品之绿即为水绿。

该藏品纹饰画法接近清初。

明嘉靖、万历时五彩只重色彩而不注重人物形貌,而顺治、康熙前期的五彩,绘制时多运用焦墨笔法勾勒纹饰轮廓,笔锋劲道,且人物面部仅勾勒轮廓线,不填彩。

该藏品人物形象丰满,神态生动,树干、山石多以重彩勾勒,接近清初画法。

需要补充的是,该藏品胎体较为轻薄,且足部露胎处有火石红,这些都是明代特征,似乎与将其年代定为清初相矛盾。

实际上,顺治、康熙朝瓷器虽大多胎体厚重,但其仿明代年号款的器物却大都胎体轻薄。

清代由于胎泥洗练精细,杂质较少,露胎处无火石红,这主要是在乾隆以后,顺治、康熙朝有的器物露胎处仍可见火石红。

综合以上六点考虑,将这件青花五彩婴戏将军罐的年代定为清初应是比较合适的。

清初,各地战乱尚未平息,清政府尚无暇顾及瓷器生产。

御窑厂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被焚毁以后,基本停烧,此时尚未完全恢复。

从明代晚期至清代初期,景德镇制瓷业的主体是民窑,生产十分兴旺发达,窑场集中分布在现景德镇的市区内,窑场分布密集,产量巨大。

正如成书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篇所说:“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

顺治时,宫廷曾数次指派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大都未烧制成功。

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国朝建厂造陶,始于顺治十一年,奉造龙缸,……未成。

十六年,奉造栏板,……亦未成。

十七年,巡抚张朝璘疏请停止。

”但也有少数成功之作,如北京雍和宫佛座前之青花云龙纹香炉,上有青料楷书“顺治八年江西监察奉敕敬造”。

康熙十年景德镇再次奉旨烧造祭器。

康熙十三年,由于清廷与吴三桂的战乱,景德镇的窑业几乎被破坏殆尽。

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派内务府工部司员各一人往江西烧造瓷器,标志着自明代万历以来,废止的御窑厂制度正式恢复。

康熙十九年八月,景德镇御窑厂开始奉旨烧造御器,此后经年烧造,每年分限解京,景德镇窑业再度繁盛起来,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了一个新的生产高峰。

五彩是由多种色彩绘制图案的瓷器釉上彩名。

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文献记载,明宣德时已经出现五彩。

现今发现较早的是明成化时的五彩器,之后明弘治、正德朝也有生产,但数量较少,到明嘉靖、万历时期才成为彩瓷的主流。

明嘉靖、万历时的官窑五彩器有两个品种:一种是单纯的釉上彩瓷,较为少见,以红、绿、黄三色为主色。

一种是青花五彩器,为主要品种,即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但不同于斗彩。

斗彩虽然也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但青花是主色,是以青花勾勒图案轮廓五彩填色,或主要以青花绘制图案五彩加以点缀。

而青花五彩器只是将釉下青花作为诸多彩色中之一种——蓝色去使用。

并且斗彩画面疏朗雅致,而嘉靖、万历的青花五彩特别是万历时期的,则器身布满花纹,色彩浓艳,尤其突出红色。

纹饰以禽鸟、人物、龙凤为主,配有山石、花果等辅助纹饰。

器形有瓶、盘、罐、盒、笔架、笔管等。

制作时先以青料在胎体上绘制所需的蓝色花纹部分,再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以各种彩色在釉上描绘纹饰,再入炉低温烘烧而成。

清初,青花五彩器的制作基本承袭自明嘉靖、万历时期。

釉下青花所用之青料,一般都是“浙料”,乃明代晚期所用之上等料,为衢、信两郡山中所产。

釉上五彩有红、黄、绿、蓝、褐等,画面中仍突出红色,构图一般比较简单,笔法流畅。

清代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影响,民窑瓷器绘画,写意、写实并存;官窑瓷器图案,趋于形式化,构图拘泥、繁缛,用笔细致入微。

康熙时五彩极盛,其工艺上的突出成就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于是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

制作过程简化,先高温烧制好白瓷,在其上绘彩,入彩炉低温烧成即可,少了描绘釉下青花的工序,不但缩短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也提高了产品烧成率。

除上述白地彩绘外,还有色地彩绘,如黄、绿、黑、米色地等,尤其珍贵的是珊瑚红地,底有“康熙御制”款。

这时的彩色也较明代丰富了许多,并在画面上加入金彩。

但图案比较刻板,不如民窑奔放活泼。

民窑画风深受明末画家陈老莲的影响,以蓝、红、黑色线条简练有力地勾勒人物轮廓,再平涂上色。

清初,青花五彩器的纹饰题材多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曲、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画,也有一些仕女、婴戏、云龙、凤、狮子穿牡丹、鱼藻、牡丹、折枝花、莲瓣、山石纹等。

款识有顺治、康熙年款,有年号纪年,也有干支纪年。

还有仿写前朝年款的,多以仿明宣德、成化、嘉靖年号款为主,如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造、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等。

雍正朝由于粉彩盛行,五彩渐趋衰落。

清朝后期至今,五彩仍有零星烧造,但只是作为仿古瓷而生产,因而也称“古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