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资料[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
地理位置:遵义古称播州,有1300余年历史。
遵义市是中国贵州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贵州省北部,为贵州第二大城市。
战国时期属邑国,附属于夜郎。
古为梁州之域,“遵义”之名出自《尚书》:“无偏无跛,遵王之义”。
遵义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生产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而驰名中外。
遵义会议会址坐落在遵义市老城,多年来,游客骆驿不绝。
遵义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依大娄山,南临乌江,古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镇。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为了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
名胜古迹:遵义荟萃了当年红军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兵逼贵阳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诗上的精华。
红军当年在遵义的诸多革命活动留下了丰富的珍贵遗迹。
不完全统计,全市的红色旅游资源现有近百处。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
这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高墙垂门,巍巍峨峨。
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
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
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室内陈设,基本上是当年开会时的原貌。
会址大门临街,大门正中高悬巨匾,毛泽东1964年手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苍劲有力,金碧辉煌。
遵义会议否定了从第四次反围剿以来以博古为首的三人团的军事路线,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陈运和才写了诗《致遵义红楼》。
是国家AAAA级景区。
“在所有的革命旧址中,毛泽东只为遵义会议会址一家亲笔题写了址名。
”费侃如说。
历史典故:遵义名人辈出,郑珍、莫友芝并称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黎庶昌两度出使日本,至今饮誉扶桑;殿试探花杨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活跃于30年代文坛的才女卢葆华,虽英年早逝,却才华横溢;国内近代文坛前辈,著名文学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义。
困难:1934年底,湘江战役,空前悲壮,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
进入贵州境内,红军面对40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兵力悬殊为长征以来之最。
这也是命运转折之机。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后,智取遵义城,中共中央随即召开为期3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中国革命的命运之舟历经曲折后,终于峰回路转、绝地逢生。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惨烈一战,并没有让中国革命走出危局,蒋介石布下重兵,等候红军北上。
何去何从?从湘南通道到黔北黎平,毛泽东等与“左”倾领导者一路争论。
1934年末至1935年初的3周内,中央连续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采纳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去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道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并确定了西渡乌江的行动方针,并排除了李德的军事指挥。
乌江,自西南向东北斜穿黔地,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全长千余公里,集中落差2000余米,堪称天险。
站在横跨乌江的江界河大桥上,从263米高处眺望下方,绝壁如刀,湍流似箭,滔滔大江,滚滚而去。
当地古来即传:“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
”
1935年1月1日至1月6日,红军分别在江界河、回龙场、茶山关三个渡口强渡乌江,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智取遵义城。
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
血的事实,宣告了王明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悲愤交加广大官兵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湘江惨败直接导致遵义会议召开
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
意义: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老城的一幢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历时3天的遵义会议,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失败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把中国革命一步一步引向胜利。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年逾七旬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党史专家费侃如这样评价道:“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其意义极为深远”。
湘江惨败直接导致遵义会议召开
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
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他就是毛泽东。
他标志着毛蒋斗法的时代的来临
同时也预示蒋介石极其国民党末日的开端。
毛泽东以其卓越军事才能少有的勇气和胆量
力挽狂澜于即倒
救红军于危局
昔日屡战屡败损失惨重的三万红军将士在毛泽东率领下立即恢复了活力
四渡赤水创造无数耳熟能详的经典战例胜利到达陕北
几年后这三万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15年后三万英勇红军汇成百万大军渡过长江
18年后在上甘岭上重创联合国军威震世界!!!
四渡赤水:
位置:赤水河为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古称安乐水,在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
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上游称鱼洞,东流至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梯子岩,水量增大,称毕数河,经贵州省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县入长江。
一首在赤水河流域流传甚广的民谚: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
从民间认知的层面展示出孕育在这一方水土中深厚的酿酒文明底蕴。
清代诗人曾有“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的咏句赞美赤水河。
每年的端午节至重阳节,因雨季来临而河水呈赤红色,而重阳节至第二年端午节之间,河水则清澈透明。
名胜古迹:贵州茅台酒。
四渡赤水纪念馆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古镇,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9年免费开放。
困难:圈北上抗日。
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为红军北上必经之路,
四度赤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打响的
1935.1.28土城之战突遇川军助战,为避敌锋芒,
1935.1.29一渡赤水河迫使国民党军汇聚川南,此时黔北(贵州)空虚
毛当机立断乘遵义空虚杀他个回马枪
2.18-21红军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贵州,成功把国民党大部队甩开三天路程,打乱敌人部署,刚刚送走红军的黔军惊魂未定,没想到红军神兵天降再次兵临城下,蒋介石此时如梦方醒,
黔军方寸大乱,5日内红军攻克娄山关、再占黔北重镇遵义,黔军守将一直逃到乌江边,慌乱中砍断浮桥,来不及过江士兵纷纷掉进河里,
遵义战役一举仟灭黔军吴奇伟两个师八个团,俘敌三千,取得了湘江惨败以来第一个大胜利,使疲惫的红军得到补给,一扫湘江惨败的阴霾,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嚣张气焰。
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国军围剿以来的最大耻辱,蒋介石被打疼了,又指挥大部队向遵义杀来。
3月16日至17日毛命令红军虚张声势三渡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大部队则隐蔽起来,待敌人大军向西再次追至川南之际,毛泽东立即决定,乘敌不备主力折兵向东,红军在国民党重兵集团的缝隙中,
神不知鬼不觉中于3月21日晚四度赤水,
并31日南下突破乌江,成功把几十万追兵甩在北岸,兵峰直逼贵阳。
毛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可以说,四度赤水,毛蒋双方战略谋划水平,高低立现,毛泽东以非凡的胆略和智慧,导演了四渡赤水这一精彩绝伦的战争活剧!!
一渡赤水,摆脱被动。
中央红军从遵义地区北上,拟夺取土城、赤水县城,北渡长江,受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堵截,在土城战斗中陷于被动。
毛泽东果断决定,红军主力分三路于1935年1月29日西渡赤水河,改向云南扎西地区前进。
二渡赤水,避实击虚。
这时蒋介石判断红军仍将北渡长江,企图围歼红军于云南扎西地区。
毛泽东指挥红军避实击虚,挥戈东进,于1935年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向国民党军队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进攻,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两个师又8个团,毙伤俘敌5400余人,取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中央红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急忙从武汉飞到重庆,亲自策划新的围攻,企图用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术,东西封堵,南北夹击,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
毛泽东当机立断,指挥红军主力再度西进,于1935年3月16日至17日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次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
红军的行动,迫使蒋介石调整部署,令各路国民党军急进川南,防堵红军北渡长江,欲聚歼红军于古蔺地区。
蒋介石声称这次再不歼灭红军,“何颜再立于斯世”。
四渡赤水,跳出合围。
正当各路国民党军纷纷扑向川南地区时,毛泽东毅然决定“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而向东”,于1935年3月21日晚至22日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随即,红军从北上的敌重兵集团之间分路向南急进。
蒋介石判断红军又将进攻遵义,便策划在这一地区将红军“一网打尽”,他由重庆飞抵贵阳督战。
毛泽东以红9军团佯动,吸引敌军向北,率红军主力继续南进,渡过乌江,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围圈,把敌人的重兵集团甩在了乌江以北。
典故:横断山,
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1] 。
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qián)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过程:1935.1.28土城之战突遇川军助战,为避敌锋芒,
1935.1.29一渡赤水河迫使国民党军汇聚川南,此时黔北(贵州)空虚
毛当机立断乘遵义空虚杀他个回马枪
2.18-21红军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贵州,成功把国民党大部队甩开三天路程,打乱敌人部署,刚刚送走红军的黔军惊魂未定,没想到红军神兵天降再次兵临城下,蒋介石此时如梦方醒,
黔军方寸大乱,5日内红军攻克娄山关、再占黔北重镇遵义,黔军守将一直逃到乌江边,慌乱中砍断浮桥,来不及过江士兵纷纷掉进河里,
遵义战役一举仟灭黔军吴奇伟两个师八个团,俘敌三千,取得了湘江惨败以来第一个大
胜利,使疲惫的红军得到补给,一扫湘江惨败的阴霾,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嚣张气焰。
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国军围剿以来的最大耻辱,蒋介石被打疼了,又指挥大部队向遵义杀来。
3月16日至17日毛命令红军虚张声势三渡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大部队则隐蔽起来,待敌人大军向西再次追至川南之际,毛泽东立即决定,乘敌不备主力折兵向东,红军在国民党重兵集团的缝隙中,
神不知鬼不觉中于3月21日晚四度赤水,
并31日南下突破乌江,成功把几十万追兵甩在北岸,兵峰直逼贵阳。
这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吓得魂飞魄散,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子马匹,随时准备逃跑。
一面严令云南军阀火速“救驾”。
这一着,早在毛泽东的预料之中。
行军中毛泽东在雨中展开地图画了一条大大的弧线:“只要将守金沙江(长江)的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就在滇军部队昼夜兼程东调贵阳之际,红军却绕过贵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直插云南。
云南军阀大惊失色,一面向蒋求救,一面将云南北部金沙江军队南下增援。
这样,重兵布防的金沙江防线就空了。
期待已久的渡江北上时机终于到了
4月29日,中央军委发出万分火急的指示抢度金沙江
,红军一部进抵距昆明15公里处,沿途张贴标语虚张声势,造成了进逼昆明之势。
使昆明守敌不敢应战
红军主力趁机掉头向北日夜兼程以日行百里的速度直驱金沙江,
并于1935.5.3日……5.9日,
7天7夜,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大摇大摆地巧度金沙江北上,将国民党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
敌人的追兵赶到南岸时,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毛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可以说,四度赤水,毛蒋双方战略谋划水平,高低立现,毛泽东以非凡的胆略和智慧,导演了四渡赤水这一精彩绝伦的战争活剧!!
评价: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是运动战的经典战例。
毛泽东后来谈到四渡赤水,认为这是他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在习水县土城镇长征街有四渡赤水纪念馆。
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
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金沙江
位置: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宋代因为沿河盛产沙金,“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河中出现大量淘金人而改称金沙江。
金沙江还有丽水、马湖江、神川等。
过程:这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吓得魂飞魄散,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子马匹,随时准备逃跑。
一面严令云南军阀火速“救驾”。
这一着,早在毛泽东的预料之中。
行军中毛泽东在雨中展开地图画了一条大大的弧线:“只要将守金沙江(长江)的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就在滇军部队昼夜兼程东调贵阳之际,红军却绕过贵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直插云南。
云南军阀大惊失色,一面向蒋求救,一面将云南北部金沙江军队南下增援。
这样,重兵布防的金沙江防线就空了。
期待已久的渡江北上时机终于到了
4月29日,中央军委发出万分火急的指示抢度金沙江
,红军一部进抵距昆明15公里处,沿途张贴标语虚张声势,造成了进逼昆明之势。
使昆明守敌不敢应战
红军主力趁机掉头向北日夜兼程以日行百里的速度直驱金沙江,
并于1935.5.3日……5.9日,
7天7夜,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大摇大摆地巧度金沙江北上,将国民党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
敌人的追兵赶到南岸时,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评价:毛泽东在《长征》中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表达了红军长征的艰难。
为了巧渡金沙江,红军在此战前威逼昆明,迫使敌人调回部分兵力,使防守金沙江的兵力和滇北兵力减少,为红军渡过金沙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调动了敌人的兵力后,红军又以一昼夜行进100公里的速度,快速赶到金沙江边,并偷渡成功,牢固地控制了渡口,为大部队渡江创造了条件。
通过广阔战场上的机动战,调动和打击敌人,并最终实现渡江北上,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是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使红军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