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语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星星变奏曲
夜幕降临,仰望星空,心中不禁吟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杜牧心中的星星;“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这是郭沫若眼里的星星;“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摩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这是史铁生笔下的星星……在他们那里,星星是孤独,是美好,是思念,是……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重点)
2.反复吟诵,感知本诗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语言美。
(难点)
3.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及对人性自由的追求。
(重点)
一、新课导入
宇宙之大,包罗万象,星系万里。
大家对星星的认识很有限,我们只知道天上的星星离我们很远,我们只知道天上有牛郎星和织女星,我们只知道美丽迷人又神秘的星座出现在神话故事或虚幻小说中,我们只知道那些对星星寄予的美好心愿从来都没有实现……那么诗人江河在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里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变奏曲”呢?让我们一起去体会。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生字注音
凝.望(nínɡ) 颤.动(chàn) 闪烁.(shuò)
冻僵.(jiānɡ) 寂寞.(mò)萤.火虫(yínɡ)
覆.盖(fù)疲倦.(juàn)朦胧
..(ménɡ lónɡ)
2 生词注解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安慰:因精神得到满足而心情安适。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闪闪烁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朦朦胧胧:不清楚,模糊。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呆板,不灵活。
3 作者名片
江河,诗人。
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与舒婷、顾城、北岛、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
阳和它的反光》等。
他在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4 背景追溯
本诗选自《上海文学》1980年第5期。
诗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回想风雨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自己质朴的愿望,写下了这首小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自身的苦闷和迷茫。
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生和现实的表现。
5 文体知识
朦胧诗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听读朗诵,体会朗读节奏与情感,并思考以下问题。
1 应怎样朗读诗歌的这两小节?
【交流点拨】第一小节的朗读应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应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
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例如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2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交流点拨】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二)深层理解
这首诗分为两个小节,每个小节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第一小节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比喻以及一系列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第二小节用“谁愿意”“谁愿意”“谁喜欢”开头也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系列阴冷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寒冷、严酷现实的否定,对温暖与光明的追求。
(三)走进语言
1 诗的第一节中运用了两个“谁不愿意”和一个“谁不喜欢”有何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用三个否定形式的反问,一唱三叹,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表达的意思都是肯定的,即人人都希望拥有诗一样的生活,人
人都愿意拥有夏夜般安宁温馨的生活,人人都喜欢鸟语花香的春天般的生活。
2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交流点拨】“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交流点拨】“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四)走进写法
1 运用象征,意境优美。
这首诗以“星星”象征光明,用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境界,而用冰雪、吹落的星星等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使得这首诗意境优美,含蓄朦胧,令人回味。
2 对比巧妙。
一是意象对比。
全诗描绘了两组截然相反的意象,将幸福与苦难、温暖与寒冷、温馨与孤苦、生机与死寂相互比照,写出理想世界的无限美好及现实生活的无比黑暗。
二是感情对比。
诗中既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否定,也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对比鲜明,感情浓郁,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五)走进主题
这首诗歌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象征光明,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但不失坚定的希望。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试用“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