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形成: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定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特征:
1、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历史文化的积淀;
社会化、多功能、有机的整体;复杂的、动态的综合体。

发展: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二、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几个方面: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完善的基础设施。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化的过程
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
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
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
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
城市化的三种模式
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
过度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
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王城、诸侯城、采邑城(三级)
《管子·度地篇》中,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称为“王城”的小城。

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

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Forum)。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路易十四在巴黎城郊建造凡尔赛宫,改建了附近整个地区。

凡尔赛的总平面采用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这种形式对建筑艺术、城市设计及园林均有很大的影响,成为当时城市建设模仿的对象。

西特(Camillo Sitte)的《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力求从城市美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解决当时大都市的环境问题、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
近代工业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矛盾。

城市中的多种矛盾也日益尖锐——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首先危害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妨碍了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

因此从全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城市规划理论。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1)托马斯·莫尔16世纪提出乌托邦(Utopia)——针对资本主义城市与乡村的脱离和对立,私有制和土地投机等所造成的种种矛盾,乌托邦中有50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

(2)康帕内拉1602年提出“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傅立叶提出理想社会以“法郎吉”(Phalange)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
成的公社,生产与消费结合,不是家庭小生产,而是有组织的大生产。

(4)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New Harmony)”,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

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E·Howard and“Garden City”
1898年10月将其学说思想以《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To-mor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一书正式出版。

1902年再版时,将书名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

将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等都提出了见解。

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3、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他的追随者恩维(Unwin)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并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第一代卫星城(居住性卧城)。

第二代卫星城为半独立城镇,不同于“卧城”,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工作。

第三代的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

以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Milton—Keynes)为代表。

规模大的卫星城可提供多种就业机会,有条件设置较大型完整的公共文化生活服务施,吸引较多的居民,减少对母城的依赖。

卫星城镇的发展过程——由“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到大。

英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卫星城,人口在5~8万之间,60年代后的卫星城,规模已扩大到25~40万人。

4、《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宣言
柯布西耶1922年发表了《明日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一书,“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范式的里程碑,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现代城市规划的观念展示。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通过用地分区来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使人流、车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撑。

1933年CIAM召开的第四次会议的主题是“功能城市”,通过了由柯布西耶倡导与亲自起草的《雅典宪章》。

《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当时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核心是提出了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思想,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发展、实践影响最为深远。

认为城市中的诸多活动可以被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基本类型—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

1977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
环境的和谐问题。

5、邻里社区、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欧洲,出现一种“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的居住区规划思想。

“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首先考虑幼儿上学不穿越交通道路,“邻里单位”内要设置小学,以此决定并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一些城市的重建和卫星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在“邻里单位”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小区规划”的理论。

将小区作为一个居住区构成的“细胞”,扩大其规模,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而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的界线(如铁路、河流等)为界。

在这个范围内,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的道路系统与四周的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划分。

60年代后,对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而是将解决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提高到重要位置,社区规划的概念逐步兴起。

6、有机疏散思想
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The City—Its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一书,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

有机疏散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当分散的离心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会出现分散的现象。

从土地产权、价格、城市立法等方面论述了有机疏散的必要和可能。

7、区域规划的理论
从区域、国土的范围来研究有关社会、经济、资源、交通等各方面问题。

从地区着眼,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分布进行整体思
考和规划调节。

(盖迪斯提出集合城市(组团城市)和区域规划概念)大城市把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社会单位和城市体系来研究,进行大城市地区规划。

三、城市规划学科的新发展
规划学科的发展主要表现:
1.宏观研究的扩展与微观研究的深入;
2.交叉科学研究城市问题;
3.重视城市规划的时间要素;
4.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5.人居环境科学;
6.建设生态城市;
7.“全球城”理论。

四、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第三章、城市规划工作内容与程序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

二、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特点和原则
(一)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
(二)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三)编制城市规划的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二、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一)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二)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
2、法治性、政策性;
3、地方性;
4、长期性和经常性;
5、实践性。

三、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三个方面:
(1)现场踏勘。

(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分析研究。

四、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1989年通过的《城市规划法》和1991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具体各个阶段的有关内容。

城市规划系列
上一级国土规划本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
城市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一)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1.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

2.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3.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布局。

4.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

纲要成果以文字为主,辅以示意性图纸,比例为1/2.5万~1/
10万。

(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
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5年。

总体规划成果分为两个部分:
规划文件——文本、附件(说明书和基础料汇编)
规划文本是对城市规划各项目标和内容的规定性要求
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
规划图纸
比例尺:大中城市1/10000~1/25000
小城市1/5000~1/10000
建制镇1/5000
(三)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
(四)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区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2、分区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分区位置图、分区现状图、分区土地利用及建筑容量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

图纸比例为1/5000。

(五)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
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
收入附件。

规划文本中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

图纸比例为1/1000~l/2000。

(2)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
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

图纸比例为l/500~l/2000。

五、解放后我国城市规划的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城市工作重点放在恢复和发展工业及改造棚户区。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以工业建设为重点,对全国重点城市进行了规划。

(三)1958~1960年的城市规划工作
城市规划出现脱离实际、追求高指标。

(四)1961~1966年的城市规划工作
“三线”建设强调“靠山、分散、隐蔽”,忽视城市在经济建设的作用。

(五)1966~1976年的城市规划工作
城市规划机构被撤销,城市规划建设停滞。

(六)1977-1980年的城市规划工作
1978年和1980年两次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恢复和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及规划法制建设问题。

(七)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工作
城市规划工作转向区域规划和分区规划。

1986年后,加强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土地统一开发、土地有偿使用、住宅商品化;乡镇工业促进了小城镇发展。

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六、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局部调整的决定由城市人民政府作出,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

修改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并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七、城市规划的审批
城市规划的分级审批制度。

(1)城市规划纲要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2)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口
一、城市性质的含义
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由主要部门职能所体现。

二、城市类型
我国按职能分类如下:
1、工业城市;
2、交通港口城市;
3、中心城市;
4、县城;
5、特殊职能城市。

三、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定性分析是全面分析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定量分析是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

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职工、产值、产量)20~30%
主要部门用地结构的比重
四、我国城市规模的分类
特大城市100万人以上
大城市50万人—100万人
中等城市20万人—50万人
小城市20万人以下
最低限6—8万人
城镇2000人以上
五、城市人口的概念
城市人口
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职业
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居住地
城市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
城市人口的构成
年龄构成人口百岁图
性别构成性别比以女性为100
家庭构成家庭人口
劳动构成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
职业构成各个行业
六、城市人口的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
城市人口发展预测的方法
影响自然增长的因素
医疗条件--婴儿成活率高、老人死亡率低
福利条件--劳保条件、产假、脯乳期
计划生育政策--五十年代关于人口的争论、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认识观念--多子多福—一个子女—不要子女
影响机械增长的因素
国民经济发展要求--50年代大发展,60年代初调整,改革开放国家政策--增加对城市的要求
每人用地近百平方米,住宅约20平方米
城市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
投资数万至十万元
城市人口发展预测的方法
计划经济时期的几种预测方法
1、劳动力平衡法
2、职工带眷系数法
3、综合平衡法
市场经济时期常用的方法
第五章、城市用地
一、城市用地概述
(一)城市用地的概念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除此之外,泛义的城市用地,还可包括按照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

我国人均耕地有可能降至联合国所提出的人均耕地的危险线——0.053hm2(0.8亩)以下。

(二)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变更的特性。

2.社会属性——土地已依附于一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力,无论是公有的或私有的形式。

3.经济属性——通过土地自身的价值被社会认可的条件下来体现。

4.法律属性——所实行的地权中部分权益转让等社会隶属形式,都经有法定程序得有立法的支持,因而土地具有明确的法律属性。

(三)城市用地的价值
土地是一项资源具有两方面价值:
1.使用价值
2.经济价值
(四)城市用地的区划
1.行政区划
2.用途区划
3.房地产权属区划
4.地价区划
二、城市用地条件分析与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自然环境
1、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
地耐力(土地承载力)
地质构造
冲沟、崩塌、滑坡
沙土液化、地质断裂带
地下矿藏
2、水文与水资源条件
水文与水文地质
水体的作用:
有利因素:水源、水运、改善气候、泄洪、排水、稀释污水、美化
不利因素:洪水(城市防洪设防准)、淤积(河床高于城市)、污染
水文条件:地表水——流量、流速、水位、水质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存在方式、水深、水位、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等
水资源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总称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流域规划、中水系统、节约用水
解决北方城市缺水的措施节约农用水、南水北调
城市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地面径流比例增加渗透、蒸发比例减少,地下水补给少
地面径流峰值增高排水不畅,城市受淹
3、气候条件
太阳辐射
日照标准日照小时数、无日照日数、卫生条件
建筑间距影响到技术经济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用地
建筑朝向主要能源
温度
温度对城市的影响南方与北方、建筑、采暖、地下管道
热岛效应
逆温层
对流和城市大气污染
风象
风力
风向
玫瑰图
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降水与湿度雨、雪、冰雹等的总称
对城市防洪、排涝、排水及用地有直接影响
雾都
酸雨
4、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地貌分类山地(高、中、低山)、丘陵、平原(高原);台地、阶地、盆地、冲积平原、水系、河漫滩、沙洲、礁石、沟坳等地形地貌与城市规划建设
高程、高差与城市规划建设
高程高原城市的高山反应,滨海(江河)城市的防洪
高差城市道路系统、竖向规划、建筑布置、城市形象
坡度与城市规划建设
有利于城市排水
影响城市道路、铁路、机场等
建设适宜坡度
地形地貌与城市布局形态
平原城市规矩,山区城市自由,水乡城市活泼
三、城市与减灾
1、城市与自然灾害
震灾地面震动、地表断裂、房屋倒塌、引起海啸
水灾山洪、溃坝、冰凌、泥石流、水土流失
风灾台风、龙卷风
2、城市与人为灾害
火灾人为因素居多,窒息
公害水、气、酸雨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很多
原生灾害与次生灾害地震与火灾,暴雨与滑坡、泥石流
3、城市减灾规划
城市生命线保证系统
四、城市用地的选择
1、城市用地的评价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
城市用地的评定结果
一类用地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
三类用地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2、城市用地的选择
选择利用有利自然条件平坦、地耐力高、不受淹、投资少
尽量少占农田尤其保护农田区
保护文物和矿藏
满足建设要求充分利用地形条件
可持续发展
五、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1、城市用地的分类
中国建设部于1990年后制定并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国家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