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面向未来——评《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总第173期)财税与公共管理
以史为镜,面向未来
-评《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
于海峰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广州510320)
写史不是容易的事情,梳理新中国财政70年来改革发展的脉络路径,不
同的学者或有不同的史学观。

历史要为现实、未来所用,那是“有所用”的史
学观;历史就是历史,不被现实牵绊、羁縻甚至误导,那是“无所用”的史学观;
研究历史,要有宏大架构、经纬模型,要力求寻找历史运行的本质规律,那是
“解释的”史学观;历史是不间断的流动,历史事件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但也可
能全无关系,历史研究就是尽可能追求真相,那是“还原的”史学观;历史只对
有兴趣的研究者敞开胸怀,开放完全的真实,史学研究要致力于为进一步研究
提供坚实基础,那是“专业的”史学观;历史最忠实的读者是群众,史学研究要
通俗易懂,走群众路线,那是“通俗的”史学观。

由高培勇教授担任主编的《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以详实的材料、客观的笔触、独到的视角,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建设、财政体制、财政政策、政府债务、财政基础理论七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财政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

丛书将基本内容、主攻方向定位于“三个基本”,即新中 国财政的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在史学研究方法上采取了兼容并包、各取所长的态度,找到了研究的平衡点,因此,这套丛书抓大放小,定性、实证并举,既是“有所用”也是“无所用”,既是“解释的”也是“还原的”,既是“专业的”也是“通俗的”。

《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基于翔实的史料和
分析,指出每一个国家的财政史都深刻记录了经济的发
展、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演变。

由破而立而变,新中国财
政运行诞生于全新的历史起点,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经济
体制,其间的变动、变迁、变革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书以财税体制变迁为主线,将新中国财政70年的历史
进程划分为九个时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
195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大跃进”
和五年调整时期(1958—1965)、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7)、以“放权让利”为主调的改革时期(1978—1993)、跨上“制度创新”之路的改革时期(1994—1997)、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时期(1998-2002)、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时期(2003—2012)、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时期(2012—)。

这种分期法不仅勾勒了新中国财政的阶段性特征,也体现了历史运行的内在连续性。

新中国财政运行在1953年
■作者简介:于海峰(1965-),男.内蒙古赤峰人,广东财经大学校长,教授。

111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和1978年前后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变化.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航程。

在1953年至1978年间,随着私人产权的消灭,国有工商业上缴的收入成为国家的主要收入形式,在支出方向上也有鲜明的特点,主要用于国有企业的再生产和其他公共支出=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从分配领域入手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中国的财政运行无论在收入来源还是在支出方向上都出现了重大变化,借用丛书里的概括,就是回归“公共性”用粗线条勾画法对新中国财政运行轨迹进行描述,纲举目张、一目了然丛书在新中国财政运行轨迹的刻画方面兼顾了阶段性与连续性,粗细得当、布局有度,以史料说理,以史实服人,令人印象深刻
所有人类生活无非历史。

《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新中国的财政史,成为现实财政运行的重要经验和借鉴提升财政史的地位,让财政史更多地“显学化”,或许就要在史学观的取向上下功夫。

《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以“无所用”的姿态求“有所用”的功效。

我们研究历史、牢记历史,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但是,历史不能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尽管任何存在都是经由人们的感觉、直觉改造而成为认知世界中的存在,但存在并不等于存在本身,这决定了人的认知具有无限接近存在的可能:研究财政史有其“功利”的一面.要让历史和历史规律成为现实的借鉴和指引;也有其“超然”的一面,要让历史成为历史本身,而不能服从、屈从甚至盲从于现实财政史由于与现实特别是现实政治关系紧密联系,很容易成为现实需求的“俘虏”•因此能否坚持“无所用”,是对财政史研究者的一个重大考验。

在史料甄别上不要“有色眼镜”,在史实选择上不要“削足适履”,在归纳分析、理论构建上不要因需而变、应时而变,才能真正地实现历史为现实所用
《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以“还原的”的功夫做“解释的”工作,财政史学有一个特点,就是研究者要面对汗牛充栋的资料以及浩如烟海的数据,在研究过程中•繁琐的史料甄别、细致的史料考证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但沉浸于此.对整个学科能为大众所认知和接受并非好事。

在这一过程中,本套丛书强调了严谨的研究方法,展现了学者的真功夫对于史学研究来说,很多时候“理论先行”可能难以避免,但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去甄别、判定史料的真伪,尽可能地去掌握、使用更多的史料、尽可能地让理论成为史料、史实的科学归纳和科学演绎,力求使对内在规律的探究建立在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之上。

同时,本套丛书以“通俗的”要求做“专业的”事情一“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经院派的看不起草根出身的,古典唱法的看不起搞流行音乐的,类似心态在财政史研究中也或多或少有其存在的土壤之所以说要以“通俗的”要求做“专业的”事情,就是要提醒不出现自命清流、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用大多数人不愿看的史料堆砌生僻的论文、用大多数人看不懂的语言撰写深奥的“华章”,并非学者所追求:文,求传于百世而不是束之高阁为现实所认可,为众人所首肯,才能真正为实践服务,最终为实践所验证一在《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艰辛的努力,也看到了这种努力的可喜成果;
1( X1-70.(!70.
j
2' 11 8;1i
111
1i i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
*****11
:新中国财政政策70年:新中国政府债务70年
A
1r
;新中国财政46础理论
70年V
1・1I!

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