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乡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陕西民俗文化
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

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

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皮影戏
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戏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是一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

皮影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为全国之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

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

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

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

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
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仿秦兵马俑
随着秦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

其造型逼真,品种适宜于艺术馆、博物馆等陈列,也可供家庭陈设、装饰、馈赠亲友。

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陕西,遍迹世界。

仿秦铜车马
秦铜车马是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挖掘出土的两件大型彩绘铜车马,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仿秦铜车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乱真,既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又充实了我国工艺美术品宝库。

唐三彩陶
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在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之冠.
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

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

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二、陕西八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三、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
的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四、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五、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六、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

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

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三、陕西方言
“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账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穷叫害红眼,不讲亲情叫干睁眼,不灵活叫死心眼,爱捣鬼叫瞎心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

“手”——系陕南一带多用,熟练叫老手,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手,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

“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送脚,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

“气”——关中一带常把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山”——骄傲自满叫张山,耍半吊子叫争山,爱吹大话叫撂山,行动轻浮叫飘山。

“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法所得叫捞油水,太啰嗦叫浆水,找不见叫落水。

乡党——同乡人,老乡。

屋里人——关中把已婚妇人称为屋里人。

四、陕西的名胜古迹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陵园中的一处大型陪葬坑。

1979 年,有关部门在秦始皇陵陪葬坑遗址上修建了中国最大的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它坐落于距西安市30 多公里的临潼骊山脚下。

占地 2.2 万多平方米。

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以及兵马俑坑出土的文物和秦陵铜车马两个陈列室。

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回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987 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城东5公里处,背靠骊山,面对渭水,风光绮旎。

从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即位开始修建,到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为止,前后修筑达37年之久。

始皇陵仿咸阳宫的规模而修建。

当时地面建筑众多,有寝殿、便殿、回廊、阙门及内外城等。

据勘察所知,内城周长2.5公里,外围周长6.3公里,占地“九顷十八亩”,据传是取“久久”之意。

现地面建筑全无,仅存陵丘,为四方锥形,原高120米,周长2000多米,现陵丘残高46米,底部周长400米余。

今陵丘仍然气势宏伟,数十里之外即可望见其巍峨雄姿。

始皇陵的地下建筑也非常宏伟,史称当时墓室中藏满了奇器珍怪,并且“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相机灌输。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极其辉煌富丽。

现除在始皇陵附近发掘出兵马俑、彩绘铜车马外,还发现有大量秦砖、秦瓦、地下排水管道等。

特别是经专家分析,秦始皇地宫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届时一旦发掘,定会有更多的珍宝重见天日。

大雁塔
大雁塔坐落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内。

大慈恩寺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寺院新建落成时,唐代高僧玄奘受朝廷圣命,为首任上座住持,并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

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

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

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

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长安风貌尽收眼底。

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

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

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

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

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的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了。

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西安城南的荐福寺。

荐福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是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室为他献福而建,原名献福寺。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荐福寺。

唐代高僧义净曾在此译经著说,留下了宝贵的典籍。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是一座密檐式砖塔,挺拔秀丽,同大雁塔交相辉映,唐武宗(李炎)毁佛时它是京城仅存的四座寺院之一,成为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重要唐代遗迹和显著标志。

“雁塔晨钟”,即指此寺铸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的一口8000公斤的大铁钟,过去寺僧撞钟,钟声远播,传为“关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平面呈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塔的底层特高,以上逐层递减,越上越促,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卷刹曲线,与大雁塔风格迥异。

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最初为15层,高约46米,南北面各辟一门。

塔身从下至上逐层递减内收,愈上愈促,秀丽玲珑,别具风格。

门框为青石砌成。

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

唐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628-683)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24-705)的合葬之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

陵地距古都西安80公里,西(安)兰(州)国道顺陵而过。

乾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陕西省西线观光游览的著名胜地。

其居梁山。

三峰耸立,风景秀丽.远望宛如一位女性仰卧大地而有“睡美人”之称。

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陵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海拔1047.9米的主峰如首而高昂,东西对峙之南峰似其乳,俗谓之奶头山。

玄宫凿建于主峰之中。

乾陵陵园周围约40公里,园内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宫城、皇城、外廓城井然有序。

初建时,宫殿祠堂、楼阙亭观、遍布山陵,建筑恢宏,富丽壮观.
陵园内现存有华表、翼马、驼鸟、无字牌、述圣记碑、石狮、六十一蕃臣像等大型石雕刻120多件,整齐有序地排列于朱雀门至奶头山遥遥两华里之余的司马道两侧,气势宏伟,雄浑庄严,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据历史文献记载,乾陵玄宫内涵十分丰富,随葬着大量的金银器、珠宝玉器、铜铁器、琉璃、陶瓷、丝绸织物、漆木器、石刻、食品、壁画及书画墨宝等稀世珍品。

陵园的东南隅分布有太子、公主及王公臣僚等陪葬墓17座。

1960年至1972年已先后发掘了五座陪葬墓,出土三彩物俑、器皿、金银饰品、彩绘陶器等珍贵文物4300多件,一百多幅绚丽多彩的墓室壁画和1500平方米石椁线刻画,堪称唐代瑰丽的地下艺术画廊。

《宫女图》《打马球图》《客使图》《狩猎出行图》及《仪仗阙楼图》等壁画,成为人们领略唐代绘画艺术、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

发掘整乾陵博物馆馆长-樊英峰修后,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道地宫常年对外开放,供中外游客参观。

乾陵成为人们领略盛唐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遗迹。

以这些独具特色的文物景点建成的乾陵博物馆,陈设着号称乾陵文物三绝的唐三彩、唐墓壁画和石椁线刻画,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当您步入乾陵,漫步于碑石林立的大型石雕群旁,游览在墓道两侧的壁画长廊中,参观过栩栩如生的唐三彩偶俑后,乾陵将在您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图像。

根据《乾陵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国家已投资数百万元恢复乾陵地面建筑,并建设一批新的旅游服务设施。

目前已完成旅游路、登陵御道、司马道铺砌,大型石刻扶直加固和绿化等工程,为国家开发陵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地下宝藏无恙否,盛唐文物好探寻”(郭沫若)《咏乾陵》诗句)。

女皇幽宫罕世珍宝重现之日,便是乾宫陵地宫发掘之时,到那时古老的乾陵将以她崭新的风貌和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中外游客面前,她将会同当年的秦兵马俑一样,再次轰动世界,带来新的中国旅游热。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渭河南岸,原名长安。

周、秦、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建都于此,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

遗存有大量地上地下文物,如西周的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以及明钟楼、鼓楼、碑林等。

周围还有秦俑博物馆、古咸阳城、半坡遗址等。

咸阳位于陕西省中部。

古为秦国都城。

汉时先后为新城、渭城,唐置咸阳县。

有周陵、秦咸阳城遗址、西汉诸陵及唐顺陵和昭陵、乾陵等9座唐代帝王陵,还有唐代昭仁寺、大佛寺、杨贵妃墓和明代佛铁塔等文物古迹。

延安在陕北延河之滨。

城区有宝塔山、凤凰山和清凉山对峙,是我国革命圣地。

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七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此领导全国革命。

解放后建有革命纪念馆。

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古长城边,著名的沙漠城市,是古代军事重镇和蒙汉贸易交往地。

古城建于明代,现城墙大部分尚存,城内古建筑很多,有新明楼、万佛楼、戴兴寺、关岳庙以及牌坊等。

城北有古长城、镇北台、易马城、红石峡雄山寺,还有凌宵塔、青云寺、永济桥等。

榆林传统手工业发达,民间音乐“榆林小曲”脍炙人口。

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

西周时称周南、南郑,战国时置汉中郡,宋嘉定年间筑兴元城。

文物古迹有刘邦的汉台、饮马池、拜将台以及魏延墓、净明寺塔、武侯墓、武侯祠、张骞墓、张良墓等。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汉魏以来石刻极其珍贵,现移入博物馆保存。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西周时为韩侯封地,春秋称韩源,秦、汉为夏阳县,隋代称韩城县。

旧城内保存大量具有传统风貌的街道及四合院民居,还有文庙、城隍庙等古建筑群,城郊有旧石器洞穴遗址、战国魏长城、司马迁祠墓、汉墓群、法王庙、普照寺、金代砖塔等名胜古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彬县,大佛寺石窟,唐长安县,杜陵,西汉长安县,丰镐遗址,周长安县,兴教寺塔,唐,包括兴教寺其他建筑物长武县,昭仁寺大殿,唐凤翔县,秦雍城遗址,东周韩城县,司马迁墓和祠,西汉至宋汉中市,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汉至宋阴县,西岳庙,明至清黄陵县,黄帝陵,临潼县,秦始皇陵,秦蒲城县,桥陵,唐乾县,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唐乾县,昭陵,唐,唐太宗李世民墓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唐至元铜川市,药王山石刻,隋至明西安市,阿房宫遗址,秦西安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1937-1946年西安市,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唐西安市,大雁塔,唐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西汉西安市,西安碑林,汉至近代西安市,西安城墙,明西安市,西安清真寺,明至清西安市,小雁塔,唐咸阳市,长陵,西汉咸阳市,秦咸阳城遗址,战国至秦咸阳市,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墓,唐兴平县,霍去病墓,西汉兴平县,茂陵,汉武帝刘彻墓,西汉延安县,延安革命遗址,1937-1947年子长县,瓦窑堡革命旧址,1935年子长县,钟山石窟,北宋
五、陕西作家及作品
路遥:路遥,原名王卫国,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
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

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

《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

他的
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

正如《痛悼路遥》一文中所写:“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

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对他所热爱的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了路遥小说基本的特征。

陈忠实:《白鹿原》《权力并没有失控》陈忠实(1942—),陕西人,曾在西安郊区中小学
任教,后任职陕西作协。

1965开始发表小说,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蓝袍先生》、《地窑》等多种,1993年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因此被看作是“陕军东征”的代表人物。

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贾平凹: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自了然。

六、传说典故
·“云陵”勾弋夫人的传说
·蛤蟆兔子纹瓦当
·刘秀担石鼓
·刘邦封御泉
·甘泉宫被焚
·凉武帝村及附近村名的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