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春日偶成》(精选1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春日偶成》(精选16篇)
解读《春日偶成》篇1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以进一步明确文本与文本解读,教材与教材解读的深刻的不同之处。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有一首小诗: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乍看之下,这只是一首浅之又浅的小诗,没有什么需要深度挖掘的,甚至有人会说,这样的诗根本没有什么好讲的。
四句话,明白简易如今天的大白话:第一句“云淡风轻近午天”讲的是诗人出游的时间与天气,当然这天气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第二句“傍花随柳过前川”讲诗人的活动或行踪,当然走过的花、柳、川,也成为诗中的景物;第三四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要合起来理解,诗人为自己辩护,说自己不是像少年人一般在春光里偷闲,而是心里有着常人所不理解的快乐。
作为一首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我想编者挑选的时候,可能正是着眼的正是这浅易与诗句中的明朗阳光。
和绝大多数或寒冷孤峭或情意缠绵的古诗词不同的是,这几乎只是一首纯粹的踏青诗,而且似乎还带有一点童趣与生活的气息。
那么是不是说,这首诗的教学,真的只须理解字词,熟读背诵,想像画面,或者再添加一些时人、少年与我的对话,就足以真正理解这首诗,最低限度地体会到作者写诗的情感与意蕴?
事实上,这是一首相当难以理解的诗,纵然是字面上的理解,这首诗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同样是在春光明媚中游玩,同样是傍花随柳,凭什么说诗人的快乐不同于少年的快乐?凭什么说少年的快乐是偷闲,而诗人的心乐,却是高于偷闲的合乎道德的快乐?
这一问——如果能够这样一问——就问到中国文化的要害处,问
到了儒家思想的关节处,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这个关节点被叫作“孔颜乐处”,即孔子和颜回觉得“乐”的地方,或者说他们觉得什么才是值得快乐的。
典型的论语中的孔颜之乐有这样几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一段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其中讲到了“乐以忘忧”。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知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一段是孔子表扬自己的得意弟子颜回)还有一处,当孔子让弟子们讲讲各自的志向,他的几个优秀门生一一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后,曾点铿锵鼓琴,然后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时候,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段话里虽然没有一个“乐”字,而且也不是孔子自己的话,但事实上,我们仍然可以说,正是这段描绘,最是体现了《论语》一书中“乐”的精神。
从这些材料来看,“乐”字确实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有着相对的地位,如果借用现代哲学家李泽厚等人的归纳,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乐感”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的基本特点“罪感”),用另一个哲人刘小枫的概括,中国文化的特别是求“逍遥”(与西方求“拯救”相对——乐感故求逍遥,罪感故盼拯救)。
对东西方文化的高下我不想在这里作任何评断,事实上,对于两种都创造出巨大辉煌也带来人类罪恶的文化,任何简单的比较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只是想借此来说明诗中的这个“乐”字,它有着深厚的来源。
那么我是不是说,所有的中国古诗文里写到“乐”,就一定是与这个儒家之乐的源头有关呢?这显然不是的。
儒家传人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讲的“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里专门探讨了三种不同的“乐”;以及同样体现儒家精神的范仲淹,他在《岳阳楼记》的结尾处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道德的角度讲,这里关于忧与乐的讨论,甚至达到了儒家精神的最强音的水准。
但是,我要指出,这两处的“乐”,就自觉地继承儒家传统,体现儒家传统,或者说自觉探讨儒家传统中“乐”的真实意蕴,其实都还比不上这首《春日偶成》中的“乐”字。
为什么?因为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儒学大师,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程颢。
统治中国宋明清思想达数百年的理学、心学,正是由他所开创,而他一生探讨的问题之一,正是孔颜乐处:即作为一个真正的儒家,他究竟缘何而乐?
诗人此刻心里究竟何乐?凭什么说诗人之乐,高过同在游玩的少年之乐?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引进另一个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这篇中的一些思想与方法。
冯友兰说,“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
”这就是说,对中国哲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在这个春景中,哲人和别人的外在行动有什么区别,区别他们的,是这同一个场景中他们内在的不同的“觉解”——即对世界、对存在的不同理解。
在同一篇文章中,依据人们的觉解不同,冯友兰把中国人的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利用这个尺度,我们马上可以看到:春天的鸟儿之乐,即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山林之乐”,属于自然境界;那些为追求外在快乐,自身一时之乐的人们,包括《醉翁亭记》中的追随者,以及《春日偶成》中的偷闲少年,属于功利境界。
但儒家千年以来的难题,就是孔颜之乐,究竟是道德境界的快乐,还是天地境界的快乐?从一开始,在《论语》中,这个分歧与矛盾就已经存在,从上面的引文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既有体悟天命者的道德义务感,崇高感,也同样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越感。
而在冯友兰的四个境界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既看到了
两重性,又比较武断地把天地境界,放在了道德境界之上了。
对这个问题,我们最好不要陷入非此即彼的狭隘中,事实上,在程颢和他的弟弟开创的理学体系中,理(即道),既是宇宙自然,也是社会人事,因此,这二者本不可分,但只是由于人的机缘,对这个纯一的道,从不同的位置及角度,看到了不同的面貌。
譬如理论体系完全一致的二程兄弟,程颢就诗意一些,偏向心学,偏向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理,而程颐就把这同一个理,理解得偏向社会责任一些。
于是我们现在可以回到这首小诗,重新理解作为哲人而不真正诗人的程颢,在这首诗里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在此自然宇宙之中,我程颢之心与天地万物、与黎民百姓神秘会合交融,在这样天人合一,我体悟到了惟一的道(理)的存在,这就是余心之乐。
大家都知道,从整体面貌上讲,宋诗相比于唐诗的一个特点就是讲求理趣,作为一个理学家讲述其理学思想的诗作,自然也可列入理诗之列。
最优秀的以理见长的诗,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杨万里的“万山不许一溪奔……堂堂小溪出前村”,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最优秀的哲理诗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直接说理,而是全凭意象的运造,或用意象之间的差异形成张力,或追问意象形成之源,有意无意间,造成了哲思。
而比较拙劣的哲理诗,就是那些没有意象,只接把哲学术语,范畴放进诗歌,直接讲出哲理的诗作,这里恕不再举例。
这后面一种诗,或者也会有好诗——因为这个哲理本身可能具有深度,具有意义,但严格地讲,这不是诗之为诗的胜利,而直接是哲理的胜利。
从这个标准来评判这首《春日偶成》,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诗中的景象,淡云、轻风、春花、春柳、春水(川),虽然与诗人心中的天人合一之乐不无关联,但严格意义上,这一关联是无机的,是没有水乳交融的诗歌特点的,这些景物的并列,并不必然引出这个儒家之乐,这个儒家之乐,并不必然依赖于这些物象,所以,这首诗并不是最一流的诗歌,也并不是一流的哲理诗。
但是,除了这个
隐藏的乐字的深厚根源外,这首诗毕竟不是道学家板着面孔说玄理,毕竟几乎纯用意象在表达,除了上述的意象之外,还有就是世人、少年和诗人这三个同样进入诗歌的意象。
这样,写景,叙事,抒情还是达到了浑然一体,没有生硬的直接说教,仍然不失为一首不错的典型宋诗。
写到这里,我相信已经有读者既不耐烦又大生狐疑:小学四年级的一首小诗,有必要讲得这么深吗?
当然没有必要讲得这么深,但是,作为教师,最好是能够理解得这么深,甚至更深。
只有教师理解正确了,才不至于课堂教学中出现臆测式的胡乱解读和教学,才能够依据学生的理解力,依据课堂的机缘,并在不失去这些诗基本意蕴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教学——我这里讲的基本意蕴,就是要求,至少要让学生理解,诗中的“余心乐”,是有一个传统的,大概是可以怎样理解的。
教材安排这首诗,其中这个“乐”字,未尝不可能是孩子们日后亲近儒家,理解儒家的一粒珍稀种子。
以上的例子,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对教材的深刻解读。
一般说来,我们不能要求普通老师都具备这种文化解读和对语言文字形式的高度敏感。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检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解决极大部分经典文本的解读问题。
而若要自身成为一个自觉的、独立的解读者,那么这就意味着教师还要进行艰苦与漫长的专业发展修炼,这是新教育实验的另外一个项目“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可参读相关项目书籍的介绍,我们这里暂且放下不表。
但是,文本解读不等于教材解读。
文本解读可力求全面、深刻,而教材解读,则需要合宜、贴切。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来理解如何从在文本解读和教学解读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我们以人教版小语四年级下册的《自然之道》为例。
解读《春日偶成》篇2
一,导入新课1,老师讲述《程门立雪》的故事。
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
杨、游二人怕打扰先
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 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2,介绍作者程颢。
北宋著名儒家学者。
字伯淳,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
二,初读古诗1,读古诗。
2,逐字理解古诗。
①偶成:偶然写成,即无心随手即兴之作。
②此句谓春天天空有淡淡的云彩,春风轻拂,而时间已近中午。
③此句谓依傍着花丛,顺着柳林,一直走过前面的小溪。
④时人:谓世俗之人。
⑤将谓:将会说。
全句谓世俗之人将会说我好像学少年人一样.偷空去寻欢作乐。
3,连起来说说古诗的意思天空飘着淡淡的云,春风轻轻地拂着人面,时间已经快*近中午了,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
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
诗的一、二句写景叙事,用白描的手法。
写得平易自然,似乎是顺手拈来,脱口而出。
三、四句抒情议论,用曲笔表达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欢悦心情。
4,再读古诗。
三,体会情景1,用自己的话讲古诗的第一句扩写成一段话。
2,引导学生在扩写的情景中体会作者的心境。
四,领悟写法。
1,提出以景衬情的写法。
作用:营造适合人物活动的氛围。
2,范例让学生体会例子:你在他乡还好吗?那份最初的情感经过枫叶飘零的晚秋之后,是否被无常的风席卷而去了?那些能感动我一生的痴语是否在岁月的河床里沉淀为一枚化石?在这绝对万籁俱寂的午夜,不眠的双眼望着如潮涌动的夜色熠熠生辉,拧开一盏萤火般的灯,铺开一如你纯真笑脸的信笺,让心的轨迹在上面延展,流出层波叠浪的思念,流出没有你点缀的日子里的单调和像这样忧悒的午夜里努力地忆起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的心情。
分析:文章一开头就营造了一个凄迷的意境,为后文抒情作了铺垫,表达了那种怀念友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情感。
我们在写文章时,不妨为主人公设置一个适合的意境,如夕阳西下,烟雨朦胧,秋风萧瑟,芦花飘零等,极易表现哀伤的情调;而崇山峻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波涛如怒等,则适合表现冲天的豪气;山间之明月,海上之清风,惠风和畅,
天朗气清等,则适合表现欢快活泼的心情。
3,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学着用景表达自己的心境心情。
4,讨论学生片段。
五,总结。
解读《春日偶成》篇3
《春日偶成》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春日偶成》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偶成》阅读题目:
①诗中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分)
②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反映出来?(1分)
《春日偶成》参考答案:
① 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翠绿的春日景象。
②轻松自在、悠闲愉悦的心境。
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州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反映出来。
《春日偶成》阅读题目:
(1)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2分)
《春日偶成》参考答案:
12、(1)诗人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的春日景色所感染(能写出春日景色得1分,简单描述得2分)。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轻松、欢乐、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
的心情融为一体。
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
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
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
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
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
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
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解读《春日偶成》篇4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插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春日偶成》:淡云轻风红花绿柳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春日偶成》: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无比高兴、愉悦的
心情。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解读《春日偶成》篇5
(一)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
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
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二)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学校春天的美景,(小花园、植物园、苗苗常青园)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校园的美景。
教学准备:
自由游览、观赏各园的景色。
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春晓》、《咏柳》等。
二、学习古诗《江南春》
1、板书课题《江南春》
2、解题: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3、学习生字词
(1)自己读
(2)注意字的写法:(莺、旗)
(3)需要理解的词语
酒旗:挂在酒店门前做招牌的一面小旗
4、朗读诗句
根据注释说上面讲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讲讲诗的大意。
(1)请三四位同学读诗后,再各自朗读。
闭上眼睛,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色,让头脑中产生画面。
(2)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景物。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
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5、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
(1)那些景物写江南的春天?
黄莺啼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水,依山*水的小镇,迎风飘扬的酒旗。
(2)写出了什么特点?
江南景色的秀丽。
6、指导朗读(标出句逗的停顿)见书本
7、巩固练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试背,并说说诗意。
(2)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诗意后,让大家补充。
(3)抄写两遍古诗。
解读《春日偶成》篇6
一.导入
1.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春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
2.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能背诵给老师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