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练评价1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分钟·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完成1、2题。

1.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图中括号内所表现的内容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不断增多
【解析】1选A,2选C。

第1题,现在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资源短缺。

第2题,人类对资源无节制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历史上俄罗斯曾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

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读图,完成3、4题。

3.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
4.当地出现该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
C.过度开垦
D.过度灌溉
【解析】3选C,4选C。

第3题,该垦荒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

不合理的垦荒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

第4题,据材料“垦荒”可知是过度开垦。

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表现形式不同。

据此完成5、6题。

5.与乡村相比,下列环境问题在城市中表现突出的是( )
A.土地荒漠化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水土流失
D.土地退化
6.目前,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快
②资源消耗量大
③污染严重的工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5选B,6选A。

第5题,与乡村相比,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第6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水平低,承受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①正确;发达国家资源消耗量大于发展中国家,②错误;发达国家利用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发展的需求,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③正确;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④正确。

读图,完成7、8题。

7.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枯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7选C,8选A。

第7题,当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时,出现环境污染;图示③是大气污染,④是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8题,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便会出现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图中①为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气溶胶是大气中悬浮的液态或固态微粒的总称,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其来源可分为人为气溶胶和自然气溶胶两种。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通常用以推算气溶胶含量。

读中国多年平均气溶胶厚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9、10题。

9.图中A、B两地AOD数值的差值可能为( )
A.0.1
B.0.3
C.0.5
D.0.9
10.图中A、B两地同在四川,但AOD值差别却很大,两地AOD值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A地地势高②B地植被覆盖率高
③A地工农业活动多④B地人口密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9选C,10选D。

第9题,依据等值线判读“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可判读A数值为0~0.3,B数值为0.6~0.9,则两地差值大于0.3,小于0.9。

第10题,图中A地位于横断山区,空气稀薄,气溶胶含量少;B地位于四川盆地,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因人类活动多而气溶胶含量大。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读中国近海主要海域污染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我国近海海洋污染物来源主要是。

(2)为什么海口湾、珠江口油类污染标准指数很高?
(3)无机氮、无机磷的化合物随江水大量排入杭州湾、珠江口,会引起哪些后果?
(4)治理近海海洋环境污染,应采取的对策是(双选)( )
A.加强宣传、加强立法、严格管理
B.控制水产养殖,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C.控制人口,改革生产工艺,加大技术投入
D.禁止过度捕捞,实现“伏期休渔”管理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各地污染物中无机氮、无机磷、油类所占比重较大。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农田施用的农药和化肥,生活污水,石油泄漏等进入海洋都会产生这些污
染物。

第(2)题,海口湾、珠江口有海上油田,石油生产和调出石油海运航线上的船舶,以及意外事故导致的石油泄漏都会造成石油污染。

第(3)题,近海无机盐类增加,会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增强,海水中缺氧,海洋生物死亡;藻类植物聚集在一起,
形成赤潮现象。

第(4)题,治理近海海洋环境污染要做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B、D选项主要是针对海洋生态系统采取的措施。

答案:(1)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2)沿海工业生产发达,海运繁忙,工业生产与航线上的船舶排放的油污。

(3)形成赤潮、污染海水。

(4)AC
【知识拓展】赤潮形成的“四大条件”
(1)气候条件:气温越高,越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

(2)环境条件:环境污染,如化肥的大量使用,灌溉冲刷出的废水中含有营养元素(氮、磷),工业废水中含有有机物、营养盐类,这些废水通过江河汇入大海,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3)生物条件:蓝藻、绿藻等大量繁殖。

(4)水域条件:较为封闭的水体(如海湾),一方面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另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
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解析】1选C,2选A。

第1题,PM2.5浓度在10时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升高,气温升高使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PM2.5浓度的下降。

PM2.5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增加,且并非10时以后才产生降水;汽车流量减少只会让PM2.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而并非下降。

第2题,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的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和人们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关。

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极大减少了SO2的排放量。

SO2的浓度和人口密度、资源条件无关。

出行方式不同,对SO2浓度有影响,主要区别在于汽车尾气排放量,华东地区经济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较高,SO2浓度也应高,说明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

【补偿训练】
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叙述正确的
是( )
①广东省以煤炭最小
②福建省以薪柴最大
③江苏省以薪柴最大
④北京市以秸秆最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 )
①发展沼气②开采小煤窑
③利用太阳能④种植薪柴林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1)选A,(2)选C。

第(1)题,读图可知,广东省以煤炭最小,福建省以薪柴最大,江苏省以秸秆最大,北京市以薪柴最小。

第(2)题,煤炭、薪柴、秸秆燃烧均能产生SO2,而发展清洁能源是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3.读下列材料及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A城市是乌斯怀亚市,在印第安语中,它的意思是“观赏落日的海湾”,它是一个旅游城市,但去年旅游季节出现了防晒霜价格暴涨,街上行人稀少的现象,工人白天上班时间也缩短了两小时。

材料二漫画——“雨”中垂钓。

(1)材料一揭示的环境问题出现较多的地区是( )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2)防治材料一中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是(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C.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
(3)材料二揭示的环境问题是。

(4)为什么大气环境保护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叙述判断该地出现的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引起的紫外线到达地面增多现象,伤害了动物的眼睛,损伤居民和旅游者的皮肤,目前在世界上最严重的地区是南极上空。

第(2)题,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破坏了臭氧的结构,进而大气层中臭氧含量减少,出现臭氧层空洞,因此防治臭氧层空洞问题,应该各国共同行动,减少或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第(3)题,据材料二可知该环境问题为酸雨危害。

第(4)题,一方面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是不受国界限制的,其危害是全球性的;另一方面保护大气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答案:(1)B
(2)B
(3)酸雨
(4)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是不受国界限制的,其危害是全球性的;保护大气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