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6分)
A.疏,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

B.图,打主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图”意思不相同。

C.遗,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意思不相同。

D.咸,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蒙有忧患意识,他深知关羽作战勇武,历来觊觎东吴,其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日久必定对东吴不利,于是谋划对其动手。

B.吕蒙治军严明,他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还下令将城中府库的财宝贴上封条,并不启用,只等孙权来后再作处理。

C.吕蒙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尽数捕获,并严密封锁消息,关羽对此毫无所知,还在带兵回奔南郡时多次派人向吕蒙询问消息。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大意失荆州”这一历史事件,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是他“大意”的表现之一。

【注】①爱书;古代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

材料二:
陈选自幼端悉寡言笑,以圣贤自期。

天顺四年会试
..第一,成进士。

授御史,巡按江西,尽黜贪残吏。

广寇流入赣州,奏闻,不待报,遣兵平之。

宪宗即位,尝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等。

言虽不尽行,一时惮其风采。

以母丧离任,行李萧然,车一辆而已。

士民号泣而送,为立生祠。

久之,进按察使,决遣轻系数
百人,重因多所平反,囹圄
..为空。

治尚简易,独于赃吏无所假。

二十一年语减省贡献,而市舶中官韦眷奏乞均摇户六十人添办方物。

选持语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

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刺使臣欲入贡,私市易。

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

眷憾选甚。

(节选自《明史·陈选传》)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非也A人B臣觐君C服D视其品E秩F于G御史H何居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夺情,指古代官员遭父母之丧,但丧期未满而强使出仕。

“夺”与《齐祖晋文之事》中“勿夺其时”的“夺”
意思相同。

B.弥封,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

“弥”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的“弥”
意思不同。

C.会试,即共会一处,比试科艺,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应考者为各省举人。

D.囹圄,指监狱。

成语“身陷图图”即指失去人身自由,正在监牢里受苦;有时也指好人蒙受冤屈,也可表示陷入困难或束缚中。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选从小端正诚实,不苟言笑,以圣贤为榜样来要求自己。

丘文庄看到他,说他是个古代的君子,将他的文章评为会试第一。

B.陈选勇于表达意见。

他上奏章为被贬谪的罗一峰辩护,也曾弹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等。

他的意见虽未被完全采用,但其风采令人敬畏。

C.陈选为官决策果敢。

肇庆发大水和广寇流入赣州时,他上报朝廷但不等朝廷回复,就开仓赈济百姓、派遣士兵平叛。

D.陈选一生清苦,为政崇尚简易。

因母亲去世而离任时,行李只有一辆车罢了,士民嚎哭着为他送行,给他立了一座生祠。

A.“元嘉”与“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中的“元和”,都是指皇帝的年号。

B.“上闻魏世祖殂”与“中道崩殂”(《出师表》)中的“殂”含义相同。

C.“魏人乘之”与“乘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中的“乘”含义相同。

D.“诏解萧思话徐州”与“不求甚解”中的“解”含义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文帝一直谋求北伐,想要建立显赫功绩。

元嘉二十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命令萧思话统领军队进攻驻守碻磝的北魏军。

B.何偃反对北伐,刘兴祖虽不反对,却不认同交帝的进攻路线:但二人都认为宋朝民力还未恢复,会影响到军队的粮食补给。

C.碻磝之战,宋军分三路进攻,反被魏军大败;后来萧思话亲自出马,增加兵力猛力攻城十多天,最终因军中缺粮而退守历城。

D.面对北伐失败,宋文帝认为主要原因是整个将领团队都怯懦无能,不能为国用命。

他甚至后悔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亲自督战。

(节选自贾谊《治安策》)1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刑罚积而民怨A背B礼义积C而民和亲D故世主欲民之善E同F而所以使民G善者H或异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威利,偏义复词,指威严,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异同”用法一致。

B.材料一中的“故宋君见劫”和材料二中的“此天下之所共见也”的“见”字的含义不同。

C.道,通“导”,指引导,与《离骚》中的“来吾道夫先路”的“道”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即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亦可泛指外族、外国。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子从人臣畏罚贪利的心理出发,强调奸臣会以君主的好恶来治罪或行赏以巩固权势,田常和子罕就是奸臣的代表。

B.臣子如果掌握了刑罚或赏赐的权柄就容易危害君主,简公和宋君两个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韩非子是借此来警示当权者。

C.贾谊认为国家的安危是积累的结果,国君要引起重视。

这与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出的“祸患常积于忽微”的道理相似。

D.商汤王与周武王因为施用德教对百姓进行引导,王位得以留传子孙数十代;而秦始皇则太过依赖法令刑罚,最终结局悲惨。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
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

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

”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

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

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

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

”公孙枝曰:“不可。

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

”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

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

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

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

”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

”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

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

’晋
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

”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
..焉。

(节选自《左传》)【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徒,白白地,与《屈原列传》中的“宋玉、景差之徒者”的“徒”意思不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老子>四章》中的“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
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

26.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3分)
凡A吾B所C陈D皆E自F谓G近H道I而J不K知L道M之N果0近P乎Q远R乎
27.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爱莲说》《马说》均属这一文体。

B.见,文中表被动,与熟语“见谅”“见笑”中的“见”意思相同。

C.矜,文中为骄傲自满,与《论语》中“君子矜而不争”的“矜”意思不同。

D.亟,文中为屡次,与“亟不可待”的“亟”意思不同,读音也不同。

2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以来,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

而韩愈却不顾流俗,收召后学,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当做狂人。

B.柳宗元亲见庸、蜀之犬吠日,以此为喻,既讽刺那些聚骂并反对从师的流俗之辈,也表达了自己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

C.柳宗元向韦中立讲述了自己的为文之道,强调要去除“轻心”“怠心”“昏气”“矜气”使文章含蓄而明快,流畅而凝练,清雅而庄重。

D.文章围绕“取其实而去其名”的论点,分两部分展开论述,前部分论尊师重道,后部分谈写作理论。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
30.面对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柳宗元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并提出怎样的做法?(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