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与《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02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出版于1984年,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极大的追捧,女作家也因此饱受赞誉。

《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作品,它以一位饱经风霜的女人苍老又淡然的叙述开头,深沉的嗓音仿佛拉开了回忆的大幕。

《情人》的出版和畅销不仅为杜拉斯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也为她赢得了她盼望的“龚古尔文学奖”的桂冠。

然而,女作家并不满足,甚至在日后《情人》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因与导演的分歧而怒斥“《情人》是糟粕。

是火车站小说。

我是喝醉酒的时候写的。

”[1]之后她构思创作了另一部作品,最终定名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这部新作在1991年得到出版。

这部小说延续了《情人》中白人小姑娘与中国情人的爱情故事,但在语言、叙事、人物、主题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差异,杜拉斯的创作在虚构与现实间流转变化,让人难以捉摸但又回味无穷。

一.语言与叙事
《情人》的语言特点十分鲜明。

女作家使用精简的短句代替小说作品中惯常使用的长句子,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
律,另一方面,简短的语句在作
家精心的裁剪下营造出一种言有
尽而意无穷的氛围,让人不由得
细细品尝与回味。

“这个形象,
我是时常想到的,这个形象,只
有我一个人能看到,这个形象,
我却不曾说起。

它就在那里,无
声无息之中,永远使人为之惊
叹。

在所有的形象之中,只有它
让我感到自悦自喜,只有它在那
里,我才认识自己,感到心醉神
迷。

”[2]寂静中,仿佛有个声音在
浅浅吟唱着那逝去的记忆,记忆
中曾经的自己。

诗一般的节奏,
带有沉默的停顿贯穿了整部作
品,语句、词语不断的重复层
叠,像带有感情的呢喃,萦绕在
读者的耳边,令人沉醉,将我们
带入作家的世界中去。

《来自中
国北方的情人》并没有延续《情
人》的语言风格。

虽然,我们在
文本主体中依然能够看到短句的
大量使用和词汇的重叠,但后一
部小说表达语义直白清晰,《情
人》中大段描述性的语言被平淡
的对白所代替,缺少了朦胧的诗
意和韵味。

从叙事方法上来说,
《情人》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它
打破了传统小说在情节叙述上有
头有尾的叙事方法,破碎的情节
片段如影像一般一个个呈现在读
者面前,从表面看,小说的情节
发展完全跟随作家的思绪,颇有
意识流派的特色,而仔细品读就
会发现,所有的情节都由记忆的
线索串联起来,共同构建出一种
悲剧的色彩,伴随着故事前行。

小说使用第一人称,读者在这里
成为了故事的倾听者“对你说什
么好呢,我那时才十五岁半。

”[2]
阅读这部小说,你就像是坐在苍
老的杜拉斯面前,听她娓娓道来
发生在印度支那的往事,你可以
去参与,去评判这一段交杂着家
庭、命运悲剧的爱情故事。

《来
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所有记
忆的碎片都被整理后成为一个完
整故事的一部分,关于母亲、家
庭、写作的主题都融入男女主角
的对话中来,成为故事时间和时
空顺序构成的必要元素。

故事按
照本来的顺序逐渐展开,但却少
了几分新意和供读者想象的空
间。

二.人物塑造
《情人》的人物塑造堪称经
典,不论是未成年的白人小姑
娘、她独特的异国情人,还是绝
望家庭中的母亲、哥哥,都刻画
《情人》与《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对比分析张婷
内容摘要:《情人》出版于1984年,凭借这部小说作品,“杜拉斯热”风靡全球。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是杜拉斯晚年的又一代表作品,它被女作家称为是《情人》的续写,甚至在它被发表之前曾使用过《重
新开始的情人》这样的名称。

这两部作品存在故事主体的延续性和互文性,在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都能
发现相似之处,但它们同时拥有各自的特色,笔者希望从作品的语言、人物、叙事手段等方面对两篇小说进
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对比分析
026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4.02
得入木三分。

小姑娘的形象,是一直持续着的,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渡河场景中,不断被重复的“头戴玫瑰色的男帽,脚上穿着镶金丝边的黑色高跟鞋”的形象,这样的打扮和她十五岁半未成年少女的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加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而这样反差巨大的形象设计在特定的情节中,又那么合理的存在着,戴上一顶男人的帽子,穿上所谓娼妇才会选择的镶有金条带的鞋子,能让她从贫穷和尴尬的身份中稍稍解脱。

中国人的形象也同样吸引人的眼球。

与传统西方文学作品中对东方人带有贬低色彩的描述不同,杜拉斯笔下的中国情人是迷人的,他风度翩翩,高雅而富有,正是这样的安排才使他们的爱情故事有了可信度“一直到生命垂暮玛格丽特才让别人——
—同时也让自己——
—相信她曾爱过中国人。

”[1]“母亲”仍然是这部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我们曾经看到的执着、绝望在这里依旧通过作者的笔触充分的表达了出来。

作家对母亲“神色恍惚”“疲惫无力”的形象进行了描写,同时通过母亲面对女儿与情人畸形关系的矛盾心情的书写,从侧面刻画了一个在无奈和绝望中挣扎的母亲形象。

在《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在这个故事里,女作家依然与这些人物在一起。

有了《情人》中对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女作家没有在后一部小说中投入太多的精力描述形象了,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略微改变了细节。

“女孩化了妆,衣着仍如另几本书里提到的那个少女:象牙色本地绸连衣裙,黑色宽式带香木色软毡平边‘童稚’帽,”[3]对于中国男人的形象也作
了直接地解释,“他与那本书里
的那个男人略有不同:他略微强
壮些,不像他那么腼腆,胆子更
大些,更英俊,更健康。

”[3]中国
情人形象的细微改变反应着女作
家微妙的心理变化,《情人》中
白人女孩交织着金钱、欲望、种
族差别的矛盾爱情在《来自中国
北方的情人》中变得纯粹起来,
小说表现的主题也由《情人》中
生命、希望、爱情、殖民主义等
多主题融合转变为《来自中国北
方的情人》中惊心动魄的爱情的
演绎。

三.主题表现
《情人》表现的不只是我们
表面上看到的白人女孩的异国恋
情主题,在女作家的作品中,还
有对家庭的刻画、对希望和绝望
的刻画,同时也有杜拉斯通过家
庭和爱情的悲剧对殖民主义的批
判。

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中,我们了解了母亲的绝望,了
解了腐败的殖民政府和荒诞的殖
民政策。

在《情人》中,母亲的
绝望以及家庭的悲剧延续着,极
度的贫穷让母亲纵容女儿打扮得
像小娼妇一样,为了中国情人能
给予他们金钱,放弃了自尊和原
则。

母亲为贫穷痛苦着,为女儿
痛苦着,这才有了她的发疯,她
的狂躁,她时而放纵时而管束的
行为。

小女孩也是绝望的,贫穷
像沙漠一样笼罩着这个家庭,她
努力想挣脱这样的生活,注定她
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与金钱相连。

《情人》的成功,不只在于它独
具一格的语言和叙事方法,也不
只在于绝美爱情的表达和描绘,
它将畸形的家庭关系、畸形的道
德观、爱情观摆至幕前,强烈的
情感冲击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作品
背后的缘由,深思造成悲剧的根
本原因——
—殖民主义的罪恶。


此《情人》的另一价值还在于,
它给麻木的人们以当头棒喝,将
丑陋的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
面前,杜拉斯的爱情故事拥有了
这样独特的背景,显得愈加丰富
了。

而《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是杜拉斯在《情人》之后构思创
作的一部新的作品,在写作过程
中,她得知了曾经的“情人”去
世的消息,她对那段爱情的回想
和沉湎从来没有这么深刻过,在
多次修改剪切以后,《来自中国
北方的情人》出版了。

深情的描
写,缠绵的叙述将爱情的主题表
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母亲、
生活、绝望、殖民主义似乎都被
爱情的光芒深深遮掩,也许这
也是女作家的本意吧,那段发
生在印度支那的爱情一定是刻
骨铭心的,否则杜拉斯也不会
一再将它选定为小说创作的题
材。

[基金项目:榆林学院高层次人才科
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对法国当
代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作品《情
人》的研究;项目编号:12GK20]
参考文献:
[1]劳拉·阿德莱尔著,袁筱一译.杜
拉斯传[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
[2]玛格丽特·杜拉斯著,王道乾译.
情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玛格丽特·杜拉斯著,周国强译.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M],沈阳:春风文
艺出版社,2000.
[4]户思社.玛格丽特·杜拉斯研究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法]阿兰·德尔贡德莱著,胡小跃
译.玛格丽特·杜拉斯:真相与传奇[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陕西榆林学院外语系)
027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