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中墙面环境创设的研究(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班中墙面环境创设的研究
贾萧
(天津市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
摘要:二期课改新理念,注重以孩子为本,以孩子为主题。
幼儿园班级室内墙面环境
作为课程实施的一个有机部分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让环境成为幼儿的第三任老师”、“让环境成为课程搭建平台”的口号,是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及群体——班级的环境创设的意义更加显而易见。
本研究试图对现在环境布置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班级环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浅要挖掘。
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的方法进行研究。
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
通过观察、座谈等方法收集事实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通过自己多年的实际经验,进行总结整理.积极推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
并在墙面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方面,从环境的色彩,造型和内容三点上,详细的进行了阐述了。
关键词:创设适宜环境互动促发展
目录:
课题摘要、关键词-----------------------------------------------------------------------1
目录-----------------------------------------------------------------------------------------1
一、问题的提出--------------------------------------------------------------------------2
二、墙面环境创设管理的实践研究-------------------------------------------------2
1、墙面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3
2、环境与课程有机整合,使环境成为沟通“教”“学”的桥梁-----------3
3、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3
4、创设富有新意的环境,提供生动的活动形式--------------------------------4
三、研究的成效---------------------------------------------------------------------------5
结论------------------------------------------------------------5
参考文献--------------------------------------------------------5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只有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
环境的创设是否发挥着隐性课程的作用、能否推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已成为评价环境创设是否成功的新的重要指标。
如何有效地对环境进行设计、布置,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更多地发展,成为幼儿园一线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现今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只注重环境创设的单向作用。
环境创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与创设方法不是从教育幼儿的角度出发,而是较多地停留在幼儿园环境的整洁、有序、美观上。
为了装饰、完成任务,追求外在的形式,忽视了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二)环境创设的内容比较简单、零散,缺乏整体布局意识。
(三)环境创设只重视室内“大环境”的布置,忽视班级内其他空间对幼儿教育所起的隐性作用。
环境创设的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至使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
(四)环境创设成为教师个人的事情,幼儿参与度明显不够。
为了环境布置得比较完美,往往由教师“自编、自导、自演”整个创设过程,很少让幼儿参与。
幼儿只是充当了教师布置环境的观赏者,机械地接受成人的安排,这样的布置过程,不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环境创设者对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和教育理念的理解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导致忽略墙面环境创设的整体性和教育性,造成环境创设研究和创新的缺乏,则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国外把环境称之为隐性课程。
环境的组成是多方位、立体的。
以往我们在环境创设上过分强调整齐、美观,这种环境是一种观赏性的“死”环境。
因为它缺少动态性、参与性和教育性。
而班级墙面环境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占重要地位,它具有直观、形象、鲜艳、可感知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幼儿的认知特点是一致的,并与学前教育的启蒙性相适应,它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美感创设条件、提供帮助。
二、墙面环境创设管理的实践研究
一、墙面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年龄小,缺乏最起码的生活经验,幼儿的认识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因此,墙面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1、在色彩上,应以色彩艳丽的纯色为主。
图画色泽宜单纯,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令纯洁的孩子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广袤无边的绿色草原、密密的森林、辽阔的蓝天、飘浮的白云、蔚蓝的海洋和可爱的小动物们。
这些单纯、源于自然的色彩,易使阅历浅短的幼儿产生共鸣、易于理解。
便于他们欣赏、借鉴、表现。
幼儿们喜爱明快的色彩对比,活泼好动的幼儿从中可以感受到色彩变化的节奏和共振。
在为幼儿们创造色彩对比、跳跃的同时,应考虑画面的整体美,采用较大浅色块支撑,可使画面既有局部美的变化又有整体协调感,能解决幼儿园一堵墙面内容多、色调不易统一的问题,使环境更艺术化。
2、造型上,应以稚拙、简洁为主要表现手法。
造型圆浑、墩实、稚拙、简洁的美术最能吸引幼儿,因为尚未完全走出视觉模糊阶段的幼儿,对圆浑的造型能淋漓尽致的感知。
墩实、稚拙的模样令他们产生更多的关注和怜爱,简洁的美术造型,让注
意不持久的幼儿较快的感知。
设计的作品在造型上如有一些出彩之处——一些幽默、
活脱的细节,例如滴着口水的舌头、咧着的大门牙、小的不能再小的斗眼、张嘴的大头靴会更令孩子们直愣着双眼,久久不愿离去。
同时由于造型概括、简洁,绘画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易行,更适用于幼儿园布置环境内容多、更换周期快的现状。
3、内容上,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符合心理要求的环境。
幼儿往往对不熟悉的环境感到害怕,他们喜爱熟悉的环境。
新生入园,看到自己的照片贴在活动室的墙上,他会认为老师早就认识他,减少了恐惧感,能很快的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中。
我会在班中开辟一片墙面,悬挂的是幼儿作品,还有幼儿活动、演出的照片,教师的儿童画等。
这些作品被幼儿所熟悉,色彩鲜艳,符合幼儿心理特点,更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而且,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幼儿更能增加一份成就感、自豪感。
二、环境与课程有机整合,使环境成为沟通“教”“学”的桥梁
良好的环境要具有教育的价值,也就是说要实现它的教学和记录功能。
幼儿
园工作繁杂,有意义的课程常被搁置,但是作为一日环境组成部分的主题墙、活
动区等,却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方式记录已经和正在实施的课程的
优点和不足,保持课程与环境有机联系,减少虎头蛇尾发生的频率,这就
要环境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例如:在三月期间,班中小朋友要远赴新加坡参加
演出,为了让孩子更多的了解新加坡的更多知识,我在搜集相关资料后,利用墙
面为幼儿开设了《拥抱新加坡》的环境。
环境中出现了新加坡的象征性的标志建
筑鱼尾狮、大大的热带植物、新加坡的地图(里面囊括了新加坡的旅游景点兰花园、动物园、圣淘沙等图片)同时还让幼儿了解新家坡三月份时的天气特征等。
就这样在繁忙的外出演出排练和准备各项工作之余孩子通过会说话的墙面了解了
新加坡的各种相关知识。
我想这就是《纲要》中提到的课程与环境的有机整合,
从而使墙壁、区角成为儿童的经验、想法表达表现的空间,展示了整个活动的进程,并且课程也在不断地拓展、延伸,而每一个活动又为环境提供了展示的内容,
幼儿与环境间在不断的互相促进和和谐的发展。
三、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我们发现环境创设蕴涵着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契机,在创设活动中,我们将环
境作为孩子们兴趣和经验的窗口,通过活动区、集体活动、游戏活动、与社区的
活动、家长参与等,将环境创设发展成为一个项目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追求把创
设的过程作为课程的内容,而不是追求速度和结果,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观察者、倾听者、记录者、合作者等多重身份的人。
在不断更新环境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更多参与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如:在创设帮助幼儿认识四季变化规律和特点的壁画时,有的老师采用留、变、添、减的方法。
如表现树木的变化,春天让幼儿用皱纹纸拧迎春花、团桃花粘贴
在树干上;随着气温升高,让幼儿取下迎春花、桃花,添上叶子、补上桃子,表
示夏季枝叶茂盛,花儿结果;到了秋季,再让幼儿把绿叶换成黄、红、棕色的叶子,并表示出叶子飘落的情景;冬季来临,让幼儿取下叶子,换上白色的棉花,
表示积雪,以及剪贴漫天飞舞的雪花和落满白雪的青松。
这样,四季的景色在幼
儿的参与下不断变化。
教师运用的教学策略更加丰富,讲解、说明、示范等直接
教学策略不再是主要教学手段,而孩子们在“支架”教学策略下展示和发展了任务
意识、有目的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运用多种手段表现经验和思想的能力、
分工合作的能力、讨论和决策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活动中孩子
们成了主人,教师的主体性和儿童的主体性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
四创设富有新意的环境,提供生动的活动形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所谓
新意的环境,就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需要并具有新鲜、独特、生动、富有情趣的
环境,它对幼儿产生吸引力。
教师能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幼儿就能
主动地不断地获取信息。
所以创设富有新意的环境要注意两个方面:
1、要充分利用环境中出现的新鲜、生动的事物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这就要
求环境的内容形式常换常新,教师还要及时巧妙地把握教育时机,促进无意学习
的能力,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知识,接受熏陶。
我班环境,结合教育主题活
动,经常以内容新鲜、形象生动、具有教育和装饰性的布置出现在幼儿面前。
当
走廊空间吊挂和粘贴着各种幼儿参与的艺术品,各种材料制成的小壁挂、小墙饰,
幼儿被其逼真、新奇所吸引,教师随机地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归类,使幼儿加
深对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同时在班中我们还利用教师大门边的空
余位置,为幼儿看设的“活动影集”在这里我们以幼儿喜欢的彩色花布为底,将
幼儿在平时在生活中及各大活动的照片进行了装点。
成为班中大而美的影集。
孩
子们在课余时间都会三三两两的来这里回忆昨天的故事。
很感兴趣,在这里幼儿
的语言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又学习了与伙伴的交流;为了进行初步的全球教育,
在活动室吊挂着各国国旗,幼儿对这些不同颜色和图案的旗感到好奇,每当的教
育计划体现在活动目标的指向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和指导
重点的针对性。
2、设置独特而富有情趣的环境,并提供生动的活动形式。
为了把幼儿引向社
会化,扩大社会知识,我们在走廊楼道的底墙上曾经布置了一条游戏街,设有:超
市、画廊、医院、摄影展等,并提供大量游戏材料。
在这里幼儿像进入小社会,
他们玩得非常投入,体现出各种角色的责任感,他们渴望参与和模仿社会活动的
意愿得到满足,初步学会一些社会的行为规范。
如文明交往语言、互助友爱精神。
我们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大带小”活动,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有哥哥姐姐带着
弟弟妹妹游戏的,有结伴唱歌跳舞的,有安慰哭泣的弟弟妹妹的,这样打破班级
界限的活动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自我表现力,既能使幼儿获得大
量信息又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结合环境,还可共同培
养幼儿从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大自然是幼儿环境教育最直接、最生动
的场所,为我们开展大自然环保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班及时的抓住“我和大自然交朋友”的外出远足活动,让孩子们欣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为水
中的小鱼欢呼,为蔚蓝的天空、变幻莫测的云彩而惊叹,和鸟儿一道唱歌,同蝴
蝶一道飞舞,与鱼儿一道戏水。
我们还组织幼儿走向街头、走向社会,上街做宣
传、发放环保小知识的传单等向社会宣传环保的重要性。
孩子们举着自制的绿色
小旗,向大家呼吁“保护地球妈妈”、“爱护花草树木”等,并捡起了一片片落叶、
一颗颗烟蒂,给小树系上“请关心我”、“请不要折我”等环保小卡片,孩子们热爱
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的品质又一次得到了升华,实现了“小手拉大手,大家
做环保”的目标。
三、研究的成效
(一)墙面环境充分发挥了教育的作用,使孩子认识了哪些行为是好的、小朋友应该学,起到了潜在的教育作用。
(二)拓展了幼儿的视野。
丰富多彩的墙面环境内容,使幼儿认识了许多他们以前不了解的事物和道理。
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了丰富。
(三)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由于幼儿参与了墙面的创设,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小
肌肉得到了锻炼,对一些工具的使用更熟练了,而且能动手把想象中的一些内容转化为墙饰中的布置。
(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幼儿参与墙面布置的过程中,幼儿会突发奇想,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转化为墙面布置,而且会创造出一些富有童趣的墙饰材料和图案。
总之,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不再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装饰,
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手工劳动。
我们应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紧紧围绕教
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
幼儿所喜爱的与之产生互动的墙面环境。
使它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
性的影响,像海绵吸水那样融入幼儿成长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华爱华.试论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教育取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屠美如主编:《向瑞吉欧学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 幼儿教育中,<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整合〉作者:马阳芬,2009年3月.
[4] 《简读国外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作者:李麦浪,2007年4月1日
[5] 《让幼儿与环境和谐交往》作者,佚名,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