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拔罐的方法范文.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拔罐的方法范文
篇一:拔火罐操作流程
拔火罐
拔火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罐的类型:玻璃罐、竹罐、陶罐
点火方法:闪火法、贴棉法、投火法
拔罐方法:坐罐法,又名定罐法,适用于阵痛治疗;
闪罐法,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多用于脊背、大腿等面积较大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刺血拔罐法: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min。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凝血功能情况)。

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三、禁忌症: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或烫伤。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五、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六、操作流程: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部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4、一手持火罐,另一手持止血钳夹95%酒精棉点燃,深入罐内中下端,绕1~2周后迅速抽出,使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扣至选定的部位(穴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一般10min。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局部皮肤紫红色为度)。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整理床单,安排舒适体位
7、清理用物,详细记录实施拔罐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8、起罐: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
罐内,即可起罐。

七、注意事项:
1、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必要时用屏风遮挡病人。

2、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灌口是否光滑,有误裂痕。

4、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5、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处理,擦干后备用。

6、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7、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再用注射器吸出液体,保持干燥,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篇二:拔火罐的方法



使



冯健制作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
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

怎样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们采访了省名中医刁本恕等专家。

(产品网站)
火罐一拔病体舒畅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

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

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

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

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刁老师还介绍,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颈椎病的拔罐疗法
椎病的手法治疗是脊髓型以外各型的首选疗法,罐疗也可以改善颈痉挛状态。

我们在临床中,常将拔罐作为手法治疗之前的放松手段使用,实践证明:这一手段简捷高效,明显节约人力,可供医道同仁参考。

下面把颈椎病的拔罐方法介绍如下:
血瘀型:症见颈骨硬痛,固定不移,痛若针刺,兼见肢体麻木。

选穴:肩贞(在肩部后面,正腋后纹头上方一横指)、天宗(肩胛骨冈下
窝的中央)、阿是穴。

操作:上述穴位拔火罐10分钟,起罐后局部按摩,头部做旋转动作,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风寒湿痹型:症见肩臂疼痛、麻木,肌肉萎缩无力,颈项沉重酸痛,僵硬不能活动,恶寒畏风。

选穴:大抒(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阿是穴。

操作: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时还应注意长时间屈颈工作时,经常做颈部及肩部功能锻炼,避免感受风寒,枕头高低适中。

涌泉穴拔罐法
人体的生长发育与衰老均与肾气的盛衰直接相关,肾气充足则生长发育正常,精力旺盛,骨坚齿固,发泽耳聪;肾气衰弱则生长发育迟缓,精力不足,骨松齿脱,发枯耳背。

所以古人非常重视人体的肾脏,称之为“先天之本”、“生长发育之源”。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的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重着粘腻,容易蕴积于下,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多种疾病。

所以涌泉穴经常拔罐可以及时排除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的精力充沛,具有固齿乌发、聪耳明目、延缓衰老的作用。

如果能够在涌泉穴刺血拔罐效果更好。

大椎穴拔罐治疗和预防感冒
大椎穴乃督脉之穴。

“督”有总督、督促之意。

督脉行于人体脊背正中,上至头面,入络于脑,具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脉气的作用,
故督脉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之说。

大椎穴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故为阳中之阳穴。

具有统领一身之阳气,联络一身之阴气的作用。

所以经常在大椎穴拔罐,具有调节阴阳,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预防感冒、咳嗽、头痛、中风等疾病,增强身体抵抗力的作用。

穴位拔罐增补元气
关元、气海、命门穴拔罐具有增补元气的作用。

由于气海和关元同属于任脉,距离较近,所以可将此二穴同时吸拔于一个罐内。

关元与气海穴都具有强壮作用,为中老年保健的重要穴位。

古人认为气海穴“为元气之海”;关元穴亦称为丹田,是人体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命门穴位于背部正中第二腰椎棘突下,是督脉的重要穴位,为“生命之户”,乃真气出入之所,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

人至晚年往往肾气虚损、阳气衰微,所以经常拔这几个穴位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延年益寿的作用。

要想调血补血,就拔三阴交穴
中医上讲:三阴交穴位于内踝上三寸,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赖后天的滋养,后天赖先天的促动。

经常三阴交穴,可调补肝、脾、肾三经的气血,三经气血调和,则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因而可以达到调补精血,健康长寿的目的。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的中医拔罐疗法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

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具有现代文明病之称。

其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

中医认为,拔罐疗法是以罐具吸拔病变部位或穴位,以通畅气血,疏导经络,拔除病气,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最后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因此,中医认为,拔罐疗法具有行气活血,温经通络,消肿止痛,祛湿逐寒,泄热除毒等作用。

拔罐治疗糖尿病的操作方法
方法一:
(l)取穴:①三焦俞、肾俞。

②石门。

③三阴交。

足三里穴拔罐的保健作用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是人体最重要的保健穴位,古人称之为“长寿穴”。

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从头一直到脚,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部及下肢外侧的前缘。

所以足三里穴拔罐除了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外,对于头痛、牙痛、精神失常、发热、鼻炎、口眼歪斜、口唇生疮、哮喘、心悸、高血压、腹痛、泄泻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说。

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经被大量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足三里穴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的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和内分泌功能都有良性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民间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经验之传。

既古时候,民间常用灸的方法使足三里起泡流水,预防疾病。

其实只要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同样的甚至更有效的保健作用。

格鲁吉亚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地区,在那里盛行着一种放血方法,即采用极为简单的工具,从腿膝的外侧(正好是足三里穴)刺入使血滴出。

每年用这种方法定期放血,一般是在体力充沛,体内毒素过剩时使用。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位114岁的哈拉吉亚老人回答道,他们已经习惯于这样做了,他曾祖父教导说:“不这样,你就不能长寿。


四关穴拔罐的保健作用
四关穴即合谷、太冲穴的总称。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四总穴之一。

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也就是俗称的“虎口”。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

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

合谷穴与太冲穴都是人体的重要保健穴位,两穴合称为“四关穴”,意即人体生命的关口。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出发,沿着手臂外侧,终止于头面部的迎香穴。

因此头面部以及五官的疾病,如头痛、咽喉肿痛、口干、流鼻血、牙痛、口眼歪斜等均可通过合谷穴拔罐进行治疗和预防,所以有“面口合谷收”之说。

同时合谷穴经常拔罐还可保持大肠经的气血畅通,使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毒素及时排出体外。

足厥阴肝经从足出发,沿着下肢内侧,绕过生殖器,循着两胁,上达头顶。

肝藏血,主疏泄,肝主筋,开窍于目。

太冲穴为肝经的输穴和原穴,因此太冲穴拔罐可以防治人体的精神系统疾病,生殖系统
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筋脉拘急等疾病。

太冲空经常拔罐可以调整血压,使血压趋于正常,并具有增强性功能,调整情绪,清头明目的作用,使人具有的精力和舒畅的情绪面对生活。

肚脐上拔罐的作用
肚脐的穴名叫“神阙”,是任脉的重要穴位之一。

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接受营养,所以脐是“生命之根蒂”,神气出入之门户。

任脉总领一身之阴经,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

所以神阙穴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具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