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海淀区期末语文试卷分析实用类文本阅读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海淀区期末语文试卷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
【前言】《考试说明》中的“调整考试内容、试题类型和试卷结构,分别从增加现代文阅读量、加强长文本阅读能力考查”,就指的是这一部分内容,即大家熟悉的现代文的小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这一部分的内容考核,因为不同的学生,在思维品质方面的差距导致分数差距拉大。

它涉及客观题和主观题的信息筛选、整合、加工。

客观题的作答:
1、浏览文本
2、两分钟内准确把握文本思路。

3、大致步骤:
①筛选语段中关联性和概括性语句;
②筛选重要语句,加工出语段大意;
③筛选语段大意,加工出文本思路。

主观题的作答:
1、题型总结:特征、原因题型;
2、作答思路:
①筛选语段中关联性和概括性语句;
②筛选重要语句,加工出语段大意;
③筛选语段大意,加工出文本思路。

【语境提供】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①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一伟大文体的尊严。

②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

(A)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

(B)那些篇幅不长的小说很难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

(C)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

(D)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

③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好长篇小说,关键是要具有“长篇胸怀”。

“长篇胸怀”者,胸中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之谓也。

要有粗粝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

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的外在表现。

④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

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

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不是流水账。

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要个个鲜活、千姿百态。

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

⑤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

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正确思想,只有所谓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

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

⑥长篇小说的难度,是指艺术上的原创性,原创的总是陌生的,总是要求读者动点脑子的。

难也是指结构上的难,语言上的难,思想上的难。

长篇小说的结构,当然可以平铺直叙,
但结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形式,它有时候就是内容。

好的结构,能够凸现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

好的结构,可以超越故事,也可以解构故事。

长篇小说的语言之难,是指具有鲜明个性的、陌生化的语言。

但这陌生化的语言不是故意地用方言土语制造阅读困难,而是将其融入叙述语言,这才是对语言的真正贡献。

⑦长篇小说的长度、密度和难度,造成了它的庄严气象。

它排斥投机取巧,没有肉麻和精明,不需献媚和撒娇。

伟大的长篇小说,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着,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⑧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它应有的尊严。

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

长篇小说,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也要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取材于莫言《〈四十一炮〉序言》)[试题12】
统观全文,从中摘取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5个关键词。

(5分)
【答案】这5个关键词是:长篇小说、尊严、长度、密度、难度。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信息】第一段: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一伟大文体的尊严。

【筛选信息】字体加黑部分: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一伟大文体的尊严。

【加工信息】:这5个关键词是:长篇小说、尊严、长度、密度、难度。

[试题13】
整体把握第②段内容,将“就像金钱豹子,虽然也勇猛,虽然也剽悍,但终因体形稍逊,难成山中之王”这句话还原到A、B、C、D哪一处最恰当?(3分)
【答案】答:这句话还原到B处最恰当。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信息源信息】:②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

(A)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

(B)那些篇幅不长的小说很难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

(C)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

(D)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

【概括信息】
(A)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长篇小说的威严体现在长的篇幅上;
(B)那些篇幅不长的小说很难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篇幅段的小说难具有波澜壮阔之美;
(C)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长篇小说要写大气象、大营造;
(D)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小结构无法拥有大胸怀。

【选项信息】就像金钱豹子,虽然也勇猛,虽然也剽悍,但终因体形稍逊,难成山中王”
——篇幅小难以壮美。

【逻辑推断】“体形稍逊,难成山中王”是“篇幅段的小说难具有波澜壮阔之美”。


【试题14】.
下列词语不是作者用来表现“好的长篇小说”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波澜壮阔千姿百态 B.粗粝莽荡平铺直叙
C.排山倒海有血有肉
D.汹涌澎湃众声喧哗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信息源】:
②(B)那些篇幅不长的小说很难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

③要有粗粝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

④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

密集的事件当
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不是流水账。

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要个个鲜活、千姿百态。

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

⑤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

⑥长篇小说的结构,当然可以平铺直叙。

【选项信息】
A.波澜壮阔千姿百态 B.粗粝莽荡平铺直叙
C.排山倒海有血有肉
D.汹涌澎湃众声喧哗
【逻辑推理】“长篇小说的结构,可以平铺直叙”是“好的长篇小说”。

×
[试题15】
第④段说“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请以一部经典名著为例,简要说明“好的长篇小说”的这个特点。

(6分)
【答案】经典长篇小说举例(1分),举出1个主要人物并简要说明其特点(2分), 举出1个次要人物并简要说明其特点(3分)(主要人物举例及说明要突出其经典性、典型性,次要人物举例及说明要突出其鲜活、有个性)
【说明】阅读延伸题。

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题干审读】: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有典型
性+次要人物有个性。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①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一样,张路平通常早上6点就要起床,赶往地铁站去市中心上班,晚上能在8点之前回家,就已经很不错了。

到了家,还有一堆家务要做,另外他还要在互联网上、朋友圈里转转,经常熬到午夜后才睡觉。

工作日,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大约6
个小时。

当然,他会在周末补觉,一觉睡到中午。

而周末长时间睡眠是否真的能够弥补工作日睡眠的不足呢?前不久,两项关于睡眠的研究开始试着回答这一问题。

②睡眠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不然我们怎么还会花费生命里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关于睡眠的功能,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是睡眠对机体起着重要的恢复作用:或补充某些消耗殆尽的元素,或清除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积累的某些毒素。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内德高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由侧脑室的脉络丛组织分泌产生的脑脊液,除了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酸碱平衡,缓冲脑和脊髓所受外力的作用外,也参与这一重要的恢复活动。

③内德高的研究组在大脑中发现了一个由充满液体的通道组成的细微网络结构,该结构通过脑脊液的循环来清除大脑中产生的毒素——β-淀粉样蛋白。

内德高等人发现的网络结构中,脑脊液的流动受神经胶质细胞膜上通道的调控。

这使大脑不可能在进行必要思考活动的同时完成自我清洗。

大脑需要将思考和清除毒素这两项活动在时间上区分开来,清醒时大脑主司思考,睡眠状态下大脑主司清除毒素。

研究人员发现睡眠状态下有大量的脑脊液流入大脑,而清醒状态下则没有脑脊液流入大脑。

他们将大脑毒素——β-淀粉样蛋白注射到小鼠脑中,研究结果表明,睡眠状态下小鼠脑内的这种外源蛋白被清洗掉,而清醒状态下小鼠脑中的该蛋白则未被清除。

④工作日睡眠严重不足,通过周末疯狂睡觉来弥补,能不能起到清除大脑毒素的作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佩约维奇教授及其同事招募30名志愿者,给他们制定一个模仿工作日睡眠时间受限但周末有额外睡眠可以弥补的时间表。

志愿者连续4天每晚只有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紧接着有两晚可以睡10个小时,然后研究他们大脑中毒素的清除情况。

佩约维奇等人的研究发现,一种炎症反应的标记物——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也在睡眠受限制后显著升高,睡眠恢复后炎症反应也恢复到正常状态。

然而,另一部分研究结果则令人担忧。

志愿者在睡眠时间受限后,注意力的集中度明显下降,不幸的是,即使睡眠时间得到恢复,该状况也没有得到完全改善。

因此,周末补觉给大脑提供额外的自我清洗时间,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绝不是全部。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该研究只探讨了睡眠限制和睡眠恢复的一个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长期的累积效应对身体很可能会有更加深重的影响。

(取材于《周末补觉的生理学》)链接材料1
名词解释:β-淀粉样蛋白,是由细胞分泌的、在细胞基质沉淀聚积后具有很强神经毒性的蛋白。

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会造成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是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脑内老年斑周边神经元变性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链接材料2
天地生人以时,动之者半,息之者半。

动则旦,而息则暮也。

苟劳之以日而不息之以夜,则旦旦而伐之,其死也可立而待矣。

吾人养生亦以时,扰之以半,静之以半,扰则行起坐立,而静则睡也,如其劳我以经营而不逸我以寝处,则岌岌乎殆哉!若是,则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

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

是睡,非睡也,药也;非疗一疾之药,及治百病,救万民,无试不验之神药也。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
【试题16】
下列对文章和链接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在睡眠状态下,会有脑脊液流入大脑,参与对机体内沉淀的毒素进行的清除活动。

B.β-淀粉样蛋白,在小鼠睡眠状态下可被脑脊液清洗掉,在小鼠清醒状态下则未被清除。

C.佩约维奇团队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内白细胞介素-6的炎症反应水平与睡眠时间相关。

D.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脑内老年斑周边神经元病变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脑脊液的沉积。

【答案】D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选项
【原文信息】大脑需要将思考和清除毒素这两项活动在时间上区分开来,清醒时大脑主司思考,睡眠状态下大脑主司清除毒素。

研究人员发现睡眠状态下有大量的脑脊液流入大脑,而清醒状态下则没有脑脊液流入大脑。

【选项信息】在睡眠状态下,会有脑髓液流入大脑,参与对机体内沉淀的毒素进行的清除活动。

B选项。

【原文信息】:他们将大脑毒素——β-淀粉样蛋白注射到小鼠脑中,研究结果表明,睡眠状态下小鼠脑内的这种外源蛋白被清洗掉,而清醒状态下小鼠脑中的该蛋白则未被清除。

【选项信息】:β-淀粉样蛋白,在小鼠睡眠状态下可被脑脊液清洗掉,在小鼠清醒状
态下则未被清除。

【逻辑判断】√
C选项。

【原文信息】:佩约维奇等人的研究发现,一种炎症反应的标记物——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也在睡眠受限制后显著升高,睡眠恢复后炎症反应也恢复到正常状态。

【选项信息】:佩约维奇团队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内白细胞介素-6的炎症反应水平与
睡眠时间相关。

D选项。

【原文信息】:名词解释:β-淀粉样蛋白,是由细胞分泌的、在细胞基质沉淀聚积后具有很强神经毒性的蛋白。

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会造成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是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脑内老年斑周边神经元变性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选项信息】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脑内老年斑周边神经元病变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脑脊液的沉积。

【试题17】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周末补觉可部分清除大脑内毒素β-淀粉样蛋白,减少神经元病变。

B.大脑不断地进行思考,会让人变得越来越清醒,这是一种养生之道。

C.一些人脾胃不适、精气神不足,很有可能是长期睡眠不足导致的。

D.儿童长期作息不规律,会带来身体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信息】:天地生人以时,动之者半,息之者半。

动则旦,而息则暮也。

【选项信息】:大脑不断地进行思考,会让人变得越来越清醒,这是一种养生之道。

【试题18】
18.请根据文章②③段内容,对“脑脊液”这一名词加以解释。

(5分)
【答案】主要由大脑侧脑室的脉络丛组织分泌产生,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酸碱平衡、缓冲脑和脊髓所受外力的作用;受神经胶质细胞膜上通道的调控而循环流动,在睡眠状态下流入大脑,清除大脑毒素。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信息】②睡眠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不然我们怎么还会花费生命里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关于睡眠的功能,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是睡眠对机体起着重要的恢复作
用:或补充某些消耗殆尽的元素,或清除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积累的某些毒素。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内德高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由侧脑室的脉络丛组织分泌产生的脑脊液,除了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酸碱平衡,缓冲脑和脊髓所受外力的作用外,也参与这一重要的恢复活动。

③内德高的研究组在大脑中发现了一个由充满液体的通道组成的细微网络结构,该结
构通过脑脊液的循环来清除大脑中产生的毒素——β-淀粉样蛋白。

内德高等人发现的网络结构中,脑脊液的流动受神经胶质细胞膜上通道的调控。

这使大脑不可能在
进行必要思考活动的同时完成自我清洗。

大脑需要将思考和清除毒素这两项活动在时间上区分开来,清醒时大脑主司思考,睡眠状态下大脑主司清除毒素。

研究人员发现
睡眠状态下有大量的脑脊液流入大脑,而清醒状态下则没有脑脊液流入大脑。

他们
将大脑毒素——β-淀粉样蛋白注射到小鼠脑中,研究结果表明,睡眠状态下小鼠脑内的这种外源蛋白被清洗掉,而清醒状态下小鼠脑中的该蛋白则未被清除。

【信息整合】由侧脑室的脉络丛组织分泌产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酸碱平衡,缓冲脑和脊髓所受外力的作用,受神经胶质细胞膜上通道的调控,睡眠状态下有
大量流入大脑,清除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积累的某些毒素。

【试题19】
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向张路平简要说明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理由。

(5分)
【答案】略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要点:合理安排时间的建议:不要熬夜,不要依赖周末补觉(正面提建议亦可)(2分);说明理由时联系文章内容(2分)及链接材料(1分)。

【实用类文本试题链接】
【西城区】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僻字的文化意义
①在“汉字听写”比赛中,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并不受青睐,比赛的意义就是看那些学生选手能否写出高难度的字和词。

所谓高难度,就是在现代汉语中用不到或者难得一见的字和词:比如“捍蔽”“溪刻”“唼喋”等等。

这些远离日常生活的词,现在露出了芳容。

它们躺在某些古代的典籍和文献中,或者在文学作品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光顾,它们可能也没有机会光临。

②人们有理由质疑出题人的意图:那些古怪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选手们,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一部分比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即除了比赛上的意义,它们还有深刻一点的文化意义吗?
③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有点自然淘汰的意味。

孤立地说,哪些僻字对今人有意义,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特别的功用,那是无稽之谈。

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特定的语境,文字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的,也难说今后会派上什么用场;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创造能力。

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词,记录了我们古人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也表明人类文化演进的复杂性和彼此的不可替代性。

④我想,随着汉字听写比赛的深入,古奥冷僻的词语或许也会不甘寂寞,纷纷登场。

作为一档竞技节目,我认可这样的说法,即听写那些相对常用的而又容易读写错误或互相混淆的词语,对于规范我们的语言更有帮助。

毕竟僻字不是为了竞技节目而存在的。

“汉字听写”比赛也许只会时兴一阵,而僻字作为人类文化的化石,会长久流传下去。

⑤没有进入日常生活用语的僻字,像是古董。

除了供摆设、观赏,古董大多数时候是压在库房的,僻字的情形也相似,压在古文献和辞书中,难见天日。

不过有些也许还能重新融入我们的语言交流系统之中。

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淘汰的旧文化有时会在某些境遇中又重新露头,成为文化焕发活力的新因素,文化神秘的伟力有时就缘于偶然性和突变性之中。

⑥从当下应用的角度讲,我们倡导语言文字的简便实用,但是不能因为推崇简便实用而否决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世界历史的丰富性包含在语言的丰富性之中,当然也
包含在那些僻字之中,僻字的产生和弃用,显示了文化演进的某种轨迹。

如果我们把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看成人类早期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把中国古代语言看成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禁锢我们国人思维的不是中国古代文化或文字,而是只认某种文化为唯一正确者而屏蔽其他文化,不能吸收人类的整体文明成果。

⑦像“汉字听写”这类节目反映出的汉字文化,其生命力不取决于外在的所谓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汉字使用者,取决于汉字使用者的敬意和热忱。

(取材于蒋原伦《僻字的文化意义》,有删改)
【试题15】
下列对作者所认为的僻字的“文化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僻字可以显示出我们文化演进的独特轨迹。

B.僻字作为文化的化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C.僻字虽冷僻,仍可能再进入语言交流系统。

D.僻字承载着古代文化,比常用字价值更大。

【答案】D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僻字可以显示出我们文化演进的独特轨迹。

【原文】:在某种意义上,世界历史的丰富性包含在语言的丰富性之中,当然也包含在那些僻字之中,僻字的产生和弃用,显示了文化演进的某种轨迹。

【逻辑推断】僻字的产生和弃用,显示了文化演进的某种轨迹=僻字可以显示出我们文化演进的独特轨迹√
B.僻字作为文化的化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原文】:僻字作为人类文化的化石,会长久流传下去。

【逻辑推断】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会长久流传下去√
C.僻字虽冷僻,仍可能再进入语言交流系统。

【原文】:僻字的情形也相似,压在古文献和辞书中,难见天日。

不过有些也许还能重新融入我们的语言交流系统之中。

【逻辑推断】有些也许还能重新融入我们的语言交流系统之中=仍可能再进入语言交流系统。


D.僻字承载着古代文化,比常用字价值更大。

×
【原文信息】僻字对今人有意义,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特别的功用,那是无稽之谈。

【试题16】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与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相比,人们更青睐在现代汉语中难得一见的字和词。

B.汉字比赛中听写僻字,因为能难倒选手、分出胜负,所以具有较深刻的文化意义。

C.僻字不具备语言文字简便实用的特点,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效用较低。

D.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古汉语与古希腊语、拉丁语一样是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E.只要使用者具备敬意和热忱,那些僻字便能展现出自己的生命力,重新焕发光彩。

17.作者认为:“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

”下列各项中所引材料的性质
不属于本文作者所论的一项是(3分)
A.以前的文学史,说到汉赋,往往批判其辞藻繁缛堆砌,讽一劝百等等。

后来的研究者,重新肯定了其开拓性价值和在修辞方面的努力。

B.“囧”(jiǒng)字,“槑”(méi)字,还有“烎”(yín)字等等一些早已退出人们生活的古汉语中的词,而今又回来了,成为网络热词。

C.网友们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缩写为一个词“喜大普奔”,这个网络成语被网友们争相使用,风靡一时。

D.过去北京有很多老规矩,如“一见面就地打招呼”“不许当众喳呼”等等,已经渐渐被人淡忘。

现在被重新整理出来,引发大家的热议。

【朝阳区】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1—7题。

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

“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

《晋书?
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

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④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
⑤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

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

《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

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