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8: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选择题
1.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
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2.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其“决定性意义”主要在于() A.是英德海军间最大规模的交锋
B.发生在主要战线——西线
C.前后持续时间最长
D.宣告德国“速战速决”战略计划的破产
3.下面关于凡尔登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①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②凡尔登战役的发动者是德国③德国在凡尔登战役中的目标是迫使法国最终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④凡尔登战役极其残酷,是因为使用了新武器坦克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4.凡尔登战役计划的制定者认为,无论德国人能否攻占凡尔登,“法国军队都将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将使法国人民明白,就军事方面而言,他们没有什么可指望的”。
由此可见,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的战略目的是()
A.企图结束西线战争
B.彻底瓦解协约国同盟
C.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D.打开通往巴黎的门户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A.德国B.英国C.意大利D.法国
6.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态势的主要特点是()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战场的西线
材料二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情况
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152万人35万人
凡尔登战役112个师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150个师130多万人
(1)在材料一图片的空格中填注重要战役。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
(3)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一战对法国有何重大影响?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一年,激动的人群拥塞在欧洲各大城市的大街上,英国的志愿入伍者堆在征兵处,想在紧张局面结束前进入法国;法国的圣西尔军校毕业生穿着过时的制服,戴着白手套,军帽上插着大毛球,步伐整齐地进入战斗;德国的预备役军人,夏天还是大学生,现在手挽手,唱着歌,去迎接英国人在朗吉玛克的机枪手们送给他们的死亡……受到军事专业训练的广大民众怀着充分无比的良好愿望向前挺进。
他们踩烂了靴跟去争取实现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支撑欧洲各支大军的热诚在1914年爆发,但在两年后开始低落下来。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材料二
材料三17世纪与18世纪的战争,其战略目的多半不是摧毁敌人的军队,而是耗竭敌方的经济资源,因此打的是消耗战、疲劳战。
19世纪要达到这样的战略目的最好是避免战斗;到了20世纪则改用诱敌法:发动一些进攻,但并不期望获得重大战术成功,只为了迫使敌人更快地用尽其资源。
1916年德国人进攻凡尔登,正是这个意思;英国1916、1917年在西线也是这么做的,如果不是完全一样的话,区别只在于更延长了时间。
一位英国将军直率地说,钱袋最长的一方必将取胜。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1)据材料一、二,分析英、法、德、奥等国人民参加的战争是什么战争,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各国人民的积极参战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一中“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是指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同盟国在战争中存在着哪些不足。
一战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征兵海报。
当时巴黎街头到处可见征兵的海报。
法国人约翰就在这时参军了。
材料二亨利、科勒和约翰都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下列分别是他们对战争的一段回忆:
亨利:很多战争场面我不愿再回忆。
这次战役(凡尔登战役)消耗了法国许多最勇敢和最优秀的战士——法军伤亡46万人。
但是德军也付出了差不多30万人伤亡的代价。
科勒:我们这场战役(索姆河战役)规模比你们那场还要大,伤亡人数比你们多了一倍。
人死得太容易了,仅战争的第一天,英军就死伤了6万多人!真惨啊!
约翰:马恩河战役死的人也不少啊!战斗只有短短的5天,双方共伤亡34万多人,平均一天也超过6万人了。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飞机作战
(1)材料一中法国人约翰最有可能去欧洲的哪条战线?作战的对手是谁?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哪些战线?
(2)材料二中的对话及图片反映了战争的哪些方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大规模使用的新式武器主要有哪些?
(4)试分析新式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一年,激动的人群拥塞在欧洲各大城市的大街上,英国的志愿入伍者堆在征兵处,想在紧张局面结束前进入法国;法国的圣西尔军校毕业生穿着过时的制服,戴着白手套,军帽上插着大毛球,步伐整齐地进入战斗;德国的预备役军人,夏天还是大学生,现在手挽手,唱着歌,去迎接英国人在朗吉玛克的机枪手们送给他们的死亡……受到军事专业训练的广大民众怀着充分无比的良好愿望向前挺进。
他们踩烂了靴跟去争取实现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支撑欧洲的各支大军的热忱在1914年爆发,但在两年后开始低落下来。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材料二
材料三17世纪与18世纪的战争,其战略目的多半不是摧毁敌人的军队,而是耗竭敌方的经济资源,因此打的是消耗战、疲劳战。
18世纪要达到这样的战略目的最好是避免战斗;到了20世纪则改用诱敌法:发动一些进攻,但并不期望获得重大战术成功,只为了迫使敌人更快地用尽其资源。
1916年德国人进攻凡尔登,正是这个意思;英国1916年、1917年在西线也是这么做的,如果不是完全一样的话,区别只在于更延长了时间。
一位英国将军直率地说,钱袋最长的一方必将取胜。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英、法、德、奥等国人民参加的战争是什么战争?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三国人民的积极参战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一中“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是指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你认为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一战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因为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而且经济基础比英法薄弱,所以只有速战速决才可能取胜。
后来的实践证明德国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略,但未取得成功。
2.【答案】D
【解析】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这种决定性表现在它粉碎了德国“速战速决”战略计划,使战争进入对峙状态,这对协约国集团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所以答案选D。
A项是一战中日德兰海战的特征。
B、C两项是马恩河战役的特点,但不能说明其具有“决定性意义”。
3.【答案】D
【解析】新武器坦克的使用是在索姆河战役中,故④说法错误,排除有④的选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使法国人民明白”“他们没有什么可指望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的战略目的是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所以选C。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一战时期,德国两线作战,基本战略是“速战速决”打败敌人,材料反映的情况无疑对德国是最不利的。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综合1916年战争的特点可知,这一年战争双方互有攻守,故A项错误;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掌握着制海权,故D项错误;B、C两项都是1916年战事的特点,但从战争的发展态势看,B项更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7.【答案】(1)从左到右依次是: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2)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
说明一战规模大,战争异常残酷。
(3)三大战役均发生在法国,法国经济遭遇沉重打击,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图表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第(1)问按照“欧洲战场的西线”填出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
第(2)问应从双方投入的兵力及伤亡情况进行分析。
第(3)问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一战对法国的沉重打击。
8.【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
各国人民不清楚战争的非正义性,以为是拯救民族或保卫祖国,维护正义的战争。
各国人民积极参战说明:①各国人民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是一场掠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
②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用谎言欺骗人民参战,掩盖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2)“施里芬计划”速战速决的目标。
(3)同盟国物质资源缺乏,即经济实力上处于劣势。
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解析】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根据关键信息“1914年”即可判断出是一战;“性质”在“他们”看来是正义的;第二小问要从政府的欺骗和人民没有认识到战争的性质等方面回答。
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是“速战速决”的目标。
第(3)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即可。
9.【答案】(1)战线:西线。
对手:德军。
战线:东线和南线。
(2)反映战争:伤亡人数多,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巨大的破坏性。
(3)新式武器:飞机、毒气弹、潜艇、坦克等。
(4)作用:①战争规模扩大,带来了战争的升级。
②战争范围扩大。
③战争更加残酷。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军与英军在西线对抗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有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第(2)问,根据材料归纳战争的残酷性及其表现即可。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注意只答新式武器。
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武器对战争规模、战争范围、战争危害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10.【答案】(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人民看待战争性质:各国人民不清楚战争的非正义性,以为是拯救民族或保卫祖国、维护正义的战争。
各国人民积极参战说明:三国人民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是一场掠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用谎言欺骗人民参战,掩盖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驱使;认为战争短时间内将胜利结束。
(2)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施里芬计划”“速战速决”的目标。
(3)原因:同盟国物质资源缺乏,即经济实力上处于劣势。
突出特点: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1914年”这个时间的提示,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人民的积极参战可以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民众认为短时间内战争将胜利结束以及资产阶级的欺骗宣传等角度分析。
第(2)问,可以结合材料三的史实及德国速战速决的梦想分析。
第(3)问,注意答案的来源是“据材料三分析”,突出特点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