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定时训练(7)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定时训练(7)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
1.(2015·吉林省实验中学三模试题)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
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
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2.(2015·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南京条约》规定“凡英国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
大皇帝准其嗣后不必照向例,凡有英商。
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此规定()
A.标志着清政府放弃闭关政策
B.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
C.说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D.促进了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
3.(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试题)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4.(2015·河北省唐山市二模试题)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
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
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
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A.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B.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
C.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D.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5.(2015·安徽省淮南一中等四校联考试题)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在通商口岸开办“洋行”是其重要手段之一。
下列示意图反映了()
A.洋行激增遍布城乡各地
B.资本输出成为经济侵略主要方式
C.关税主权因此遭到破坏
D.中国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2015·南京市三模试题)下图描绘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自行制造火炮的情景。
从图中可得到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该火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2015·河南省天一大联考试题)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
亦属兴利之一端。
仍准照旧开设”。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
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
D.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2015·浙江省嘉兴市教学考试试题)下表是近代中国某一时期“洋(机)纱排挤土纱过程”的数据表。
结合所学知识推测,“①”和“③”合理的年份分别应是()
A.1757 1800
B.1840 1894
C.1901 1922
D.1937 1948
9.(2015·南昌市十所重点中学高考冲刺试题)洋务运动中随着近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产生如下结果:“以
湖北一省而论,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
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
”对此有人批评洋务运动是“刮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于官也”。
这段史料说明()
A.近代航运企业夺利于民说明洋务运动的局限
B.片面追求经济变革而不动政治体制只能失败
C.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不堪
D.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
10.(2015·河北省唐山市二模试题)读下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
11.(2015·福建省高考集结号模拟题)王国维先生曾说“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降一变也”,并总结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其中“道咸以降之学新”主要是指()
A.学习西方文化的开拓精神
B.传统文化的全面总结
C.注重考据的学术风气
D.批判传统的进步思潮
12.(2015·安徽省皖南八校联考试题)近代薛福成认为:“夫事之艰于谋始者理也,而人之笃于私计者情也。
今夫市廛之内,商旅非无折阅,而挟赀而往者踵相接,何也?以人人欲济其私也。
惟人人欲济其私,而无损公家之帑项,而终为公家之大利。
”材料反映其意图是()
A.强调自私谋利是合理的现象
B.认为人济其私最终有利国家
C.批判束缚思想的传统义利观
D.肯定和鼓励私人发展商业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5·海南省模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
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
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
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
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
14.(2015·山东省泰安市质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
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还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面对西学的冲击,中国开明的知识分子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明,并不是这世间唯一先进优越的,这些耶稣会士“货真价实的代表了欧洲的智慧,迫使他们的东道主承认在自己的文明之外,还存在有一种假如不相等,但也是可以钦佩的文明”。
然而,传教士们在传教之时,只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工具,在传播时也加以保留。
因此,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当时的实际效果是很有限的。
从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
而中国人,已经在“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
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
正统儒家文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
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绝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出现了又一次高潮,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新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并分析其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产生实际效用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的实质性变化,并说明变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