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慎独”的训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慎独”的训释
梁涛
笔者曾撰一文,提出慎独的原意应该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指诚其意,郑玄、朱熹以来的理解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

文章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很多学者表示赞同笔者的看法。

但对于慎独二字如何训释,特别是[独"字作何解?却感到一直是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最近偶读马王堆帛书,发现它对独有明确解说:[独也者,舍体也。

"以前对于[舍体"没有很好理解,这次阅读却豁然有悟,于是草成小文,供大家指正。

如果不是70年代马王堆帛书和90年代郭店竹简的发现,慎独的原意可能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被我们所知。

分别在这两次发现出土的篇中,都提到一种慎独,帮助我们理解了慎独的本来含义。

其文云: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

(第8章)
对于这个慎独,传文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

"[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

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疑当补为[一")心也,然后得之。

"这里所说的[五",是指[仁义礼智圣",按照的规定,它乃是五种[形于内"的[德之行"。

不过在看来,仁义礼智圣虽然是[形于内",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故需要舍弃仁义礼智圣形式上的外在差别,将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使其真正统一于内心,故说[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

说:[德之行五和,谓之德。

"(第2章)认为仁义礼智圣*相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得之于心,才能称为是[德",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传文的作者也即是根据的这一思想来对[能为一"的[一"进行解释的。

因此,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专注、统一于内心的状态。

又说: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

君子慎其独也。

(同上)
传文的解释是:[差池者,言不在衰绖。

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

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

是之谓独。

独也者,舍体也。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人们过分关注外在的形式时,内心的真情反而无法自然流露,所以真正懂得丧礼的人能够超越丧服(衰绖)的外在形式,而关注内心的真情,[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

"在传文作者看来,这即是[独":[独也者,舍体也。

"所谓[舍体",即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感受,回到内在的意志、意念。

所以慎独的[独"并非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心理上的[未发"或未与外物接触,指内在的意志、意念。

[独"的这种含义也见于先秦其他典籍之中,如云: 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庄子所描绘的[见独"颇类似于现象学中的先验还原,即舍弃对外物的自然主义认识态度,而回到纯粹的先验意识,见独即发现内在、先验的意志、意念。

这里的[独"与一样,都是在[舍体"的意义上使用的。

所以庄子的[见独"与儒家的慎独在内容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就二者是指内心的精神状态而言,则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显然是建立在他们对[独"的共同理解之上。

独也可以做动词,作[内"讲。

传文解释[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第9章)一句时说:[有与始者,言与其体始;无与终者,言舍其体而独其心也。

"这里的独即作[内"讲,[独其心"即内其心。

[内心"的说法也见于先秦典籍,并与慎独联系在一起,如云: 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

德产之致也精微。

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对于[内心",郑玄的注释是[用心于内,尚其德在内"。

以[内心"来理解慎独,与显然是一致的,这应该即是慎独的本来含义。

云:[慎,诚也。

"而[独"据传文,是指[舍体",也即内在的意志、意念,故慎独即是诚其意。

只不过慎独在当时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其内涵已广为人知,所以人们往往又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如的[能为一"、的[内心"等等;但不论是[能为一"还是[内心",其实都是指诚其意,只是表述上有所不同而已。

这样通过篇,我们便发现了[独"的一个重要
含义,对慎独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了结了学术史上一桩久而未决的疑案。

至于将慎独释为诚其意,是等篇的特殊理解,还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笔者认为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先秦典籍中的慎独都是作诚其意讲,这一点在上引拙文中已有论述,故这里不再赘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