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战争期间法西斯共毁坏了1710座苏联城市 和7万多村庄。克拉斯诺格勒。1943年。
1943年6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这是苏联 卫国战争中的大型战役之一。
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 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 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 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 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 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 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 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 最美好的感情。)
三、蜡烛象征正义之光:
请找出描写烛光的相关语句并朗读。 全班深情朗读最后一段,文末为什么说“这 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
蜡烛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 红 军 的 生 命 之 光
南 斯 拉 夫 人 民 的 哀 思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 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 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它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 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 深厚感情。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 的世界人民的心头。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 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假如你是一位随军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 人的事件,你要用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 的瞬间变成永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
(也就是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
一、动词表现人性之美:
引导 归纳:
例如:揣摩体会“跪”、“爬”、“坐”等动词。 写她”把尸身翻过“,”理好了“他的头发, 把他的”手臂弯过来“,”她在她旁边坐下来“。 写她”跪“地,”舀“水,”拖“尸,”画“十 字,”吻“遗体,”捧“浮土,”堆“坟堆,再” 摸“蜡烛,插,点 …… 这些无不反映她由一个普通老妇人变成反法西斯 斗士,由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变成了烈士的慈母。她虽 默默不语,内心却有万千波澜,这样写,炮火中的人 性美格外灿烂,此时无声胜有声!
谈谈你对文中老妇人对烈士 的情感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 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 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 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 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 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 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 物,彻夜守坟。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 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 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 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 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这种感人的效 果的是如何产生的?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
一是环境危险
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
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 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 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1、推荐课外阅读《勇气》、茹志娟的《百 合花》等。 2、创新作业: 如果那位年轻的军人的亲生母亲后来读到 了这篇通讯,她会有怎样的感想请你以她的 口吻给玛丽· 育乞西写一封信。
烧灼 ( zhuó ) 地窖 ( jiào ) 鞠 ( jū ) 躬 肃穆 ( mù ) 颤 (chàn) 巍巍
瓦砾( lì ) 腋( yè ) 窝 拂( fú )晓 迫( pǎi )击炮
蜡烛
西蒙诺夫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 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 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 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 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 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 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 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 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 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 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 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 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 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 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 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概括其内容,并找出 其中的六要素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时间: 地点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