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妙语雅思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20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文本落实]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节选)
□弗罗姆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母亲的乳房不再是唯一的食物来源。

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

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

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

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有缺陷的一面。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
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

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X画或者做别的东西。

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

1.第二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本来面目”带有比喻色彩,从上下文来看,应指婴儿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

A、B两项都不完全,D项,没有抓住“本来面目”的比喻义来说。

答案:C
2.下列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解析: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

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答案: D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解析:文中第二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又说八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

据此可以判断。

答案: B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台阶
□曹尔嘉从一楼到二楼,很陡的灰黑色楼梯,在当时的你眼里显得格外高。

一阵令人害怕的眩晕,使你扭转身抱住了他的腿,你哭着闹着不肯往上爬。

“快点跑,咱俩比赛。

”他不但不安慰怕得发抖的你,反而把你往前推,“快呀,我要追上你喽!”他做出一副X牙舞爪的样子在你身后虚X声势。

你信以为真,忘记了害怕,使劲向上跑。

“咚、咚、咚”,迈完第二十步,你咯咯笑着扑进在二楼微笑着等待的妈妈的怀中。

回头望望,他正装出竭力向上爬的样子追赶着。

那时的你,虽然知道他是故意让你赢,可是你单纯地沉浸在这样经常的游戏中,不懂得他为什么这样做。

那时的你,5岁。

二十级台阶,你是一步步地走。

散步回来,你的心情似乎特别好。

走到楼梯下,忽然忆起那遗忘多年的游戏。

“咱俩比赛,你追我!”你用少年特有的明快的声音叫道,然后迈开长腿,一步两个台阶地向上跑去。

在你身后,先是一片寂静,紧接着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迈过第十步,你们几乎同时到达顶端。

互相看看,你们同时大笑起来。

你注意到他微微喘着气,微微驼着背,X着嘴在微微
地笑。

你觉得自己很开心,便不再费时间去陪着他微笑说话一起游戏。

你还有很多事要做,还要写作业,还要和朋友煲粥……
那时的你,15岁。

二十级台阶,你是两个台阶跳着走。

后来,你要去远方求学。

他和你并排走下楼梯,他帮你提着行李。

他平静地谈着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分离时的那一回头,你瞥见了他眼中的闪亮和风中的几丝白发。

那一刻,你有些心酸。

可不久以后,你便沉浸在异国的新奇与欢乐中,那种心酸,已经淡忘了。

你和他之间,已不止那二十级台阶的距离了。

终于,你春风得意地再次踏上故土。

即使隔了这么多年,家,还是记忆中的那样。

二十级台阶,你走在他前面,自己提着行李。

年轻力壮的你三步两步登上顶端。

回头望望,他正用一只手扶着栏杆,慢慢地走着。

“咚——咚——咚——”那样迟缓而漫长的二十步。

你在上面等,并不着急,因为你知道,他已经这样等了好多年、好多年。

你从他的步伐看出了岁月的流逝,可当他抬起头,眉眼里的微笑却与二十年前一模一样……
那一刻,你彻悟了——二十级台阶,他用日积月累的爱,为你筑就;二十级台阶,他用消逝了的年华为你铺成;二十级台阶,他用一步步的丈量为你守候……
这二十级台阶呀,你日日月月地走啊,永远不愿走到头……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五岁以前,“你”与“他”一起上台阶的过程显示了家庭的温暖和教育的艺术,父亲鼓励孩子攀登又营造了温情轻松的氛围。

B.十五岁时,“你”长大了,一步两个台阶地跳着走,比赛中“你”把父亲比输了,心中充满了抑制不住的成长喜悦。

C.“你”到远方甚至到异国他乡求学时,虽然与家的距离早已超过了二十级台阶那么远了,但“你”内心依然深怀着对家的怀念和向往。

D.当再次踏上故土时,“你”发现“他”老了,上台阶不仅慢还要手扶栏杆,不变的是家、台阶,还有“他”看“你”时眉眼里的微笑。

E.台阶是通向家庭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成长时期与“台阶”有关的一系列故事,真实地记录了成长过程,抒发了对台阶的一往深情。

解析:B.与原文不符,是同时到达的。

E.文中没有写成长时期与台阶有关的故事,也没有记录成长过程。

答案:BE
5.本文是从怎样的角度叙述的?能不能把文中的“你”换成“我”?
答案:①是从母亲的角度叙述的。

这样叙述使散文具有家的空间感、温馨感和情感X 力。

②不能。

换成“我”,叙述主角就成了“我”与“他”的二人世界,缺少原文那种家的空间感、温馨感与情感X力。

6.画线文字在文中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台阶”在文中有什么意义?请分别简述。

答案:①特点:运用排比句式,表达深沉真挚的感情。

作用:点明并深化主题,抒发作者对父爱的深沉赞美之情。

②“台阶”既是散文的线索,又象征了伟大无私的父爱:以自己的深爱、责任和牺牲成为子女的垫脚石和阶梯,进而换取子女的健康成长、发展以至于成才。

7.文章的结尾说“这二十级台阶呀,你日日月月地走啊,永远不愿走到头”,你认为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请陈述理由。

答案:这个结尾深化感情,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理由:①这样表达,说明“他”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抚养、挚爱和责任是无私的,长久的,永远也心甘情愿的。

②这样表达,说明“你”作为子女对父亲的感恩、对父爱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绵长深远的,具有责任感的。

[探究拓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①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

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在西方的思想中这个观点是由来已久的了。

加尔文把自爱看作是一种“瘟疫”,尽管弗洛伊德用精神病学词汇来谈自爱,但他的观点同加尔文是相通的。

对他来说自爱就是自恋,自恋是人发展的早期阶段,那些又倒退到这一阶段的人就不会有爱的能力,这些人发展到顶点
就会疯狂。

弗洛伊德认为,爱是里比多的显现,每个人的里比多有限,不是用在别人身上,就是作为自爱用在自己身上,因此爱别人和自爱是相互排斥的,这方多了那方就少了。

如果说自爱是一种恶习,那么由此就可以得出忘我就是一种美德的结论了。

②这里就产生了下列问题:心理观察是否证实了在自爱和爱别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矛盾的观点?自爱和利己是一码事,还是互为对立?此外,现代人的利己难道确实是一种对具有一切理性和感情可能性的自我的爱,还是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利己同自爱完全一样还是利己恰恰是缺少自爱的结果呢?
③在我们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利己和自爱以前,我们必须分析一下自爱和爱别人是相互排斥的这一错误的逻辑结论。

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

因此上述原则本身就是矛盾的。

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法说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

爱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④这里我们就触及到了使我们得出这些结论的一些心理学上的先决条件。

概括如下: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

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

从这一点出发来解答我们的问题就意味着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不是两者择一,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

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

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

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⑤爱另外一个人这一事实就是爱的力量的具体体现。

在爱中包含的心理学基本原则就是对所爱之人将这个人作为人类基本品质的化身来爱。

爱一个人,也就包含了对所有这一类人的爱。

有一种爱的形式,威廉·詹姆斯称为“分工”的爱: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

对人类的爱是对一个特定的人的爱的先决条件,尽管对人类的爱是通过对某些特定的人的爱获得的。

⑥可以得出结论,即我自己也是我的爱的对象,同他人没有区别。

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即存在于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当中。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弗罗姆《自爱》,选自《爱的艺术》) 8.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弗洛伊德认为自恋状态存在于人发展的早期阶段。

正是因为自爱和自恋没有区别,才导致自爱和爱他人此消彼长。

B.作者认为自己和他人一样都是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所以如果爱他人是美德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

C.爱人类是爱特定的人的先决条件。

如果一个人所爱之人拥有人类的基本品质,按照心理学原则,对此人的爱中也包含对这类人的爱。

D.爱的能力是追求被爱人幸福的基础,这种能力有高有低,一个人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就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

解析:A项,强加因果。

导致自爱和爱他人此消彼长的是里比多。

答案: A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弗洛伊德的“互斥观”,第三段采用归谬法推论出这种观点的不合理性,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B.第②段承上启下,针对第一段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围绕“自爱”和“利己”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展开,引出下文对这对概念关系的论述。

C.在第③段中作者引用《圣经》中的说法,是为了证明爱自己和爱他人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进一步反驳爱他人和爱自己相排斥的结论。

D.文章思维缜密,逻辑严谨。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根据需要补充了一些在心理学中已经取得共识的结论或原则,作为继续推理的前提。

解析:B项,第②段并非所有提问都围绕“自爱”和“利己”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展开。

第②段的第一句是就“自爱”和“爱别人”这对关系进行的提问。

后文也没有立即就“自爱”和“利己”的关系展开论述,而是在论述“自爱”和“爱别人”的关系。

答案: B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尔文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反映出在西方人们常常有把爱别人看作一种美德,却把爱自己和利己、自恋等罪恶联系起来的观念。

B.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和对自己态度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这个心理学上的先决条件意味着爱别人和爱自己不是必须二选其一。

C.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等,只要拥有这些因素,就能肯定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

D.拥有爱的能力的人可以体现为爱另一个人,但如果他只有对别人的爱,而没有对自己的爱,那就是没有能够真正拥有爱的能力。

解析:C项,过于绝对。

原文这些因素是肯定自己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基础,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答案: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冰湖
□陈彦斌
①“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漂浮的大网漂子,扔到船上。

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
②“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③绷得紧紧的网犁着湖面吱吱地响。

一串气泡过后,一个阴影从湖底浮上。

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

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

④“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

”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⑤“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⑥“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


⑦“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⑧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

乌云越集越密,阴沉沉地徐徐往这面移过,他才觉出不妙,忙招呼儿子起网,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他们刚把渔网起完拽到船上,划出还没有一里地远,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下沉,很快就覆盖住了整个天空,纷纷扬扬的大雪随着飘下,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

⑨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刚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

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10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

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

船被风刮得一个劲儿往后退,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都是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

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怕大浪把船掀翻了,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一直往东南方向漂去……
⑪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

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

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

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⑫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蔓延过来,眼睁睁地看着涌动着的浪,几乎在瞬间就凝固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

船桨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

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

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朝冰砸下去。

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

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⑬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

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

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管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⑭中午的时候,他终于看见有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

此刻,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

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

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

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⑮“咔嚓”一声,桨断了。

胳膊粗的船桨斜着劈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
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

⑯“他妈的!”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

他直起腰朝湖岸那边看看,隐隐约约看得出那片深黑颜色的柳树林,而他家住的村子就在那片树林的后面。

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掉进水里。

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⑰“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见在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
⑱“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⑲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他的身上,儿子也哆嗦起来。

可他还是用力地向爹点点头。

⑳湖岸那边有船过了,爹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只有露在外面的左手更紧地抠住船帮,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⑧段中有关天空、湖面的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生动,暗示了暴风雪即将来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故事创设了背景。

B.小说的主人公为父子俩,小说描写了父子俩在湖上与暴风雪及湖冰搏斗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紧X,人物形象典型鲜活,个性鲜明。

C.小说中父亲的语言内涵极为丰富,如第⑯段中父亲骂人的语言“他妈的”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暗示了其身份及文化程度。

D.小说详略安排独具匠心,父子俩奋力划船回去、与风雪搏斗的过程写得很简略,父亲一人压碎冰面,奋力拖船的过程写得极为详细,这更能突显父亲的形象。

解析:B项,错误在于,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

答案: B
12.小说的最后一段对表现父亲形象有何作用?作者没有明确交代出父子俩是否获救,这样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表现出父亲的坚毅顽强,突出伟大的父爱。

小说结尾,作者没有明确交待故事的最后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的思考,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意思相近即可)
13.弗罗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爱,父爱是有条件的爱。

”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父爱的认识。

答案:父爱与母爱一样是无条件的。

小说中的父子遇到暴风雪,湖面封冻,父亲不惧严寒,下到冰封的湖中,用自己的身体压碎湖冰拖船前行,将生的希望全部给予了儿子。

教导子女是父亲的责任,小说中的父亲要儿子打完这次鱼,回去上学;到最后还不忘“爹送你回去上学”,至死都没有忘记父亲的教导责任。

(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何不游戏人生,管它岁岁年年”竟被________地反复吟唱;调侃人生,戏弄人生,竟然成了一些走红的通俗小说的时尚。

造成这种审美文化错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传统的审美文化,在价值观念、传播方式受到西方和港台通俗商业文化的剧烈冲击,出现了某些“真空”地带时,我们的理论研究显得有点________,这就使一些地摊文化商人有________。

然而,从历史上看,文化的建设与忧患意识________。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文明起源于挑战”。

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可以是来自当前面临的挑战。

面对当前我国审美文化世俗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们的理论建设工作应该具有弘道扬义、接受挑战的胆魄与责任感,而仅仅不应停留在对外来理论的诠释与介绍上。

审美文化的大众化与世俗化是当前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趋向。

它并不意味着品味的下降,相反,它更需要雅俗交融,用高雅艺术中的品味去充实通俗文艺。

雅文写俗事,可以说是中国宋元以来审美文化发展的一个特点。

宋元以来,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一流文人之作成为传世珍品;( )。

因此,在审美世俗化中,庸俗与媚俗是特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