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模拟试题(3)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白银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模拟试题(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生产活动没有使用了生物技术的是
A.提取青霉素
B.腌制咸菜
C.我国科学家培养出克隆猴
D.酿造葡萄酒
【答案】B
【解析】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生产方法完全不同。
天然青霉素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使用了生物技术;腌制咸菜没有用到生物技术;我国科学家培养出克隆猴使用了生物技术;造葡萄酒使用了生物技术。
故B符合题意。
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大树底下好乘凉B.雨露滋润禾苗壮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秋风扫落叶【答案】A
【解析】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正确;雨露滋润禾苗壮,禾苗可以吸收水分,满足树的生长需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C错误;秋天植物叶衰老被秋风吹落是环境中的风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点睛: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3.构成肾单位的结构是()
A.肾小球和肾小囊B.肾小体和肾小管C.肾小球和肾小管D.肾皮质和肾髓质
【答案】B
【解析】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4.下列现象中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A.母兔生下的小兔中有黑毛的和白毛的
B.合理施肥的水稻产量高
C.夏天晒太阳皮肤变黑
D.用眼不当导致的近视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
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生物的变异分为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不能遗传给后代,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合理施肥的水稻产量高、夏天晒太阳皮肤变黑、用眼不当导致的近视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
母兔生下的小兔中有黑毛的和白毛的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变异,是遗传的变异。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生物变异的知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物的变异的概念。
5.在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成过程中,能正确反映胚干重变化的是()
A.B.C.D.
【答案】A
【解析】
小麦的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中。
在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中,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植物的根不断的吸收水和无机盐,利于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胚干重不断增加。
【学科网考点定位】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能量的释放。
【名师点睛】生物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基本特征。
6.2016年3月23日晚,中国国家男足在长沙1:0战胜韩国队。
分析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一系列动作(如奔跑、踢球、射门等)产生的原因,正确的是
A.关节活动带动四肢活动产生的
B.肌肉收缩牵动骨产生的
C.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产生的
D.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群产生的
【答案】C
【解析】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不是关节的活动带动四肢的活动产生的,A错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牵引骨产生的,B错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牵引骨产生的,C正确;人体完成一
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D错误。
【学科网考点定位】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名师点睛】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7.玉米种子在未出土前的萌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错误的是()
A.含水量增加B.呼吸变旺盛C.有机物总量增加D.细胞数量增多
【答案】C
【解析】
玉米种子未出土前,种子萌发过程,先萌发出根吸收水分,使呼吸作用变得更加旺盛,细胞不断分裂、分化,使细胞数量增加,种类增多,但是有机物被不断的用于呼吸作用而减少,故选项C错误。
8.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正确的()
A.外界空气进入肺部: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B.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肾脏→膀胱→尿道→输尿管→体外
C.食物经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D.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受精→传粉→结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不符合题意;
B.当血液流经肾时,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暂时储存起来;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即: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不符合题意;
C.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食物进入消化道的顺序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符合题意;
D.绿色开花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发育成一株幼苗,通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植株不断长大,直到开花,一朵花开放之后,要经过传粉和受精,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即: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传粉→受精→结果,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某些生命活动的基本流程。
9.正常情况下,人类某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
A.22条+X B.22 条+Y
C.22条+X或22条+Y D.22条+X和22条+Y
【答案】C
【解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男女都一样,第23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条+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条+Y染色体的精子。
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
受精时,如果是含22条+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条+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XY 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精子内的染色体数目是22条+Y或22条+X。
遗传图解如图:。
10.如图曲线能代表正常人的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哪种物质的浓度变化趋势()
A.水B.葡萄糖
C.无机盐D.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构成了尿液的成分。
【详解】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因此肾小管中葡萄糖迅速减少变为0。
所以,如图表示正常人肾小管内某种物质的含量变化,该物质是葡萄糖。
B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1.在人体内,流经下列各项生理过程后的血液为动脉血的有
①经小肠绒毛吸收营养物质后的血液②经肾小球滤过后的血液③经肾小管重吸收后的血液④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后的血液⑤与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的血液
A.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高低以及颜色是鲜红还是暗红。
【详解】
①经小肠绒毛吸收营养物质后的血液,小肠的细胞大量消耗了血液中的氧气,因此流经小肠后变成了含氧低、含营养物质丰富的静脉血,错误。
②经肾小球滤过后的血液,由出球小动脉流出,仍然是动脉血,正确。
③经肾小管重吸收后的血液,肾脏的细胞大量消耗了血液中的氧气,因此流经后变成了含氧低、含废物少的静脉血,错误。
④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后的血液,刚通过肺泡交换来了丰富的氧气,因此变成了含氧量高的动脉血,正确。
⑤与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的血液,肌细胞大量消耗了血液中的氧气,因此变成了含氧低的静脉血,错误。
D正确。
【点睛】
关键点:动脉血是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
12.人能卷舌(A)对不能卷舌(a)为显性,现有一对能卷舌的夫妇,生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孩子,试问,他们若再生一个孩子,则该孩子能卷舌的几率是()
A.25%B.50%C.75%D.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
不能卷舌为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aa控制;一对能卷舌的夫妇生出了不能卷舌的女儿,说明这对夫妇控制能否卷舌的基因组成是Aa,因为不能卷舌的女儿的基因组成是aa,而这对基因由夫妇双方各提供一个,如图所示:
由该对基因的遗传图解可知,这对夫妇生出能卷舌孩子的几率是75%。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做出遗传图解对解答该题很有帮助。
13.课后,同学们在一起总结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你不赞同的说法是()
A.有些细菌可致病,也有些可用来生产药品
B.有些细菌会污染环境,也有些可净化污水
C.细菌是导致疾病的罪魁祸首,要彻底消灭
D.有些细菌会使食物腐败,也有些可制作食品
【答案】C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细菌和真菌大多是有益的,我们生活中的食品的制作都离不开细菌和真菌。
【详解】
有些细菌营寄生生活,它们生活在人、动植物体内或体表,从活的人、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可导致人或动植物患病,如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
也有些细菌可用来生产药品,如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A正确;有些细菌会污染环境,也有些可净化污水,如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有很多有机物,可以被一些甲烷杆菌等细菌通过发酵,从而可净化污水,B正确;各种细菌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细菌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资源,C错误;有的细菌是有害的,能使生物体致病,使物质腐烂变质,但是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例如制醋离不开醋酸菌,制酸奶离不开乳酸菌,D正确。
【点睛】
有关细菌、真菌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要好好理解和掌握。
14.人体是由八大系统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每个系统都具有各自的功能。
在八大系统中,具有调节功能的是()
①消化系统
②运动系统
③生殖系统
④泌尿系统
⑤呼吸系统
⑥神经系统
⑦内分泌系统
⑧循环系统
A.②③B.④⑤C.⑥⑦D.①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的调节方式主要两种: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体的两种调节方式。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要明确二者的关系,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也会影响到神经调节,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15.下列关于肌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同一骨的两端
B.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不同的两块骨上
C.每块骨骼肌必定跨过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节
D.任何一块活的肌肉受到刺激后都能收缩
【答案】A
【解析】
【分析】
骨骼肌的两端的肌腱,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部分是肌腹。
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
【详解】
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
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据上分析,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同一块骨的两端说法是不正确的。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骨骼肌的特点和功能。
16.下列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A.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污点,污点如果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说明污点可能在目镜或物镜上
B.将载玻片上的字母”pqbd”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物像应是“pqbd”
C.使用显微镜时,对光完成的标志是要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D.显微镜下换用镜筒较长的物镜后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发现细胞数目变少,视野变暗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少、越大、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多、越小视野越亮
【详解】
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玻片上。
污点如果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说明污点可能在载玻片上,A错误;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像,所以将载玻片上的字母”pqbd”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物像应是“pqbd”,B
正确;使用显微镜时,对光完成的标志是要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C正确;长物镜放大倍数大,显微镜下换用镜筒较长的物镜后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发现细胞数目变少,视野变暗,D正确。
【点睛】
此题考查了显微镜的结构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及植物细胞的结构,要理解掌握。
17.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细胞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是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B.多数单细胞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C.草履虫对污水的净化有一定的作用
D.所有的单细胞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利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单细胞生物虽然微小,只由单个细胞组成,但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多数单细胞生物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的作用,单细胞生物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如疟原虫,痢疾类变形虫等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海水中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可能造成赤潮。
【详解】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有利:鱼类饵料、净化污水等,有害:危害健康,造成赤潮等,A正确。
多数单细胞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如单细胞植物衣藻等是鱼类的天然饵料,B正确。
草履虫能够吞食病菌,净化污水,可用于污水处理,C正确。
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的有益,有的有害,如草履虫能净化污水,有些单细胞生物是对人类有害的,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能侵入人体,危害健康,D错误。
故选D。
18.如图表示在大豆萌发形成过程中的有机物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B.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子刚刚开始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的量会减少;当种子萌发抽出绿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的量就会逐渐增加。
【详解】
通过分析知道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量的变化是:刚刚开始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的量会减少;当种子萌发抽出绿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的量就会逐渐增加。
所以在大豆萌发形成过程中的有机物变化是先减少后增加。
故选:C。
【点睛】
此题中涉及到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是学习的难点,更是考试的重点,要注意扎实掌握。
19.下列关于先天性为与学习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B.动物的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C.“老马识途”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D.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吃奶,这属于学习行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正确。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当刺激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去除后,该行为会逐渐消失,错误。
老马识途”是一种先天性学习行为,错误.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吃奶是生来就有的,属于先天性行为,错误。
考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20.血液流经肾脏后,所含成分变化特点有()
A.尿素少了B.二氧化碳少了C.营养物质多了D.氧气多了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液流经肾脏后,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通过排尿将人体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详解】
血液通过肾脏的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会减少。
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等含氮废物会明显较少。
选项A符合题意。
【点睛】
理解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以及肾脏的功能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21.下列有关禽流感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属于动物病毒
B.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C.只能感染禽类
D.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进行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
我们把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流感病毒是寄生在人等动物的体内来生活的,因此属于动物病毒,A正确;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B正确;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禽流感流行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禽流行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并造成死亡,C错误;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进行生命活动,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病毒的结构特点。
22.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的生长发育开始于受精卵
B.人的生殖是有性生殖,受精的部位是输卵管
C.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
D.第二性征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命的起始点是受精卵,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
故A正确。
人的生殖是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是有性生殖,受精过程发生在输卵管。
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是青春期发育的显著特征。
最突出的特征是生殖器官的发育。
身高、体重的改变都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引起的。
故说法错误。
男性和女性除了性器官方面的差异外,还有一些各自特有的差异外,即是第二性征。
第二性征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生殖和发育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人受精卵完成一次分裂的过程中,1个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含量的变化曲线是
A.B.C.D.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如图:
(2)细胞核分
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
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详解】
由分析知道: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变化曲线如题干中的A所示。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分裂。
理解掌握细胞的分裂的概念及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4.下列动物中,幼体与成体的呼吸方式完全不同的是()
A.草鱼B.天鹅C.熊猫D.蟾蜍
【答案】D
【解析】蟾蜍幼体只可以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功,属于两栖动物,而草鱼不管幼体还是成体都用鳃呼吸,天鹅属于鸟类用肺呼吸,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
25.关于人类性别决定和性染色体的分析,错误的是()
A.生男生女的机会均为50% B.生男生女与精子类型有关
C.女孩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D.男孩的Y染色体一定来自父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
【详解】
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是50%,A正确,人的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Y染色体的精子与X卵细胞结合发育为男孩,X 染色体的精子与X卵细胞结合发育为女孩,因此,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性的精子,B正确;X染色体的精子与X卵细胞结合发育为女孩,可知女孩的X染色体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C错误,母亲的卵细胞中不含Y染色体,Y染色体的精子与X卵细胞结合发育为男孩,所以男孩的Y染色体一定来自父亲,D正确,故选C.
【点睛】
理解子代的性别决定于父方的哪种类型的精子与母亲的卵细胞相结合。
26.一对正常毛色的孟加拉虎生下了一只白色的幼虎,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这肯定是不可遗传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