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修辞手法-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阅读:现代文阅读之修辞手法
一、分类讲解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
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二、对点训练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大城小树
连亭
①树本来长在乡野,由于人的关系,进了大城。
虽然有些树由于水土不服而总有些营养不良,但毕竟大城算是有了树。
②霓虹闪耀、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若是没有树作为衬托,也只是没有生气的热闹而已。
堆满楼车的大城是死的,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
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
在树的一静一动中,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
而这庄重与灵动的布景里,常常少不了鸟的身影。
在大自然中,鸟是跟随树生活的,人们把树搬到大城,就把鸟引到了大城。
唧唧啾啾的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
③与大城相比,树很单薄,没有楼高,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
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
但不管是否在意,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
④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树变换了风的走向,比如树接住了窗前的一缕目光,比如树读懂了匆匆行人的疲累,一切就有了不同。
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休息时,人们用树的那抹绿色放松疲劳的眼睛;在车站候车时,人们需要行道树遮阳挡雨;大城有了树,仿佛装了无数净化器,人们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光合作用的律动……
⑤走在人头攒动的繁华大街上,人有时会与一棵棵树对望。
人们看着树,树也同样注视人,它们温和、宽容的目光,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
有时经过一棵树,听到鸟鸣周匝,耳朵会突然醒来,头会不自觉地抬起来,对鸟投以欣喜的目光,对树发出由衷的赞叹,混沌的兴致一下子活过来,突然哼出一些遥远的曲调,仿佛自己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
⑥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园,我去看了这棵月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了。
朋友说,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倘若不能将它带来,宁可回老家也不进城。
我想起作家苏童也曾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树而耿耿于怀。
有一天他突然在城里拥有了两棵树。
他在文章里写到,这两棵树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是父母和朋友都不曾做到的。
我的朋友,并不像苏童那样是个名作家,但他与树的感情,和苏童是一样的。
⑦我曾在医院听了将近一个月的树声。
我生的不是什么大病,却得住院,得手术,手术后又得住在白惨惨的病房里,怎么受得了呢!况且又不能看书,不能见很多的人,一天到晚或躺着,或靠着,无聊得很。
我多么希望能跟外界多一些交流啊,只要能够冲破这狭小的病房,什么都是好的!
⑧有一天,我仿佛听到了一棵树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我还听到了鸟儿的声音,唧唧啾啾,唧唧啾啾……我睁开眼睛向窗子看去,见不到树,偶尔能看到鸟儿掠过窗玻璃的身影。
我想,那窗子底下必定是站着一棵树的,不然哪来的沙沙声与鸟儿的歌声呢?我问从外面回来的母亲,母亲说:“是呢,是一棵碗口粗的杉树。
”等我能从病床上起来走动,我就时常趴在窗口看院子里的那棵杉树。
它挺拔,秀丽,枝叶间竟还隐藏着一个鸟窝,我猜想那窝里一定有正在孵化的鸟蛋。
呵,医院里的一棵树上,生命正在悄悄地孕育萌发!一个清晨,我在病房里醒来,听到沙沙沙的声音中夹杂着雏鸟的欢叫声,急忙奔到窗口,只见鸟妈妈正给小东西喂食呢!
⑨医生说,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可以提前出院了。
我竟很舍不得那树,我的康复是它赐予的。
出院前,我专门去看望它,我忍不住对树投以惊叹的目光: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始终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
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⑩从医院出来,我终于又能走在大街上,走在一棵棵树之间。
大城依然繁闹着,那一棵棵挺立在大城的树依然生长着。
我想,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
(节选自连亭《以一棵树为起点》,有删改)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
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
【答案】修辞角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比作卫兵,生动形象地写出树对城市坚定的守护;将树摇动时发出的声音比作波浪般的乐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随风摇动时声音的灵动美好,使城市更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喜爱和对乡野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赶鸟的孩子
①有时候,我似乎回到了过去,又成了那个赶鸟的孩子。
②老屋对面有一块菜地,那是一家人的“菜篮子”。
从夏往秋走的时节,母亲会在那里陆续种下萝卜、白菜,还有香菜和蒜。
秋渐渐转深,第一场霜降临,到处一片白,看上去毛茸茸的,但菜地好像忽略了寒冷,萝卜缨子似涨潮般覆盖了裸露的泥土,白菜身子也一个劲地胀起来。
那旺盛的绿色,像一片浓缩的春天。
③这时候,一群鸟如约而来,有二十多只。
这是一群与众不同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腹部有一小块黑色,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
我们不认识,把它们称为长尾巴鸟。
它们盯上了我家的菜地,专吃菜叶子。
④起先,母亲并没怎么在意,说弄个稻草人吓一吓吧。
父亲费了番心思,稻草人弄得有模有样,戴了帽子,穿了衣服,一只手还举着根细细的竹竿,竹竿另一头吊着块小石头,风一吹来回摆动,像拿在手里不停地挥舞。
刚开始似乎管点儿用,那群乌围着稻草人飞来绕去,就是不敢落下。
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大快朵颐。
群鸟过后,菜叶到处是洞,七零八落。
⑤[A]看到好好的菜被鸟糟蹋了,母亲心疼不已。
假人没用,母亲就催我“亲自下场”。
我很乐意领受这个任务,就赶个鸟嘛,又轻松又好玩儿,比在家扫地或去外面扯猪草舒服多了。
我在屋角的竹林里折了根竹丫,抓在手里,满怀信心地去了菜地。
⑥我刚一出现,它们就发现了我,一下全飞走了,落在旁边的一棵枫树上,冲着我叫个没停。
我心里高兴,它们到底还是怕我的,果然不用费什么力气。
我朝它们挥了下手里的竹丫,心想:你们就大声地叫吧,我来了,再也别想吃我家的菜了。
⑦菜地狭长,有好几十米。
那群鸟叫了一会儿,见我没有进一步行动,便从树上飞下来,到菜地的另一头去了。
它们扇动着翅膀,边吃边叽叽喳喳地叫着,我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但那声音听起来充满了快乐,像在庆祝什么,又像在向我挑衅。
我挥动起竹丫,嘴里吆喝着追了过去。
它们见了,一齐飞回到枫树上。
我刚喘口气,它们又伺机飞下来。
我只能左追右赶,像在和它们做一场游戏。
⑧霜还没有化,风一阵比一阵冷,但我的额头上还是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折腾了一阵,我累了,一屁股坐在田埂上。
我生自己的闷气,也生那群鸟的气,随手抠了把泥土,朝那群鸟扔去。
它们抬起头对着我喳喳地叫了几声,声音干涩,好像比我还气。
⑨那段时间,我天天守在菜地里,一边徒劳地追赶那些长尾巴的鸟,一边想着该如何对
付它们。
我烦它们,把我家好好的菜弄得乱七八糟;我知道,它们可能也烦我,我的到来,阻碍了它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盛宴。
在这场拉锯战中,我和这群鸟不知不觉成了敌人。
⑩我把这事跟哥哥说了,哥哥帮我出了个主意。
他说,抓两把谷,拌上农药往菜地里一撒,那些鸟儿一个也逃不掉。
我一听,觉得这个办法不错,简单省事,一了百了。
⑪可不知怎的,事情被母亲知道了。
母亲指着我俩厉声责问,声音比哪一次都大:“它们就吃了一点菜叶子,赶一赶就行了,你们却想下这样的手?鸟的命也是命啊!”我和哥哥一下子蒙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会招来母亲的盛怒。
⑫我俩低着头杵在那里,别说回话,连大气都不敢喘。
停了一会儿,[B]母亲对我说,你也不用去管了,菜叶子吃光了算了。
⑬事后才知道,最后那句是母亲的气话。
第二天一早,她拿着镰刀去了菜地,一连干了好几天,在菜地里支起一些树枝,树枝上面搭满了荆棘。
那群鸟照旧来,只是没原来那么放肆了,它们虽然胆大,但也不敢钻到荆棘里面去。
⑭再后来,我们搬走了,老屋也拆掉了,那片菜地成了荒地,那群鸟也不知所终。
但母亲的那番教训,这么多年始终在我脑海中,不时浮现,难以忘记。
⑮前些日子,我回老家,又看到了一群同样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哥哥家菜地的上空盘旋。
我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大快朵颐。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的聪明、胆大,吃得非常痛快。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能力。
解答本题时从题干中给出的赏析角度入手,结合语境赏析句子。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
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
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
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
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
但是,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
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
A敌人的死尸像谷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
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
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
最后,勇士们的了弹打光了。
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
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
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
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
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300多敌人,更重要的,他们使得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
②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头——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
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
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
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
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③这个营的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
他说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
但是,他接着说:“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伤心,不,我是为他们骄傲!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
④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⑤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⑥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
B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
他原来是炮兵连的。
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冈上哭。
原来她的房子被炸毁了,她在山里搭了个窝棚,窝棚又被炸毁了。
回来,他马上到连
部要求调到步兵连去,正好步兵连也需要人,就批准了他。
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⑦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
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
有几间房子着了火,火又盛,烟又大,使人不敢到跟前去。
这时候,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
他马上穿过浓烟到近处一看,一个朝鲜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着,小孩子的哭声还在屋里。
他走到屋门口,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经进不去人,门窗的纸已经烧着。
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
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
呀!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见人。
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
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
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小孩的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
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个小孩儿啊。
他穿着小短褂儿,光着两条小腿儿,小腿儿乱蹬着,哇哇地哭。
我心想:‘不管你哭不哭,不救活你家大人,谁养活你哩!’这时候,火更大了,屋子里的家具什物也烧着了。
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
一拉那个大人,她哼了一声,我就使劲往外拉,见她又不动了。
凑近一看,见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
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
理解文中A、B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A.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
B.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答案】A: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战斗的惨烈,突出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
B:运用了外貌描写,表现了马玉祥的善良淳朴、纯洁高尚。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语言的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樱桃红了
邹龙权
①正为假期值班不能与兄妹一起回老家吃樱桃而烦恼,母亲恰好来电话了。
她唤着我的
乳名,说今年樱桃又大又红又甜,季节不等人,让我们赶快回家去吃。
②母亲栽的樱桃品种优,个头大,颜色鲜,口感好,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喜欢来吃,母亲总是很大方,给他们摘一大捧。
吃惯了母亲栽的樱桃觉得他乡的都不够甜。
久而久之,吃樱桃的日子成了我们漂泊在外的兄妹们聚会的节日。
③兄妹忍不住回去先尝为快。
等我与妻驾车回家那天已是正午,刚进门,就看见桌子中央放着一大盆红艳艳的樱桃。
洗净的樱桃晶莹剔透,像珍珠,像玛瑙,煞是诱人,我忍不住抓起一把塞进嘴里,熟悉的酸甜味充灌唇齿之间,连日值班的辛劳也一扫而空,看我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心满意足地去准备午饭了。
④听父亲说,为了让我们吃,上好樱桃,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大果子。
今年天气好、果子多。
两棵樱桃树吃剩下的还卖了近千元钱,父亲脊椎骨曾跌断过,不能上树,就负责销售。
还听说,今天早上摘果时一根树枝折断,母亲急中生智逃到了另一根树枝上才获救。
我不知道母亲老胳膊老腿儿是如何逃离危险的?也不知道卖上千元钱需要摘多少果子、花多少精力?但她后来说起摘果时晃晃悠悠的过程,总是那么轻描淡写、若无其事;说起卖了近千元钱总是那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我知道他们是从苦难时代走过来的,年轻时卖水果供孩子上学是快乐的事,老了不给孩子添负担也是快乐的事。
⑤说话功夫,母亲已把饭菜摆上了桌。
仅有四人,她还是炒了八菜两汤。
我和妻爱吃的菜一样都没少,真把我们当贵客待了。
母亲不停地给我们夹菜,我知道她特别高兴看儿女狼吞虎咽的样子,但我分明看见母亲夹菜的手微微颤动,再细看,母亲满头银发,后背也有些驼。
我心一颤,母亲老了。
⑥习惯享受被母亲当客待的我,突然感到十分惭愧。
⑦是该好好孝顺母亲了。
⑧母亲的几间瓦房有点老旧,我们多次商量凑钱给她盖新房都被拒绝。
母亲说:“你们在外工作不容易,只要你们生活幸福,我们就幸福了。
”她还说:“你们现在有个一官半职,好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个好人、当个好官,有个好名声。
我们不当懒人,不当废人,不给你们添麻烦,有吃有穿有住就行。
”
⑨我们兄妹几次试图说服母亲,都未能如愿。
两间半瓦房在母亲精心打理下,也算得上村中的一道景观。
屋后是两棵大柿树,门前有几棵樱桃树。
季节来临时,庭前屋后硕果累累,压弯枝头,让人赏心悦目,门头房檐下挂着一排排金色的玉米穗,总有一种五谷丰登的景象,引人注目的还有院里院外各种花朵:月季花、喇叭花、石榴花……这些花儿将老旧的房屋衬
托得亮丽而脱俗。
记得当年家里十分困难,吃了上顿无下顿,母亲还不忘在院内栽几株好看的花。
至今,曾留在记忆深处的是: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
⑩“奶奶,我们要吃樱桃。
”院门口不知何时聚来.了一群小孩子。
母亲忙撑着凳子站起来,乐呵呵地把樱桃分给孩子们,欢笑声在老屋上空飞扬……看着眼前的场景,我顿时明白:尊重母亲的意愿,就是对她最大的孝顺。
⑪《小窗幽记》中说:“在世不过百年,总要做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
”无论顺境逆境,留下一片美、留下一片德,是我平凡的母亲人生中最为闪光之处,最为让人敬佩之处。
(选自《十堰晚报》,有删改)本文语言韵味悠长,请你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果子。
(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②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答案】①这一句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搭”“架”“背”“爬”等连续动词,刻画母亲上树摘櫻桃的艰难,表现母亲爱子情深。
②示例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我"眼里老宅和故乡因母亲的美德变得更美,突出“我"对母亲的爱与赞美。
内容由浅人深,情感层层升华。
示例二: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三次强调“很美”,突出“我”对母亲(老宅、故乡)的爱与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窗,中国园林的眼睛
张玉梅
①春和景明,绿荫满窗,透过一扇扇花窗,春天有了万般风致。
②诗有诗眼,画有醒画,而窗恰是园林空间变换中的点晴之笔。
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准窗栏二事乎……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
李渔推窗之理为园林建筑之基,而整个园林建筑只是窗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