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记者的基本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研究—记者的基本功
无论什么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有自己的功夫,都需要进行基本功的训练,记者工作也不例外。

那么,记者取重要的基本功是什么呢?刘少奇同志说过,采访就是调查研究,调查就是记者的基本功。

一名合格的记者,不但就应具备文字表达、口语表达、技能操作等方面的
基本功,而且更应具备熟练的调查研究这种基本功。

因为,通过宣传实现党的方
针政策,反映人民的实际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呼声、要求,主要依靠记者深
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这种基本功是当好记者的基础,也是记者
职业素质的要求。

调查研究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是马克思
主义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客观世界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是中国共产党
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也是党的一贯的传统作风。

新闻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调查研究自然就成为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记者的基本任务是采访,而采访就是调查研究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运用。


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报道思想,根据新闻规律去认识客观事物,寻找与挖掘
新闻事实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记者的新闻传播就是记者的“发言”。

这就是说,记者只有所报道的对象(客观事物)进行了调查研究之后,才能取得报道的资格,才有进行传播的可能性。

记者对客观事实或问题进行采访的过程。

采访中,既要调查——占有材料,
寻找挖掘新闻事实;又要研究——消化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

调查中有研究,研究中有调查,这种活动贯穿于采访活动的始终。

调查研究,是记者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大局,在政治上同党
中央保持一致的重要保证。

作为党的新闻事业,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是党、政府和人民
的耳目喉舌。

要当好耳目喉舌,记者必须既了解下情,又了解上情。

下要熟知人
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上要通晓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要做到这两条,都离不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新闻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遵循实事求是这
一方针,作为一切行动的准绳。

这是新闻工作的大局所在,只有在这个大局指导
下采写的新闻,才能为社会,为人民服好务,起到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用。

作为新闻工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对社会经济变化发展
的反映报道等,都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实现。

没有记者深入调研,就没有有的放
失地对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正确引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记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才
能深刻的理解和正确地掌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也才能敏感地发现和
反映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将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映到中央,以引起注意或在决策时参考,终达到把握大局,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调查研究,是记者获取新闻源泉的最基本的方法。

新闻来源于事实。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经二性的。

这是无产阶级新闻学
的基本观念。

历史唯物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的生产活动和其
它社会实践,是新闻报道最丰富的源。

记者要获取新闻,主要的途径是深入到群
众的社会实践之中调查研究。

当然,采访机关领导,参加会议,利用现在材料,
也可以获取新闻。

但那是经过别人选择加大了的事实,是第二手材料,是新闻的
流而不是源。

毛泽东同志在论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时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
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一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拙,它们是
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文不竭的唯一唯泉。

”这一精辟的论述,应该说,
也是新闻报道同人民生活关系的写照。

近几年大量出现的现场新闻,目击式新闻、
体验式新闻、谈治式新闻,之所以比较生动、形象、具体,可信度高,受到读者
的青睐其道理恐怕亦在于此。

有人认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传统是在战争环境和建国初期闭关锁国、信
息不灵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采访新闻的特殊手段。

现在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在新闻工作中再强调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已经过时。

于是,在一些新闻记者中,调查研究之风
淡薄,而对参加各式各样的新闻发布会、庆典仪式、名目繁多的各种“节”,则
趋之若鹜,甚至理听途说,以讹传讹,都可以成为新闻,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然设的道路中,必
须会产生出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更需要调查研究。

正如江泽民在视察
新华社时说的,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才能对面临的
重要任务,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党的基本路线,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而进一步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总目标总任务而奋斗。

”可见加强学习,深入
群众,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是记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仍然是记高应熟练掌握的基本功。

调查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

世界观
的转变是根本性的转变。

没有无产阶级世界观,就很难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很难做好党的新闻工作,当好记者。

无产阶级世界观要求一是要树立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二是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
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

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自觉地运用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进行调查研究,正是记者改变世界观的前提条件。

调查研究要吃透两头,但主要是吃透基层的情况。

既要对中央的方针政策精
神认真学习和理解,又要对人民群众的情绪、呼声、意见有清醒的了解。

吃透上
头精神,到实际中去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了解判断,才能在新闻报道中
有针对性的提出新的问题,写出反映实际情况的新闻报道。

如中央电视台的《焦
点访谈》节目,主要就是针对下面,基层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暴露来的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阳奉阴违,引起人民
群众强烈不满,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和后果的客观问题进行报道、反映和揭露,很
好地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在上级和下级、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
带作用,受到中央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如果记者对上、下这两头心中无数或一知
半解,这就如同一个“睁眼瞎”,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调查研究呢!
调查研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人民负责。

要根据客观情况,敢于对实
际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

只要有事实的依据,符合党和人民的
利益,就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错了,调查的情况有片面性,也要敢于及时修正自己的意见,维护人民的利益。

调查研究一定要深入。

如何深入?一是要深入实际,到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
去调查研究,而不是坐在机关里,埋头于文件中,靠拍脑袋、出点子来搞报道。

二是要深入群众,到群众
中去,和群众交朋友,做群众知心人,虚心、耐心、诚心地听取群众的意见,而不是以“无冕之王”自居,视群众为阿斗,轻视群众,脱离群众。

1958年当人
们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盲目欢呼之际,彭德怀同志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冷静观察,细心调查,用充分的事实和广大群众的心声,向中央反映浮夸风,共产风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的极大损害。

彭老总之所以
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两条:一是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二是深入调查研究的
真功夫。

把系统调查和解剖“麻雀”结合起来。

毛泽东同志说:“大略的调查和研究
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不能解决问题。

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
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

”系统调查对记者来说十分重要,这种调查可以使记者
对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情况做到胸中有“数”。

另一种调查是“解剖学”调查法。

毛泽东说,麻雀虽然很多,但不需要分析每个麻雀,解剖一两个就够了,这就叫“解剖学”。

这种方法,也说是典型调查法。

记者平日的采访活动,常常用得着
上述两种方法,应该把这两种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系统调查做到对基本情
况心中有“数”,不上“牛皮公司”的当;通过典型调查发现和抓好典型报道,
突出重点,完成一个时期的报道任务。

调查研究的方法很多,作为一项基本功的训练,记者的调查研究方式还可以
更深入一些,可以根据多种形式灵活的运用更多的方法。

新时代对调查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要对深入的领域、调查
研究的对象、活动方式、工作、节奏等方面,加以调整和改进。

首先,深入的领
域和调查研究的视野需要扩展。

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领域越来越广阔。

除第一、二产业外,正在大
力发展第三产业。

过去我国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分,现在除全民和集体
所有制经济外,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过去在经济领域调查的重
点是生产环节,现在进入市场经济,流通成了商品经济的重要环节。

金融、物价、税收等在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层建筑也
在发生很大变化。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正在加强,特别是有关市场经济的立法和
执法监督工作益显重要。

党风和廉政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社会成员间利益
的调整,收入差距的扩大,引发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及社会治安的一系列矛盾......。

其中很多领域和问题,是过去调查研究中没有涉足和很少接触过的。

就是过去比较熟悉的调查研究对象,也在发生变化。

以前我们熟悉的农民,是终
身生息在一块土地上春种秋收的庄稼人,办现在的农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他们
还进入乡镇企业,兴办第三产业,从事商品流通,甚至参加“远征军团”,打入
外地、外省、外国的劳务市场。

其次,调查研究的组织和活动方式也需改进。

随着社会主义大市场的建立,
各地区经济联系及相互依赖程度的增加,经济领域微观搞活,宏观调控的加强,
改革的深化,过去那种依赖记者单个地深入一地作典型调查的活动方式,已不能
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某些典型调查仍然是必要的,但更多的应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全面结合,上下结合的专题性调查。

还应加强调查研究的统筹规划,协
同作战,发挥群体优势。

第三,交通的发达,通讯手段的改进,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距离大大缩短。

同时,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使新闻的时效性显得更为重要。

宏观条件的变化,使加快调查研究的节奏,成为必要和可能的。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中,不宜单打一,而应目光四射,时刻关心周围发生的事,及时发现和采写来自第一线的,有群众生活气息的现场新闻。

实干出真知,实干出人才。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记者,著名的新闻作品,都是艰苦奋斗,勤学苦练的结果,都是调查研究的结果,不论是过去的老记者,还是正在成长的青年记者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就是一位一直坚持调查研究的记者。

1935年7月,年仅26岁的范长江,抱着两个目的: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以及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开始了他对西北地区的采访,历时一年,足迹及于川、陕、青、甘、内蒙古等地,对西北地区的弊政,人民的疾苦,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著名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

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之所以能写出320篇《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也是由于他用103天的时间,沿着长征路长途跋涉,实地采访,调查研究的结果。

新华社著名记者郭超人说:“大凡在工作中急于求成,过分追求发稿量而忽视调查研究的时候,报道上的成绩恰恰最差,或者抓不住重大主题,写不出有分量的稿子;或者虽然抓住了较好的主题,由于缺少过硬的材料,无法表现出来。

相反,大凡是定下心来,一头扎到实际生活中去,注意作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报道工作不仅在数量上有保证,质量上还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记者的材料来自上头下头四面八方,千万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从衙门找新闻,记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实际工作中去,来个“百事问”,方能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持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头脑,讲真话,言真情。

如果记者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或调查走马观花就会造成失实,导致严重后果。

总之,有战略目光的记者,取得报道成绩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自己长年累月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新闻现场,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经过自己筛选、消化、提炼、精心写作。

除此,别无其它捷
径可走。

多做调查研究,可以积累资料,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调查研究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是记者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