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课件26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与大学
“大学”是什么?
➢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大学: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学问。
作品介绍
《礼记》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 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 家)所编。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 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不仅 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 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但由于这个说法和 儒家理念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 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 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 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何才能做到“三纲”?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
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 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
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 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
行。 (3)致其知:获得知识。一
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
• 初读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重点字词:
➢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
➢ (1)道:本指道路,这在这里指的
明美好的德行,在
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 于亲近爱抚民众,
和原则。
在于使自己达到善
➢ (2)明明德:动词,彰明;美好的 德行。
的最高境界。
➢ (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 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 新,去恶向善。
解读题目
“大学之道” 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 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 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
极致。
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
(4)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 初读文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重点字词: ➢ (1)知至:对外物之理
研读文本
➢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为仁由己”,自觉地完善自我修养。 “亲民”即“新民”——“推己及人”,亲近爱抚民众 “止于至善”——“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 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德政为目 的的施政主张。
• 初读文本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 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 初读文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初读文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重点字词: ➢ (1)庶人:指平民百姓。 ➢ (2)壹是:一概、一律。 ➢ (3)本:根本。
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 作为根本。
天子不能依仗权位置身于事外, 庶民也不能因为地位低微而放松要求。
“三纲八目”
①“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②“目”是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③二者的关系是纲比目大,目从属于纲。


确 原



定 不



不 妄



情 安



虑 周



事 合

研读文本
第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 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 (4)止:至,到。
• 初读文本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
➢ 重点字词: ➢ (1)止:至,到。 ➢ (2)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 (2)静:心不妄动。 ➢ (3)安:性情安和。 ➢ (4)虑:思虑精祥。 ➢ (5)得:处事合宜。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 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 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 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 详才能处事合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
认识充分。 ➢ (2)治:安定,太平。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 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 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 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 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 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 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 能天下太平。
《礼记》是对礼的解释,它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了解编者
戴 圣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 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 戴,西汉梁国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 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 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 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 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 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 合称“四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