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波尔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匠波尔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倾听《铁匠波尔卡》
教材分析:
《铁匠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

同年3月在保险箱制造商为制成两万个保险箱进行的焰火庆祝大会上首次演出。

是作曲家所作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乐曲采纳D大调。

拍,复三部曲式,在敲打铁砧为节奏的4小节引子后,乐曲呈现出单三部曲式写成的第一局部主要主题。

此主题轻愉快泼,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布满信念的欢快。

学情分析:
通过情境创设打铁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参加活动,同时通过不同的乐段设计不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参加很好的辨别乐段与主题旋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参加乐曲《铁匠波尔卡》能用较好的节奏感知表现乐曲。

2、在各种形式的反复倾听过程中加强对音乐主题的记忆,能听辨乐曲主题旋律的特点和变化,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3、通过观赏乐曲《铁匠波尔卡》,让学生初步了解波尔卡这种音乐形
式。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形式倾听、感受及表现乐曲《铁匠波尔卡》。

熟识乐曲的主题旋律,感受乐曲的独特风格。

教学难点:
1、在音乐的听赏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2、通过已学节奏和主题旋律表现乐曲。

教学预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快速进入音乐情境中,初步感受大铁锤与小铁锤的力度,辨听音乐。

) 1、出示打铁节奏,边做边念。

2、请同学们起立,男孩子伦大铁锤,女孩子敲小铁锤,一起来感受敲铁的节奏。

3、出示音乐,感受音乐的动律。

留意声音协作。

二、分段观赏音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段观赏以及哼唱主题,能够精确的配乐敲击节奏,体验烧火打铁的过程,了解音乐构造。


(一)分乐段设计活动,让学生充分听与体验。

1.观赏A段音乐。

(1)学习敲铁节奏。

(2)查找木凳男女生协作敲击,突出强与弱的力度。

(3)用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3)配乐演奏,留意与音乐协作的精确。

2.观赏B段音乐
(1)第一主题,通过实践拉风箱的动作,辩听B乐段第一主题音乐。

师:乐曲的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他们在干什么?
(2)其次主题
通过辨听大火燃烧的音乐,辨别四个乐句。

3.观赏A1段音乐
(1)哼唱主题旋律,并带上歌词演唱。

(2)听音乐,用三角铁敲击节奏图谱。

(3)辨别一乐段与三乐段的不同之处,在结尾处添上一个完善的YE。

4.表演全曲
师:今日我们逐步倾听了铁匠波尔卡的三个乐段,接下来,我们要完整的表现歌曲了。

教师请一四组用三角铁为歌曲伴奏,二三组做拉风箱和火焰的角色扮演,全班同学在听到主题音乐的时候要用歌词轻声跟唱。

教师盼望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勤劳打出完善的铁器,预备好了。

(二)作曲背景简介
1.介绍乐曲背景。

(《铁匠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

同年3月在保险箱制造商为制成两万个保险箱进行的焰火庆祝大会上首次演出。

是作曲家所作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三、拓展观赏
1、简介交响乐一般由哪些乐器组成并观赏现场表演视频
2、总结
师:今日我们听赏了由奥地利闻名音乐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依据铁匠们的劳动场景和打铁的`声音创作的《铁匠波尔卡》。

体验并感受到了劳动的开心。

今日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同学们!
《铁匠波尔卡》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人音版)其次册第九课《巧巧手》观赏
教学年级:
一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乐曲的来历,知道波尔卡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音乐体裁。

感受乐曲不同的心情。

2、采纳不同形式感受,表现乐曲活泼、热闹、欢快的主题。

教学重点:
采纳不同形式感受,表现乐曲活泼、热闹、欢快的主题。

教学难点:
能听辨出乐曲的段落。

教学预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局部:
1、听音乐边做律动边进教室,背景音乐为《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2、师生问好。

二、新授局部:
1、观赏第一局部:
1)设问:我有一双万能的手,现在教师在做什么呢?(师配第一局部主题音乐做打铁动作)教师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力度一样吗?什么时候强,什么时候弱?
2)出示图谱,谁能从这幅图里找到答案(师边喊口号再演示一遍,引导学生找出节奏规律)
3)跟随教师的口号做打铁动作。

4)跟音乐边听边做动作。

5)作品简介。

这首乐曲的名字叫《铁匠波尔卡》。

波尔卡是从欧洲流行起来的一种二拍子的舞蹈节奏。

《铁匠波尔卡》是奥地利闻名的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在一百年前创作的。

1869年3月保险箱制造商制成了两万个保险箱,心里很快乐,所以就举办了一次焰火庆祝大会,据说这首《铁匠波尔卡》首次在焰火大会上演出的时候,乐队曾采纳两台打铁用的铁砧作为节奏乐器呢!刚刚我们听到的只是这首乐曲的第一局部。

听完后,你感觉到铁匠打铁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轻松、开心)
6)再听第一局部,边听音乐边做动作,敲打击乐器。

过渡:同学们表演得太棒了。

看来,作曲家胜利地抓住了人们来参与焰火大会时的心情,大家跟着音乐跳起来抒情的舞蹈,你们听!
2、观赏其次局部。

1)播放其次局部音乐,生听辨与第一段在风格和心情上的不同之处。

师:伸展的音乐过后,又听到了炽热的打铁声,和刚刚的一样吗?(出示图谱)
2)生随口号敲节奏。

3)生随音乐敲节奏。

4)完整复听其次局部,没有打铁声的时候用伸展的动作表示,听到打铁声时用锤子敲一敲。

3、观赏第三局部
1)播放第三局部音乐,听辨与哪局部相像。

2)你们留意到结尾了吗?焰火大会进入了狂欢阶段,为了协作人们的心情,音乐也进入了高潮,这时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3)复听第三局部音乐,生表现高潮局部
4、完整观赏作品
回忆全曲
三、拓展局部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每年的1月1日,在维也纳闻名的金色演播大厅里都要进行一次新年音乐会。

《铁匠波尔卡》也是常常在这里演出的一首曲目,你们想不想看一看世界级的音乐大师们是如何演奏的?(播放视频)
四、听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好玩、生动地观赏表演课。

音乐是流淌的,具有形象性和不确定性。

在观赏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纳了“总---分---总”的教学手段,抓住“音乐形象”这条主线,参加了打铁的动作和节奏来稳固学生的记忆力。

初听时我用打铁的声音将学生带人情境中。

在分段观赏时引导学生从每段不同的心情、节奏入手,这样就把学生引进特定的意境中去,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乐曲的心情,感受到音乐内在的美,同时也增长了学问,整节课学生的参加度都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