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第一篇: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中国当前汽车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我国现有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
我国汽车产业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是5种竞争力量中表现最直接和最强大的。

(1)行业内现有厂商的数量和规模
我国汽车按照用途可以划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

而我国汽车生产商众多,有的汽车生产商只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有的却涵盖多个细分市场。

各生产商之间在价格、新技术、营销策略、品牌效应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同时,我国汽车生产商大致可以划分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三大类。

由于进口品牌大多专注高端市场,合资车企大多为传统大型国企,虽然底子厚,但很多国有企业的通病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自主车企大多为民营企业,较为灵活,因而行业内的竞争成了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竞争。

(2)市场需求增长速度
过去十几年,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现有厂商均有扩张发展的机会,各厂商不得不动用所有的财务资源和竞争资源去扩张自己的产能,因而很少会去攻击对手。

但最近几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有所回落。

2011年11月,我国汽车产销环比增长、同比下降。

1月至11月,汽车产销增速与前10月相比继续趋缓。

面对这种局面,继续扩张的企业或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会降低价格或采用其他提高销售的策略,从而引发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加剧市场竞争。

(3)固定成本或库存成本
部分合资车企采用诸如准时制等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品牌效应所带来的良好的销售业绩大大降低了其库存成本,有效分摊了其固定成
本。

而自主车企诸如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由于盲目扩张产能而在当前市场需求有所回落的局势下,不得不面对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库存成本攀升等竞争压力。

(4)品牌忠诚度及顾客转换成本
我国汽车购买者对进口品牌和合资品牌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且其与自主品牌相比,具有更高的保值率。

因而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在进口品牌与合资品牌方面的顾客转换成本仍然较高。

然而,在自主品牌方面,由于顾客转换成本较低,所以自主品牌厂商之间往往发起价格攻势以缓解竞争压力。

(5)行业内厂商对其现有市场地位的满意度我国自主车企逐步由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延伸,采取诸如推出新产品、加大广告力度、价格战、大规模并购等行动向合资车企和进口车企发动进攻。

不过由于双方阵营实力相差悬殊,行动效果有限。

但从长远来看,这些行动可能会引发各个竞争厂商采取新一轮的竞争行动和新一轮更为激烈的市场份额之战。

这与我国政府出于保护本国汽车工业的考虑,要求提高自主车企的市场地位和市场占有率也有一定的关系。

3、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对于整个汽车工业而言,整车只是整个行业的最终产品,其上游还包括着生产汽车所需的各种零部件,比如刹车片、减震器、制动器、火花塞、雨刮器等等。

国内供应方就我国目前的零部件供应环节来看实际上对汽车车生产商没有讨价还价空间的。

其中的原因有:一是在国内存在太多的额零部件供应商,据可查的资料显示目前已经有100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是规模很小并且分散经营。

二是虽然中国有很多的汽车生产商,但是中国目前的汽车市场集中度已经很高,2009年销量排名前五的汽车企业占到了市场份额的7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供应商的绝大多数收入都是来自几家大的汽车制造商。

第三是国内很多的汽车制造商,为保证自助机上产的连续性和产品质量,大多数都建有自己的零部件工厂,这种垂直的企业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国外许多汽车制造商加大了中国市场战略部署,例如:福特汽车公司未来在中国将不断加强投入与合作力度,争取取得轿车市场10%的占有率,生产能力将实现从原有的四万辆达到40万辆的巨大转变,并实现大部分车辆生产本地化。

目前局势来看,我国汽车市场不仅成为大众、通用、本田、现代等在中国已经具有重大影响的跨国公司的战略市场,现代汽车公司已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到2010年乘用车在华产能达到100万辆,使中国成为其四大海外工厂中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海外工厂;同时,以汽车生产销售为中心,通过制造、服务、金融等汽车相关产业的扩大,来达到2010年20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此外,现代还计划进军中国的商用车市场,有可能与江淮携手建立商用车生产基地,计划在2010年前形成年产五万台小型商用车发动机、一万辆客车和九万辆货车的生产能力。

世界各汽车零配件行业巨头,也纷纷做出了增资中国的计划,美国固特异轮胎橡胶有限公司将其亚太总部迁至上海,博世也要在中国追加投资。

成本领先战略已经被各大汽车公司消无生息的运作开了,在中国建造生产基地,按国情来看无疑降低了成本、人力、运输费用,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也面对着许多客观问题降低了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负面影响。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进口汽车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综述
海尔的名牌战略是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的经典案例。

从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合并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到发展为年营业额超800亿,世界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名内,海尔用了20年完成了一次次飞跃。

上世纪80年代,许多行业的生产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

质量不重要,只要生产出产品就能出厂。

上任伊始的厂长的张瑞敏发现,中国市场上除了洋品牌,基本没有中国自己的名牌。

这激发了张瑞敏的品牌情节。

他果断提出高质量,创名牌的战略。

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改变质量是件艰难的工作。

张瑞敏导演了著名的砸冰箱事件,以此立下自己的质量宣言。

不破不立,张瑞敏的班子从此动了真格。

不久,海尔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的高质量电冰箱问世,在当时的市场上鹤立鸡群,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

甚至在原材料涨价失控的局面下,海尔对产品提价,销售情况却不降反升。

依靠质量在行业洗牌中大获全胜的海尔,下一步走向了规模扩张。

扩张之初一度混乱。

张瑞敏迅速调整策略,成立了海尔集团公司,使各个分厂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以海尔模式统一管理,而在整个集团层面进行统筹。

下属企业各自为战,但是不能各自为政。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海尔大踏步开始了多元化扩张之路。

经过十余年发展,海尔成为了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轻松,外有国外品牌的强势侵入,内有组织结构臃肿的压力。

张瑞敏意识到公司进入了一个临界点,必须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为此海尔进行了多方考察。

结论是,市场份额决定企业命运,而服务水平决定市场份额。

据此,海尔提出了“服务重于利润”的战略思想,并以此制定了二次创业的核心目标。

通过一系列架构改革,采取星级服务措施和计算机化等先进手段,使海尔产品在行业中始终处于制高点。

张瑞敏还善于于细微处捕捉需求。

海尔陆续推出了针对小空间的瘦长冰箱,针对农村用电环境的宽幅冰箱,针对夏天洗衣任务的小型洗衣机等特色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缺。

时至今日,海尔已经以907.62亿人民币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成就了名副其实的传奇。

二、问题
本报告试图从需求和供应的角度分析以下问题:
(一)海尔集团创立名牌的行为对企业的需求曲线、价格和销售量有何影响(二)产品质量,广告宣传和服务分别对消费者偏好会产生哪些影
响(三)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
三、分析
(一)1984年,张瑞敏在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就已经体会到,产品质量必须上一个台阶,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此后他与德国企业合作引进技术,试图以高起点来弥补起步晚的劣势。

但是在当时行业中普遍还是落后的生产模式,生产出什么产品就卖什么产品。

海尔引进技术,开始生产高质量冰箱,意味着比同行付出更高的成本。

在1989年间还伴随着原材料的价格波折不得不提价。

然而海尔产品始终受到消费者青睐,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市场上存在着供求关系。

这是一个基本经济学原理。

用简单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
在图1中,两条直线分别代表着市场上所有厂家总的供应曲线,和消费者总的需求曲线。

这两者都是以价格为纵轴,以数量为横轴。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同一种产品,当价格提高时,生产者愿意增加供应,而消费者愿意减少购买。

假设在市场条件下,二者可以达到平衡点A。

可是当海尔树立品牌思想,生产高质量冰箱的时候,这一冰箱产品已经不属于同质的产品,而是能带给消费者更高效用的新产品。

消费者购买的意愿增加,体现在图形上即为需求曲线向右平移至D’,如图2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同样的价格下,消费者对新的海尔冰箱需求更大。

此时仍然假设在市场条件下,供应和需求将达到新的平衡点A’。

这意味着海尔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出更多的产品。

这是第一阶段。

虽然海尔冰箱可以卖的价格更高,但是引入新技术和采用高品质原料是带来成本上升的,尤其是在89年原材料疯狂涨价的时候。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出,成本上升的话,生产者的供应曲线会向左方平移。

如图3所示,移至S’处。

理论上说,新的供需平衡点A’’相比A’来说会是价格提高,销量减少。

但是为什么海尔的销量可以不降反升呢?
需要指出的是,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随着人们逐步走出计划经济,市场还远没有一下子成熟,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却在飞
速增长。

这就是说,需求曲线已经又向右方移动至D’’处,而且移动幅度较大。

如图4所示。

并且,当海尔做出提价调整的时候,市场正面临洗牌。

许多质量不过关的冰箱厂在高成本压力下减少产量甚至关停并转,他们做出的降价行为对于当时价格弹性仍属于比较高的冰箱而言,无异于自杀。

他们在市场上的份额必然转移给了海尔。

这就可以解释海尔冰箱的销量奇迹。

这是海尔冰箱发展的第二阶段。

故事仍未结束。

从90年代初开始,随着张瑞敏对外扩张,组建了集团公司,各个下属公司分工合作,形成了张瑞敏提出的“联合舰队”,做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除冰箱外,还建立了空调,洗衣机等公司。

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有了集中的项目开发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质量认证中心,各个公司的生产工作受益于分工合作,平均的生产成本开始下降。

这意味着供应曲线也向右移动,如图5所示。

这时的海尔集团渐入佳境,可以继续在价格掌握主动,同时获得销量的增长。

(二)产品质量,广告宣传和服务无疑都可以对消费者的偏好产生同向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产品,为的是获取效用。

经济学上的效用指的是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满足,而不单单是货币价值。

而好的产品质量通常意味着更加经久耐用,更加美观,具有更多功能等等。

这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效用。

所以,产品质量的提高对消费者偏好可以造成正面影响。

广告宣传的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这里的广告所指应该是商业广告的范畴。

在市场环境下必然存在竞争。

竞争会造成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广告就是非常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通过广告宣传,可以传播商业信息,对消费者进行刺激和诱导,最终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而消费者偏好本身反映的就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

如果通过广告进行投其所好的渲染,促使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产生喜爱之情和拥有欲,最终达成购买行为,那么广告毫无疑问的改变了受众的消费者偏好。

服务是更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尤其是对于海尔集团的家电产品而言,通常用户购买此类产品都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使用较
长的一段时间。

当使用中出现问题和故障时,用户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商品提供者同时提供的服务。

这同样是用户对此商品享受到的效用的一部分。

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可以使消费者信赖商品,提高满意程度,也就意味着影响了消费者偏好。

随着竞争的发展,服务的范畴已不仅仅是售后服务,还包括售前服务,帮助消费者了解商品,进行决策。

这更加直接的影响了消费着偏好。

(三)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核心在于产品质量。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不同行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前提也许略有不同,但没有质量,一切都是空谈。

除了质量外,对于海尔集团这样的家电制造厂商,服务和生产亦是缺一不可。

没有好的服务,产品销售就成了一锤子买卖。

可是家电产品的生命周期是若干年,没有好的服务,消费者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就无法有效解决,就会影响产品的效用。

坏的口碑比好的口碑更容易传播。

所以一定要解决服务问题。

生产也是同样。

名牌战略的初衷是吸引消费者认准这样的产品购买,给企业带来利润。

生产能力决定了销量的最大值。

即使有了好的口碑,也要把生产能力转化为销量,才能给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利润。

四、结论与启示
(一)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

张瑞敏能够率领海尔在激烈竞争中获
得成功,正是靠着认识到商品质量的重要性,并且把握住了机遇。

这对于任何产品型的公司都有深刻意义。

(二)市场是客观环境,但是人可以主动。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驾驭市场。

正如张瑞
敏的名言“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指出的那样。

如果释放出市场潜在的需求,如海尔推出瘦长冰箱,宽幅冰箱,小型洗衣机那样,总的需求曲线就会移动,创造出更大的销量。

(三)细微之处体贴消费者,从服务中影响消费者偏好。

海尔的说明书从蝇头小字到图文并茂,使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也能够看懂如何使用复杂电器。

消费者当然会买账。

(四)规模化扩张要设立合理架构。


着并购行为的不断发生,多个机构可能会存在机构重复,人员重复,产品重复。

这样的规模扩张只会引起效率降低。

海尔式的扩张做到了机构重组,使各个分支能够实现分工协作。

第三篇: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
请同学们注意以下方面:
1.具体案例没有要求,但必须结合产业经济学中的观点分析,以PPT加以讲解。

讲解十分钟,解答问题五分钟。

2.组长大胆组织,协调分工,组员大力支持,积极准备,于下周五之前把PPT交到我的邮箱,以组长名字命名。

3.大家准备完成之后,我们排出顺序,接着将一班的PPT发到群共享,大家仔细查看,准备课上提问。

4.案例分析课将在第十四周、十五周举行。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案例1: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
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
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4
位,低于美国的5
倍多,没有GDP
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
在2005
年已超过1300
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5
多倍。

没有GDP
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

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

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

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

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

GDP
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

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

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
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

小时工赚了10
元,而你支出了10
元。

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

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增加了10
元。

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
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案例2:从GDP
看我国的差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
179
个国家和地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2005
年GDP
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

数据同时显示,2005
年世界179
个国家排名,中国人均GDP
为1352
美元,位居世界第112
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

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
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

2005
年人均GDP
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美国、瑞典、英国和日本。

中国香港居世界第23 位;中国台湾居世界第36
位。

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5
年我国的GDP
总量已超过了10
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
长速度是9.2%,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GDP的总量来看,如果我们把这10
多万亿人民币比做一个蛋糕,那么美国就6
个蛋糕,从人均GDP
看差距就更大了,美国6
个蛋糕除以3
亿人,我们一个蛋糕除以13
亿人,美国的人均GDP
高出我们35
倍之多。

中外很多经济学家估计照这样的速度增长我国GDP
总量有望在2015
年赶上美国,但人均量赶上美国还任重道远。

讨论题:
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GDP
上的差距说明了什么?
2.怎样才能增加我国的GDP
总量和人均GDP
量?
案例3: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
GDP
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

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调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

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

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给保姆不发工资了,GDP
就会减少。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B?冯?魏茨察克和两位美国学者艾墨里?B洛文斯,L?亨特?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 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

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

‘好极了’,GDP
说。

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
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

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 依然在增加”。

1998
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

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 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的国家的。

一句话,他们把GDP 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
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

看来GDP
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

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
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
中,都可以增加GDP。

尽管GDP
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
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我说,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

讨论题:
1.GDP
有哪些局限性?
2.为什么说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