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详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 声的世界综合练习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综合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载有“虽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其中记载的“五音”即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亦称五音,相当于现代7个音阶中的do、re、mi、sol、la。
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
A.响度B.音色C.音调D.声速
2、下列与声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是因为它的翅膀振动幅度太小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C.“引吭高歌”中的“高歌”是指演唱者歌唱时声音的响度大
D.我们能分辨歌曲的演唱者,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中超声波清洗机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
B.乙中烛焰摆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丙中可以利用超声波确定火山爆发强度
D.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给汽车定位
4、某同学分别对同一鼓面轻敲和重击一下,两次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5、小明把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用塑料袋包好没入水中(如图),发现仍能听到音乐芯片发出的声音,于是他认为液体是可以传播声音的,对于“他认为液体是可以传播声音的”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A.猜想假设B.设计实验C.进行试验D.分析论证
6、许多诗句中涉及的关于声现象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古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指的是音色并没有改变
B.诗句“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船上的客人听到的钟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7、某学校艺术节的演出会场上,伴奏演员用钢琴和古筝等两种乐器合奏出的《梁祝》优美动听,下列因素能够辨别出这两种乐器的声音是()
A.频率B.响度C.音调D.音色
8、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汽车的消声器
B.居民区旁高架桥上的隔音挡板
C.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D.学校附近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9、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目的是为了减弱机动车的噪音对学校教学产生影响的是()
A.禁止鸣笛B.限速
C.禁止停车D.限重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考期间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这是利用声波传递______;牙医常用超声波清洗机帮助患者清洗牙齿,这是利用声波传递______。
(均选填“能量”或“信息”)
2、如图所示,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当敲击______(填“最左侧”或“最右侧”)瓶子时,音调最高,因为此时瓶子的振动频率______(填“最高”或“最低”)。
3、声音无处不在,我们上下课听铃声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__;某工厂意外发生爆炸,附近居民家的玻璃被震碎,这一现象说明了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
4、新年音乐会上,现场观众听到美妙的音乐声是靠______传播的;观众能区分钢琴声和长笛声,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声音的______不同。
5、2021年12月9日下午15:40,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课,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轨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以及演示微重力下各种实验现象,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实时观看。
图为航天员投课场景,王亚平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产生,同学们在演播厅听到电子设备里王亚平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选填“气体”、“固体”或“液体”)传播的。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经2s后听到回声,汽车鸣笛处距山有多远?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开到山脚下?(v=340m/s)
2、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有声呐,如果声呐发出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 m/s。
在考察时发出声音2 s后接收到了回声,求:考察处水深为多少?
3、猎人在平行陡峭的山谷里放了一枪,放枪的位置距右侧山崖340m,1.5s后他听到第一次回声。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求:
(1)放枪的位置距左侧山崖的距离多少米?
(2)他听到第一次回声后,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第二次回声?
(3)山谷的宽度是多少米?
4、人们利用超声波的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了声呐。
某次利用声呐测量海水的深度时,发出声波4s后收到回声。
此处海水的深度是多少?(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5、某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表所示。
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上海站驶往北京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若这列火车向着山崖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一定距离的地方鸣笛,经过3秒后司机听到了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司机鸣笛时距山崖多远?
(3)若这列火车长240m,以20m/s的速度通过一个长2000m的隧道,这列火车通过隧道用了多长时间?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下列是有关声现象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所示,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往外抽气,听到闹钟声会越来越______(选填“强”或“弱”),于是得出结论:声音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其实抽气设备无法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我们是怎样得出上述结论的______ ;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实验二: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______;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25℃时声速为______m/s;
(3)若某人站在两边平行的峭壁间的山谷中放了一枪,在0.3s和 0.7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的空气温度为0℃,则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______m;
(4)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
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______(高温下/低温下)试验更容易成功。
2、在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时。
(1)同学们采用如图所示的器材,选择音叉做声源,敲响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______竖直悬挂着的乒乓球,他们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接下来,他们使同一只音叉发出更大的声音,重复上述操作,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实验所得的结论是:声音的响度与______有关。
(2)小明设计了另一组实验来进行探究,他用两枚钉子把一根橡皮筋固定在木板上,他用手勾住橡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2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接下来的一步操作是:
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音律是确定每个音的音高的一套方法和规则。
这里所说的“音高”就是指音的“频率”,所以是指声音的音调的高低,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
A.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是因为这一声音的频率小于20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故A错误;
B.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引吭高歌”中的“高歌”是指歌曲声音大,所以“引吭高歌”中的“高歌”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正确;
D.音色是指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能分辨歌曲的演唱者,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
A.甲中超声波清洗机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故A错误;
B.乙中烛焰摆动说明声音将能量传递给空气,空气再将能量传递给蜡烛,故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B正确;
C.火山爆发发出的是次声波,利用次声波的强弱可以确定火山爆发的强度,故C错误;
D.倒车雷达利用的是超声波回声定位,故D错误。
故选B。
4、A
【详解】
同一面鼓,音色相同,某同学分别对同一鼓面轻敲和重击一下,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鼓声的响度不同,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D
【详解】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合作交流、评估”。
“把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用塑料袋包好没入水中,发现仍能听到音乐芯片发出的声音”,是属于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环节,“他认为液体是可以传播声音的”是属于分析论证环节,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详解】
A.“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指的是家乡的口音没有发生改变,与音色的概念是一样的,故A正确;
B.“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是指不敢大声说话,是指响度大,故B错误;
C.音色是指物体的固有属性,由发声体的结构决定,不同人发出声音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是通过音色判别的,故C错误;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船上的客人听到的钟声肯定是由钟振动产生声音,带动空气振动,以空气为介质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7、D
【详解】
钢琴和古筝是不同的乐器,即使其所发出的音调、响度相同,其音色也是不同的,人们可以分辨出它们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D
【详解】
A.汽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居民区旁高架桥上的隔音挡板是在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学校附近安装噪声检测装置并没有减弱噪声,只能检测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A
【详解】
A.如图表示禁止鸣笛,从声源处减弱机动车的噪音,故A符合题意;
B.如图表示限制车辆行驶的速度,与减弱噪音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如图表示此路段禁止停车,与减弱噪音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如图表示限制超重车辆通行,与减弱噪音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A
【详解】
A.禁止鸣笛防止了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0,故B错误;
C.超声波、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振动产生的能量可清理眼镜上的脏东西,所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C错误;
D.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使响度变大或变小,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信息能量
【详解】
[1]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获得鱼群的位置等信息,这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2]牙医常用超声波清洗机产生高能高频的震动,把附着在牙齿上的牙石清洗干净,这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2、最左侧最高
【详解】
[1][2]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增大,从左往右敲击瓶子时瓶子振动越来越慢,即振动频率变低,声音的音调变低,所以最左侧的瓶子的声音音调最高。
3、信息能量
【详解】
[1][2]声音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上下课听铃声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爆炸时玻璃被震碎说明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4、空气音色
【详解】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现场观众听到的音乐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2]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观众能区分钢琴和长笛,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
5、振动气体
【详解】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王亚平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演播厅电子设备与学生之间传声的介质只有空气,故是通过气体传播的。
三、计算题
1、360m; 16s。
【详解】
解:由
s
v
t
=可知,声音在2s内传播的路程
s声=vt=340m/s×2s=680m
汽车的行驶速度
v车=72km/h=20m/s
汽车在2s内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20m/s×2s=40m (1)汽车鸣笛处与山的距离
1
+680m40m
=360m 22
s s
s
+
==声车
(2)听到回声时汽车与山的距离
s2=s1﹣s车=360m﹣40m=320m
由
s
v
t
=可知,汽车从听到回声处开到山脚下的时间
320m
=16s
20m/s
s
t
v
==
车
答:汽车鸣笛处与山的距离为360m;汽车从听到回声处开到山脚下还需要16s。
2、1500m
【详解】
解:声音从水面传到水底的时间
1
2s=1s
2
t=⨯
考察处水深为
s=vt =1500m/s×1s=1500m
答:考察处水深为1500m 。
3、(1)255m ;(2)0.5s ;(3)595m
【详解】
解:(1)声音传播到左侧山崖的时间
t 1=12⨯1.5s=0.75s
由v =s
t 得,放枪的位置距左侧山崖的距离
s 1=vt 1=340m/s ×0.75s =255m
(2)听到第二次回声需要的时间
t 2=2v s 声=340m 2340m /s ⨯=2s 听到第二次回声与听到第一次回声间隔时间
t =2s ﹣1.5s =0.5s
(3)两山之间的距离为
s =255m+340m =595m
答:(1)放枪的位置距左侧山崖的距离为255m ;
(2)他听到第一次回声后,0.5s 后才能听到第二次回声;
(3)山谷的宽度是595m 。
4、3000m
【详解】
解: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s =vt =1500m/s×4s=6000m
海水的深度
116000m=3000m 22
h s ==⨯ 答:此处海水的深度是3000m 。
5、(1)104.5km/h ;(2)555m ;(3)112s
【详解】
解:(1)列车由上海站驶往北京站通过的路程是1463km ,所用时间
t =08∶00+24∶00-18∶00=14h
列车由上海站驶往北京站全程的平均速度
1463km 14h
s v t ===104.5km/h (2)火车行驶的路程
s 1=v 1t 1=30m/s×3s=90m
声音传播的路程
s 2=v 2t 1=340m/s×3s=1020m
司机鸣笛时距离山崖为
1211()(90m+1020m)=555m 22
s s s '=+=⨯ (3)火车通过隧道的路程
s 总=L 车+L 隧道=240m+2000m=2240m
则火车通过隧道的时间
t 1=
2240m =20m/s s v 总车=112s
答:(1)列车由上海站驶往北京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04.5km/h;
(2)司机鸣笛时距山崖555m;
(3)这列火车通过隧道用了112s。
四、实验探究
1、弱不能 D 345 165 低温下
【详解】
实验一:[1][2][3]将一只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内,然后逐渐往外抽气,传播声音的介质逐渐减少,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弱,抽气设备无法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假设玻璃罩内是真空,我们听不到声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实验采用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推理的方法,故选D。
实验二:(1)[4]根据表中数据,采用描点法把给出的数据在图象上描出来,如图所示
(2)[5]当空气温度每升高10℃,声音的速度升高6m/s,因此当空气温度每升高5℃,声音的速度升高3m/s,现在空气的温度为20℃,声音的速度为342m/s,所以当空气的温度为25℃,声音的速度变为345m/s。
(3)[6]根据题意听到两次回声的和为声音从一个峭壁处传到另一个峭壁又反射回来的时间,那么声音从一个峭壁传到另一个峭壁的时间为听到两次回声的和的一半,即为
1
t=⨯
(0.3s+0.7s)=0.5s
2
当时的空气温度为0℃,声音的速度是330m/s,峡谷之间的宽度为
s=vt=330m/s×0.5s=165m
(4)[7]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时,声音传播的越慢,所以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低温下试验更容易成功。
2、靠近乒乓球被弹开乒乓球被弹开幅度变大振幅用手勾住橡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3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
【详解】
(1)[1][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靠近竖直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会被弹开。
[3]使同一只音叉发出更大的声音,音叉响度越大,幅度越大。
让它靠近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更大。
[4]对比两次实验可得,音叉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幅度越大,说明响度大的音叉振动幅度大,表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2)[5]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要控制其他因素相同,改变振动的幅度,听声音的大小。
小明设计了另一组实验来进行探究,他用两枚钉子把一根橡皮筋固定在木板上,他用手勾住橡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2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接下来的一步操作是:用手勾住橡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3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