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11月)河南省周口市联考八年级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题
温馨提示:
1.本卷共10 页,四大题,24个小题,知识110分,卷面10分,满分120分。
2.请同学们认真审题,规范作答;字体工整,卷面整洁,书写最美试卷,争取不失卷面分。
3.请阅卷老师严格把关,审美评卷,根据卷面、字体、书写格式,打好卷面分。
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下面加点字读音全部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绰号/泥淖裨益/ 自卑参差/出差弄巧成拙/咄咄逼人
B.谛听/缔造桑梓/莘莘星宿/住宿茅塞顿开/敷衔塞责
C.烙印/络绎殉职/嶙峋倔强/强劲泰然处之/友好相处
D.肆虐/戏谑训诫/机械地壳/外壳拈轻怕重/拈花惹草
2.下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分道扬镳大相径庭矢志不移劫后余生
B.潸然泪下脍炙人口按部就班梦寐以求
C.了如趾掌无动于衷联锁反应危言耸听
D.不假思考约定俗成一劳永逸悲天悯人
3.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谁“约定”的呢?
②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
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
③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能
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④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
吧!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4.古诗默写,
每空一分。
(7 分)
(1) 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休将白发唱黄鸡。
(《院溪沙》)
(2)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3) 绿树村边合,_____(《过故人庄》)
(4)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5)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表达渴望拯民于苦难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导读。
(4分)
(1) 《水浒传》中,有一位侠肝义胆的英雄,为历代读者所喜爱。
为了“打开危险路”“杀尽不平人”,他可能全然不顾什么朝廷法度、佛门清规,更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就是无独有偶,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物,长坂桥头一声吼,百万大军魂飞魄散,他就是__。
(2 分)
(2)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成功了刻画了“硬汉子”鲁滨逊的形象,你认为鲁滨逊的“硬”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 请结合原著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2 分)
6.口语交际。
(3分)
为了学生阅读的方便,有人提议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
面对这一提议,你的同桌小明却说:“现在的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教室本身就比较狭小,设置‘图书角’影响了活动的空间; 另外,图书也容易遗失和损坏。
根本没有必要增设“图书角’。
”如果你不同意小明的观点,你会怎样和他辩论? 请你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下面。
7.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按要求做题。
(6 分)
材料一:数千年来,使用塑料袋早已成了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但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也日益严重。
在中国,每天消费30一个一次性塑料袋,年消费量超过1万亿个,一次性塑料袋一直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另外,为了生产塑料袋,每年还需消耗3700万桶原油。
材料二:下列是几则新闻标题。
①中国“限塑令”实行八年名存实亡(《联合早报》2016年2月16日)
②8年“限塑令”几成“卖塑令”(《新民晚报》2016年4月13日)
③“限塑令”实施八年市民依旧“我行我塑”(“河北新闻网”2016年6月25日)(1)阅读材料一,说说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有那些好处。
(2)阅读材料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减少白色污染,提出你的建议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老人与树
①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
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
老人望着那瓶里的水通过一根橡皮管,正在一滴一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
②医生说:“挂了水,烧便会退掉;烧退了,病自然也就会好的。
”老人将信将疑,瞥了医生一眼,一副来去无牵挂的样子。
③老人的老伴走得早了点,但儿子、媳妇还算孝顺,孙子聪明、乖巧,特让他欢欣。
后来,儿子、儿媳去城里打工了,老人开始觉着家里有点儿冷清了。
不过,还有孙子呢。
后来,孙子长大了,上学了,也不再缠他了。
再后来,孙子考上大学,也进城去了。
老人心里牵挂,但并不埋怨孙子。
再说,还有门前那棵老榆树呢。
④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
只是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
春天里,满树是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得着。
⑤孙子走后,老人去看老榆树的次数明显地多了起来。
这棵老榆树可算得上是山里的奇迹、村里的宝贝了。
几十年来,父母走了,老伴走了,村上的老人也一个个都走了。
比自己老的,又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棵老榆树了。
儿子、媳妇,特别是孙子,离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魂就好像拴在这棵老榆树上了。
⑥可是,谁会想到,老榆树竟然也离开他,进了城。
⑦那天,开来一辆大吊车,把老榆树连根挖起,拖到城里去了。
老人忍不住冲着挖树的人责问:“这树碍着你们啥事啦,大老远跑来动它?”一个中年人向老人作了解释,市里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正在突击购树、栽树。
还说,这棵树市里可是花了大价钱的,村里准备用这笔钱为村民打一口水井,今后,再也不必跑好几里山路去挑水了。
这可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啊!
⑧老人无言以对。
⑨一般来说,想通了的事,老人便会释然。
可这次不知怎的,道理似乎明白了,可心里老是憋屈得慌。
自从老榆树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丢三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来的。
⑩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无须多久,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曳了。
老人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得进城去看看那棵老榆树。
⑪老人还是好多年前去过城里,这次一看,城里的变化委实让他吃惊不小。
市中心新建了一个好大的广场,广场四周是一个环形的林带,全是新栽的树木。
他一棵棵看过去,多是银杏、香樟等名贵树木,只是不见他的老榆树。
他仔细寻了一遍,仍然不见踪影。
他鼓起勇气问正在给树浇水的园工:“可有榆树?”那人指指不远处一个角落,不屑地回道:“那儿好像有棵榆木疙瘩。
”老人瞪了那人一眼,径自朝广场边上走去。
⑫没多远,老人一眼就认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不觉加快步伐赶了过去。
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那庞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参差不齐。
最让他诧异的是,老榆树的树干上还吊着两个水袋子——城里人正在给树挂水。
⑬老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上上下下又把老榆树打量了一番,还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树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离开了。
⑭折回的途中,忍不住问那个园工:“小师傅,这树干吗要挂水呢?”园工解释道:“挂水是救它的命呀!”他还指着老榆树,叹了口气:“这么老的树,突击搬动移栽,要遭一劫了!”老人不再言语,脚步明显地沉重起来。
老人回家后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
被人送到乡卫生院。
⑮老人躺在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
当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时候,医生又进来了。
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老人态度的转变令医生甚为惊奇,但他只是笑笑说:“当然。
”老人脱口又问道:“那么,树呢?”
⑯“树?”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
(作者孙家正,文章有删改)
8.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 分)
9.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分)这件事很难说谁有什么不是,不仅没有,甚至可以说,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市长为城里人做了好事,村长为村里人做了好事。
10.请根据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写出此时老人的心理活动。
(2 分)
11.本文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分)
12.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
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 说说理由(3分)
(1) 提出了当前社会需要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
(2) 批判了一些人不顾植物生长规律,借绿化、美化之名自目移栽花草树木的现象。
(3) 赞美了一位能够固守传统道德的老人的美好品质。
别总踩着别人的脚步走路
陈凌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
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
”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
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
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
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
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
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
“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
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
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
”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
”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
《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
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
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
”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文化创新这
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13.文章开头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2分)
14.文章第④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5.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2 分)
16.除了本文的例证之外,请你再列举一个能论证本文基本观点的例子。
(3分)
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7.本文作者_________,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山水游记多篇,合称__________________。
18.解释加点字的词语。
(3万)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19.翻译。
(2 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0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源之小的语句是
2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情怕血道”,这一乐一忧”似乎不盾,该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四、作文(45分)
24.明星代言,是说明星在某方面或某种产品作为代表进行发言面此刻我们正拥有着美好的青春,让我们为自己的青春代言吧
请以“为青春代言”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600 字左布。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1.A解析:B项“谛”和“缔”读音相同,两个“塞”读音相同;C项两个“处”读音相同;D项两个“拈”读音相同。
2.C 解析:了如趾(指)掌联(连)锁反应 3.C 4.(1)门前流水尚能西(2)庭下如积水空明(3)青山郭外斜(4)山重水复疑无路(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5.(1)鲁智深(鲁达)张飞(2)鲁滨逊的硬主要表现在他的永不言弃。
在孤岛上,鲁滨逊为了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尝试播种大麦和水稻,虽然第一次失败,但他锲而不舍,总结经验,终于成功。
6.(示例)小明,我和你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增设“图书角”很有必要。
首先,阅读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设置“图书角”便于我们利用机动时间阅读;其次,合理有序地摆放完全可以让“图书角”有一席之地,而且增设“图书角”更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至于图书可能遗失和损坏的问题,只要我们制定相应的图书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这点是不用担心的。
你说是吗?7.(1)减少白色污染,节约能源。
(2)“限塑令”推行八年,效果并不理想。
(“限
塑令”“推行八年”“效果不理想”三个要点)(3)示例:要想打通“限塑令”从“我行我素”到“令行禁止”最后一公里,必须是商家、消费者、监管部门三管齐下,共同发力。
二、(一)8.本文围绕着老人望树、城里人挖树、老人到城里看树等情节展开故事,因此“树”应该成为本文的叙事线索。
9.这句话表达了对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不满而有无奈的情绪。
10.示例:老榆树啊,没想到你老了还遭这样的罪啊,都是这些可恶的城里人在作孽啊,我虽说救不了你,但我相信他们早晚会遭到报复的。
11.本文开头使用了倒叙的手法,并与结尾形成了照应。
这样写开头构成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与结尾形成照应,显得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2.(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同意第(3)种意见。
本文中,树是传统道德的化身,是它曾给予了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当前有些人却对此不屑一顾,而老人固守着美好的传统道德,值得我们赞美与效仿。
(二)13.引入本文的论证话题,作为例子能证明本文的基本观点。
14.举例论证。
列举反面的例子,表明了没有创新、创意的文化就得不到大众的认可,最终不会有出路。
15.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的语言首先具备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同时,本文在论证的时候语言又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特点。
比如,“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一味”“只会”“善于”“才能不断”这些词语的运用就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而“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绽放新芽”“枝繁叶茂”这些短语的运用,则体现了在语言准确、严密的基础上生动活泼。
16.(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历届央视春晚,不断创新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容,历经三十余年,仍是世界华人过春节不可或缺文化大餐。
三、17.柳宗元《永州八记》 18.介词,用;承接连词,不译;介词,表示原因。
19.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2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1.本文在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让作者的心为之所乐,但这样的小石潭却自周被竹子环抱,无人赏识,其幽静无闻与自身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又激起了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2、D 23.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四、24.【思路点拨】“青春”是一个富有激情的话题,其中充满着正能量,包括着梦想、奋
斗、不怕失败、敢于成功等很多要素。
所谓“代言”,就是能够用自己的能力证明青春的美好。
“为青春代言”这个题目可以从自我角度,表现自己的努力执着,不负青春,这个角度适于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也可以从青年群体的角度谈谈,应该怎样做,才是不枉费青春年华,这个角度适于写议论文或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