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
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 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B.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 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
2. 1975年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标志着现代免疫学时代的到来。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获得是以杂交瘤技术为基础的
B.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某些肿瘤、病原体、激素等
C.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进入人体后不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
D. 转基因技术开辟了生产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新途径
3. 下列有关免疫及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巨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①病毒抗原和细胞因子均可参与B细胞活化的过程
①结核分枝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细胞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
①预防肺结核的疫苗含有能与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①机体一接触过敏原就会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4. 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分化、衰老及凋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发生在胚胎期,细胞衰老与凋亡发生在老年期
B.衰老细胞会出现线粒体减少、酶活性降低及细胞核变大等现象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D.细胞分化过程中不同基因活动状态不同
5. 新冠肺炎疫情警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戴口罩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B.病毒能够在餐具上增殖,用食盐溶液浸泡餐具可以阻止病毒增殖
C.高温可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煮沸处理餐具可杀死病原体
D.生活中接触的物体表面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勤洗手可降低感染风险
6. 关于生物的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成年人排尿量会相应增加,逐渐消瘦,体重减少
B.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协同作用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有利的
C.切除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会减少
D.摄盐过多后再增加饮水量,不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恒定
7.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合成、分布、运输及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胚芽鞘尖端在光下才产生生长素,并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B.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成熟的种子
C. 生长素在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过程中会消耗能量
D. 生长素对植物根、芽、茎只有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
8. 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是寄生在所有细菌体内的DNA病毒
B.实验都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C.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病毒
9. 美国生物学家马吉利斯,在她1970年出版的《真核细胞的起源》一书中提出“蓝藻被真核细胞吞噬后经过共生能变成叶绿体”,这是解释叶绿体起源的一种学说,称为内共生假说,以下叙述中不能很好支持该学说的一项是
A.叶绿体DNA在大小、形态结构等方面与蓝藻拟核相似
B.有双层膜结构,其内膜的成分与蓝藻细胞膜相似
C.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蓝藻含有藻蓝素和藻红素
D.叶绿体核糖体与蓝藻的类似,而与植物细胞质核糖体不同
10. 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
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
在水中,按蚊幼虫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互利共生关系
C.按蚊幼虫和藻类是捕食关系
D.鱼类和按蚊幼虫是捕食关系
11. 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的分泌和肌肉的收缩或舒张
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12. 下列有关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内自由水含量与细胞新陈代谢的强弱有关
B.长时间剧烈运动导致血钙下降,会引起抽搐等症状
C.新鲜的谷物在晾晒过程中失去的主要是结合水
D.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是常见的还原糖
13.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细菌①某一农田中的全部生物
①肺炎患者体内的肺炎双球菌①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
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14. 下列有关人体激素的说法不正确是()
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都参与调节糖代谢
B.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皮质醇等,参与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
C.性激素具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生殖细胞的生成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等作用
D.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都作用于垂体
15. 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B.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C.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和小白鼠的软骨细胞中富含miR140分子,这是一种微型单链核糖核酸。
与正常小鼠比较,不含miR140分子的实验鼠软骨的损伤程度要严重得多。
下列关于miR140的叙述错误的是()
A.miR140分子中一定含有C、H、O、N、P糖类物质
B.miR140分子中不一定含有糖类物质
C.miR140分子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miR140分子是人和小鼠的遗传物质
17. 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与人体肥胖有关的蛋白质类激素。
下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已知瘦素可使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抑制;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瘦素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下丘脑
B. 当图2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①的抑制时,①处的膜电位无变化
C. 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A、B分别兴奋、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
D. 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仍可能导致肥胖
18. 在2017年2月26日的北京“光猪跑”活动中,运动员身着泳衣或短裤等衣物参加健身跑。
下列对运动员长途跑步过程中体内的物质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A.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血糖浓度持续下降
D. 肝糖原大量分解
19. 模型建构是研究生物学问题常用的方法。
模型X→A→Y中,A代表结构,X代表物质,Y代表A接受X后的变化或产物。
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 若A表示人的红细胞,X表示葡萄糖,则Y表示酒精和二氧化碳
B. 若A表示T淋巴细胞,X表示抗原,则Y表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C. 若A表示垂体,Y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则X可能是甲状腺激素
D. 若A表示适宜光照下的叶肉细胞,X表示H218O,则Y中的葡萄糖含18O
20. 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假设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保持不变的蔗糖浓度为0.4~0.5mol·L-1
B.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能量大于b组
C.实验后,a组细胞液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D.浸泡后f组细胞的吸水能力大于b组细胞的吸水能力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成熟的植物细胞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图a是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
(1)图a中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_______的分离,后者的结构包括2和_________(填编号)以
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所需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2)将形状、大小相同的红心萝卜A和红心萝卜B幼根各5段,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甲~成)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红心萝卜的幼根称重,结果如图b所示,据图分析:
①在甲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浓度会_______。
①甲~戊蔗糖溶液浓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
22.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
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时突触后膜处于_______________状态。
(2)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
(3)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
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先天性肌强直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单基因遗传病,可将其分为与氯离子通道蛋白有关的显性遗传的Thomsen型和隐性遗传的Becker型,两种类型均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
下图是具有该病患者的家系系谱图,已知该病致病基因不在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且不考虑突变。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Becker型的致病基因和Thomsen型的致病基因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等位基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题干可知,该病致病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通过____________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分析系谱图,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该家系的患病类型是Thomsen型还是Becker型;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该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下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的第一步是获得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所选用的放射性标记物是______。
(2)第三步搅拌的目的是______。
(3)实验结果: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此现象说明噬菌体的______侵入到细菌体内。
经检测发现子代噬菌体中也有放射性,证明DNA是______。
(4)当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若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5. 可卡因最早是从古柯叶中提取出的一种纯化的麻药成分,可作强烈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右图为科学家在研究可卡因的上瘾机制后绘制的示意图,结合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突触前膜可释放多巴胺,多巴胺属于________,多巴胺作用于______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可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
(2)图中显示吸毒者吸入的可卡因可与__________结合而阻断多巴胺的重新吸收,使多巴胺在___________的停留时间__________,引起吸毒者突触后膜持续受到刺激,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
(3)长期吸食可卡因的人,其体内多巴胺受体持续受到高浓度多巴胺的刺激,导致体内多巴胺受体数目_____________,这种反馈调节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食者必须持续吸入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从而对其
产生依赖,停止吸食毒品后,吸毒者的一些正常生理活动将无法维持,这是毒瘾戒除困难的原因之一。
参考答案
1. A
2. C
3. A
4. A
5. B
6. A
7. C
8. D
9. C
10. B
11. D
12. C
13. D
14. A
15. D
16. BCD
17. CD
18. BC
19. CD
20. BC
21.
(1).原生质层
(2). 4、5
(3).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4).降低
(5).乙
22.
(1).静息
(2).由负电位转变为正电位
(3).向右偏转
(4).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5).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3.
(1).是
(2).Bedker型和Thomsen型的致病基因均是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产生的,一个基因突变成它的等位基因
(3).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
(4).不能
(5).能
(6).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则①-2生出的①-2一定为该病患者;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则①-3患病,①-2一定为该病患者(或有女性患者存在.排除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有女孩患病而父亲正常,排除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儿子患病而母亲正常,排除伴X染包体显性遗传病)24. 32P
(2). 将噬菌体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
(3). DNA
(4). DNA
(5). 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了
25.
(1).神经递质
(2).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3).转运蛋白
(4).突触间隙
(5).延长
(6).减少。